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
【摘要】小學科學教學中蘊含了STEM教育資源,在小學科學課中開展STEM教育能夠達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STEM教育涉及的學科素養等。構建其學科學習資源從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廣泛的覆蓋面、有代表性的地域特征、較高的示范引領性以及動態的教學資源更迭幾個方面,通過理論研究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構建出較為理想化的STEM教育資源,具有借鑒意義與參考價值,為培養復合型的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科學;STEM教育資源;構建;實踐
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包括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蘊含著豐富的STEM教育資源,是小學生學習STEM教育的知識沃土和極好的載體。STEM課程重點是加強對學生四個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學素養,即運用科學知識(如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和地球空間科學)理解自然界并參與影響自然界的過程;二是技術素養,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評價技術的能力;三是工程素養,即對技術工程設計與開發過程的理解;四是數學素養,也就是學生發現、表達、解釋和解決多種情境下的數學問題的能力。
由此看來,STEM教育是包含了科學素養,而科學課程中也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但科學課程又恰恰是STEM教育的一部分,缺少了技術素養、工程素養和數學素養。因此,挖掘科學課程中的STEM教育資源,將其構建并進行實踐,既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又能夠將技術素養、工程素養和數學素養融入其中。
因此,我們在圍繞粵教版小學科學教材為依托的STEM教育資源構建的實踐研究時發現,如果要構建出較為理想的STEM教學資源,需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樣化的教學資源
多樣化的教學資源不僅能夠為老師們提供更多的參考,也能夠更好地促進與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構建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要注重其教學資源的多樣化構建。如:我們在對STEM教育資源構建與實踐研究的過程中,開發了多樣化的教學資源,有教案、案例、微課、論文、教材、公開課等方面的教學資源,資源的多樣化,能夠給老師們提供更多的參考建議,讓老師們以多種形式參考與借鑒,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提升STEM教育的教學效果。
(一)在進行資源開發時,要注重教材資源的開放性。如:教材的編排要給老師和學生留出足夠多的發揮空間,教材只是一個模板與載體,要讓老師們可以根據教材進行再次開發,讓孩子在教材的引領下發揮自主能動性,發展特長。教案資源建設我們注重其可操作性,能夠讓老師們根據教案可以很快上手,方便其操作,真正服務與教學。
(二)案例的開發注重其示范性。案例一直是我們研究的重點,為能夠更上國內外的先進理念,我們重在以參與更高一級別的競賽、交流、展示等方式,優化其案例,讓其能夠與時俱進,具有一定的引領性與示范性。
(三)微課資源的輻射性。為了能夠讓微課資源產生更好地輻射作用,可以利用網絡與更多的同行進行交流,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其資源,因此注重微課的輻射性是開發微課資源的潛在因素。
二、教學資源要有廣泛的覆蓋面
教學資源要盡量涵蓋整個學段,這樣才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受益。在圍繞小學科學開發STEM教學資源時,要圍繞小學1-6年級各個年級進行資源的開發,保證各個年級都可以開展STEM教育,既能夠讓各個年級的孩子都享受到資源帶來的優勢,又能夠讓孩子們了解到資源帶來的好處。在開展課題研究時,我們將小學科學課中各個年級的主題進行篩選,以較為適合的方式開發了各個年級的STEM資源。如:一年級我們開發了以水、紙為主題的STEM教學資源,其兩個模塊內容是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的內容;二年級我們開發了以磁鐵玩具教學資源,磁鐵玩具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內容;三年級我們開發了設計自制“小噴泉”資源,其是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熱與溫度的教學內容,四年級的巖石和小車、五年級的橋梁和微生物、六年級的能量及小小設計師,根據科學課標以及STEM教育教學方法,每個年級都有相對應的主題探究,既能夠保證科學課堂的正常進行,又能夠讓STEM理念在課程中較好的融合進去,從而達到較為理想的STEM素養提升。
除了按年級進行資源開發,還需要根據小學科學課程內容的四大領域進行探究,如圍繞物質領域開展的風能研究、圍繞生命科學領域開展的細菌研究、圍繞地球與空間科學開展的月球能量大作戰研究、圍繞工程與技術開展的橋梁研究等,每個領域板塊均有研究與實踐的資源,充分保證在資源建設中的覆蓋面。
三、較濃厚的地域特征
