唐秦子
【摘要】根據(jù)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指導的問題現(xiàn)狀,筆者運用《朗讀學》專業(yè)知識,總結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經(jīng)驗與方法,引導教師走出朗讀指導的誤區(qū),試圖為日后朗讀教育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朗讀;普通話;情感培養(yǎng)
一朗讀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傳統(tǒng)方法,是學習語文的基本技能。小學語文教師指導學生優(yōu)質朗讀,能引領學生充分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這里說到的語感,就是通過朗讀獲得的。”
一、小學生朗讀指導情況分析
(一)朗讀的時間不足
目前教學環(huán)境下,許多教師對學生朗讀指導流于形式,課堂上僅要求學生讀準字詞讀通或是機械背誦課文。課堂上常常出現(xiàn)學生課文都未讀完,教師為趕進度急忙進入下一步教學流程。朗讀無奈僅充當課堂過渡環(huán)節(jié)。
(二)朗讀的對象不廣
在朗讀教學指導中,許多教師側重關注學優(yōu)生。許多學生在齊讀中充當了“東郭先生”,一旦逐步缺乏朗讀熱情,就會造成了不良學習后果。指導老師可以考評學生朗讀水平的差異,從而編排成多個朗讀幫扶小組,學生間取長補短,充分朗讀文本。
(三)朗讀指導方式不活
許多教師的朗讀指導方法生硬單一,間接造成了學生拖讀和唱讀的習慣。朗讀指導形式紛繁多樣,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當需要趣味導入,宜用示范朗讀;當課文對話居多,宜用角色扮演朗讀;當需要渲染激情氣氛時,宜用齊讀等等。
二、教師朗讀指導策略探究
小學語文教師絕不能認為學生會識字會說話,就習得朗讀。由于小學生情感尚處于萌芽階段,教師的朗讀指導不可側重于技巧,要立足于豐富多彩的生活。
(一)從生活實踐中喚醒學生的情感
學生對生活環(huán)境的體驗越深刻,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就越豐富。比如筆者在教授《春筍》這篇課文時,賞析“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中“喚醒”這詞。筆者這樣提問:“孩子們,元氣滿滿的早晨,媽媽輕聲呼喚你起床是什么感覺呀?”“請把自己代入春筍來讀讀課文,體會被喚醒的感覺!”隨即,朗讀的主動權移交給學生。學生立馬積極主動把生活體驗投入到文本的朗讀中去。這種指導方式獨具慧眼,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小的感悟點,抓住關鍵詞句對全文的把握有所側重。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到喜悅之情有甜蜜與高興之分,有自豪與驕傲之分;悲傷有哽咽抽泣和聲淚俱下之分。
(二)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讓人注意力集中,對認知過程產生有效、長遠的的積極影響。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對感興趣的事情總是保持著一種高度的注意力,他們便會更快樂、更主動地進入朗讀的狀態(tài)。
1.教師示范朗讀吸引學生。小學生學習朗讀主要是通過模仿老師朗讀時的語音、語調、語速、節(jié)奏和神態(tài)等方面。所以,教師的朗讀方式是吸引學生對朗讀產生好奇的重要途徑。教師范讀時必須考慮以下方面:
(1)聲色的處理。一名優(yōu)秀的朗讀指導老師應該能掌握各種音色的使用技巧。不同類型的文本,朗讀起來音色就應該有所差異。例如:朗讀岳飛《滿江紅》需要激情昂揚的聲音,朗讀徐志摩《再別,康橋》需要抒情柔和的聲音,朗誦歌頌稿《我的祖國》則要結實嘹亮的聲音,等等。
(2)聲音力度的處理。教師朗讀前先仔細斟酌課文內容,抒情性文本需要讀得輕柔舒緩,感動聽者;豪情激蕩的詩歌則要讀得鏗鏘有力,充滿斗志。
(3)朗讀速度的處理。朗讀者的語速非常影響傳情達意。不同類型的文本,乃至同一篇課文的不同段落、每一句話,都有著語速上的輕重緩急。
2.培養(yǎng)學生大聲朗讀的習慣。《成為一個讀者的民族》中談出:“為建立朗讀所需要的知識中唯一重要的活動是對兒童大聲朗讀。”除了語文課外,每天還安排固定時間讓學生有機會大聲地朗讀,例如早讀、午讀、課前三分鐘等。在這段時間里,教師可以實施有計劃的示范和朗讀指導。內容宜選擇簡短的古詩朗誦或是韻律性較強的《三字經(jīng)》《弟子規(guī)》等。“雙減”政策實施后,小學生的書面作業(yè)減少,就有更多時間鉆研朗讀。語文老師在布置語文家庭作業(yè)時,也要側重朗讀作業(yè)的布置和落實。
3.成果展示鼓勵學生。兒童心理學的專業(yè)研究證明,感覺是意識對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應。根據(jù)我的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許多朗讀條件不錯的學生,一旦讓他們示范朗讀,就會產生膽怯心理,完全成了背課文。對此,我們教師要增加學生展示的機會,及時給予鼓勵,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朗讀的感覺。
三、教學案例舉例
按照小學生的成長和學習規(guī)律,筆者根據(jù)學段劃分來進行朗讀指導:
(一)針對小學低學段學生:教師引導學生朗讀淺近的兒歌、童話等,引導學生向往真善美。七八歲的孩子天真爛漫,應該把朗讀指導寓教于玩。例如筆者教授《雪地里的小畫家》,通過角色扮演這種游戲方法帶動學生朗讀的情緒,讓學生快樂地朗讀、個性化朗讀,從而用朗讀讀表達自己的體驗和感受。
(二)針對小學中學段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朗讀時融入自我情緒,體會課文角色的喜怒哀樂,關注人物的不同命運,從而與文本進行情感溝通。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朗讀寓言《陶罐和鐵罐》時先做范讀,讓學生體會兩種不同性格特點。與此同時聯(lián)系到自己身邊謙虛的人說話處處禮讓;驕傲的人說話自以為是。通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更能體會到故事中兩個角色的精髓。以讀為本,學生在多讀中體驗感悟。
(三)針對小學高學段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朗讀中提煉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同情等多重感受。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朗讀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時:文章第一段中三個“再”字要著重讀。朗讀句子“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時,語氣要讀出朱自清對時間無法挽留的無奈之情。“誰”“何處”“哪里”的多重追問,語調應該輕輕上揚,朗讀出作者想表達的無限感慨,帶有一絲單單的憂傷,有點憂傷的色彩。
通過以上闡述,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成為掌握朗讀基本知識的表率,助力語言使用規(guī)范化。希望身為教師的我們,在以后對學生的朗讀訓練中,先培養(yǎng)學生對朗讀的興趣,再鍛煉學生朗讀技能。讓學生在朗讀活動中,主動去體會學習語文帶來的愉悅。
【參考文獻】
[1]張頌.朗讀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李學斌.中國兒童文學作品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倪文錦.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小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