在科學課程中,五年級有關于橋梁單元方面的知識,我們結合課標以及STEM理念,我們將順德新城區一河兩岸的規劃讓學生進行了解與學習,然后結合實際情況,分析目前僅有的兩座橋梁的通行情況,引導孩子們關注橋梁的背景,了解通行現狀,解決塞車難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修建橋梁來緩解交通擁堵的問題。學生經過對前幾節課的學習鋪墊,已經了解與認識了各種各樣的橋,并學習了各種橋梁的特征及用途,從而對設計橋梁有了較為科學的想法與思路。通過這一系列的認識、實踐與運用,孩子們的科學素養、工程素養、技術素養以及數學素養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并且能夠將所學知識充分運用到解決身邊現實問題當中,參與到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中來,讓自己的所學為自己的城市建設出力獻策。
四、較高的示范引領性
在大數據時代,閉門造車已成過去,加強交流與探討,不斷優話與提升是資源建設的動力與生命力,為了能夠讓資源建設更具生命力,要及時將資源進行交流與分享,在交流與分享的同時,要有一定的示范與引領性。例如:2021年我們主動組隊參加了中國第四屆STEM大會挑戰賽,通過兩輪的競賽,我們的積分達到了83.75,位列全國前100,間接地證明我們建設的資源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2021年課題組成員又參加了區市省的STEM案例評比交流活動,通過各級評比,我們的案例脫穎而出,獲得了省市區的一等獎,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說明了我們的案例具有一定的示范性。2022年1月,我們又組隊參與了全國STEM案例叢書的征集活動,通過不斷地優化與改進,我們的案例成功入選叢書征集活動,這說明我們的案例也同時得到權威部門的認可。課題組的成員受邀被評為市級STEM案例的評審專家,受聘為市級STEM兼職教研員等,都能夠充分說明上級部門對我們工作的認可,通過優秀的資源進行分享與交流,既能夠讓自己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又能夠影響更多的同行,提升地區的水平。不斷優化與改進的相關資源,讓其成為具有示范與引領性的教學資源是延續其生命力的更好方式。
五、不斷優化的動態資源
資源建設因個人眼界及時代特征等原因,需要不斷地優化與改進,才能讓資源更有生命力。如:在建設橋梁單元教學資源時,我們先是根據順德新城區規劃進行設計橋梁、制作橋梁,但由于一河兩岸跨度較大,學生對于尺寸的概念比較模糊,因此我們又結合順德新城區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先學會觀察新城區目前已有的人行天橋,在此基礎上測量實際路面尺寸,根據路面尺寸按1:100的比例縮小為模型,引導學生結合模型比例進行設計,從而達到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不但對橋梁的知識有所了解與學習,還鞏固了數學學科的比例尺關系,并且能夠通過模型搭建,回歸到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抽象概念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模型構建與實景結合,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于橋梁單元知識的理解,而且增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從而達到了較為理想的STEM資源構建。這樣的不斷優化的過程還體現在參與全國《SETM案例叢書》征集活動中,根據組委會給予的體例我們將之前開發的案例進行規范化梳理,然后遞交組委會,再通過組委會的反饋進行不斷地修正,從而達到了組委的修正要求,形成了一篇較高質量的STEM案例。這樣的過程體現在我們眾多的案例當中,動態的資源隨著上級各部門的相關主題征集,也在不斷地完善與提煉當中。因此,優秀的資源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發展與需要在不斷地更迭過程中。
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為依據,構建教材中的STEM教育資源,讓“STEM教育”融入課堂,構建出科學課堂教學中的STEM教育資源,讓科學課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著力提升每一位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我們科學教育和STEM教育的主張和追求的目標。如何系統地構建小學課程內容中的STEM教育資源,讓STEM教育資源成為科學課教學的一部分,也讓科學課教材成為STEM教育的資源寶藏,這無疑是一線老師們關注的焦點也是操作中的難點。我們通過實施課題研究發現,只有努力打造具有多樣化,覆蓋面廣,地域性特征明顯,具有較高的示范與引領性的、動態的教學資源建設。較為有效地解決了這樣的難題,才能為大家今后在科學教學中實施STEM教育提供了較好的范本。
【本文系“中國STEM教育2029創新行動計劃”STEM課題組(課題編號為:2019STEM19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素,李正福.STEM教育這樣做.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10).
[2]劉頌豪.科學.廣東教育出版社:廣東科技出版社,2019(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3).
[4]曾令鵬,梁斌.科創和STEM教育實驗教材:小學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