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貞
【摘要】寫作是初中學生必須掌握的語文能力,寫作水平反映了學生的文學素養。是對自我、對生活、對世界的一種碰觸、認知和對話,它應該成為每個學生的一種自發自覺的行為。然而,在實際生活中,寫作文一向是學生頭疼的事情,而作文教學也一直是語文教師們的老大難,老師們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慨:“作文難教啊,尤其是那些作文學困生。”
何謂作文學困生?大致意思就是不會寫作文,寫作水平低,影響其他方面能力發展的學生。
如何提高這些學生的寫作水平?在這十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的嘗試、訓練、總結,我覺得可以通過抓“小”作文訓練從而促進“大作文”的提高,來達到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 農村初中;抓“小”促“大”;學困生;寫作水平
一、當前作文學困生作文存在的現象
四十分鐘的堂上作文訓練或在質量檢測時,時間到了,有的只寫了三、五句話;有的同學只寫了1.2個自然段;勉強寫成所謂“篇”的也存在著種種問題:稍微好點的是有立意,但材料難以表現中心;又或者是語言不通順,結構殘缺,錯別字多;嚴重的是沒有中心,空洞無物,嚴重離題;更有慘不忍睹的是一片空白……如此種種。
俗話說“厚積薄發”,對于寫作來說又何曾不是呢,有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加上一定的寫作方法技巧,到寫作時就能運用自如。這些作文學困生往往欠缺的正是這兩方面的要素,因此加強這兩方面要素的訓練很有必要,那何謂抓“小”?就是抓“小作文”訓練,它是有效的途徑之一。
何謂“小作文訓練”?就是有時是寫幾句話的訓練;有時是用一段(1到2自然段)這樣的小篇幅去表現生活的一個場景、情景;或介紹一個事物的一面;或對某種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字數大概是二百字左右,這些都屬于小作文訓練。
二、有效進行小作文訓練
(一)充分利用所學的教材文本,挖掘小作文訓練點。在我們教學的文本教材中,有些課文蘊含著很好的訓練點,教師在教學中要吃透文本,理解文本,設計出合適的小作文訓練點。在講授過程中引導學生閱讀理解,為訓練做準備。如教學《桃花源記》,可訓練句式: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里的? ? ? ? ? ? ? ?美,你看? ? ? ? ? ? ?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有的可以訓練景物的描寫方法;有的可以訓練修辭手法和多角度觀察的方法;有的可以訓練人物描寫(動作、語言、心理、神態描寫);有的可以根據故事情節而訓練學生想象能力的故事續寫、改寫。如教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第二自然段的句子:“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無窮的樂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這個句子強調的內容、重點事是哪一個,描寫時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點寫,(石井欄的光滑抓住“光滑”、黃蜂的肥胖抓住“肥胖”)。同時強調要寫出事物的特點就必須要用眼細細觀察、用心思考。在描寫時作者用了怎樣的順序?(低——高——低),把百草園給人的總印象(無限樂趣)寫的清清楚楚。課后就設計用上述句式進行(抓住景物特征)的小作文的訓練。在此基礎上再設計:運用多角度觀察、用上2種修辭手法進行描寫,并寫出自己的一種感情的又一次小作文訓練。
由于學困學生的作文底子薄,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教師要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可以利用填空的形式又或者寫好開頭或結尾,讓學生接著寫以便降低難度。雖然這樣的訓練方式有些機械,局限了學生的思維,但這只是開始,它可以讓學生感到有話可說,增加他們寫作的信心,
(二)通過以上各種形式、內容的基礎訓練即“小作文訓練”,一段時間后學生有了一定的寫作思維,就為以后的“大作文”打下了基礎。但畢竟這是機械的模仿,在一定的程度上會制約學生的思維,因此在訓練過程中還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實現自我寫作。這方面我認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很關鍵。那么在訓練過程中同樣可以這樣做。
1.先依據文本。如《皇帝的新裝》可以設計這樣的小作文訓練:皇帝知道受騙了,游行大典結束后,他會如何對待這些大臣、騙子、以及那些群眾和那個說真話的小孩?請展開想象,編寫一個故事。又如《愚公移山》可設計:愚公和智叟辯論場景描寫訓練。
2.跳出文本,善于捕捉,仔細觀察,進行場景描寫訓練。場景的訓練往往學生自始至終都在現場,有的還是直接參與其中,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寫起來就得心應手。如校運會某個比賽項目或者某個游戲活動,教師可布置學生認真觀察,然后把過程中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都寫下來。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學生體檢,其中一個項目是抽血,我看到當時同學們很害怕,表現各不相同,我就布置學生描寫這樣的一個場景。從交上來的 小作文來看,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既寫到了全班同學當時是怎樣的表現,場上的氣氛如何,還刻畫了到個別同學(動作、語言、表情等)以及自己的心理,描寫很具體,很到位,讓人讀了即使不在現場也能感受同學們的“怕”。還有一次,正在上語文課,一只小鳥突然從窗外飛進來,不時在教室飛來飛去,同學們很好奇,目光時不時追隨那只小鳥,盡管我作了提醒要專心聽課但同學們似乎不買我的賬。面對這種情況,我靈機一動,干脆停下課讓同學看,并作些提示:觀察小鳥的外形、顏色、叫聲……然后以“教室來了個不速之客”為題寫一次小作文。
3.教師寫下水文。跳出文本的訓練,對學困生來說,難度提高了,那么教師不妨與學生一起作文,也就是教師寫“下水文”,給學生們一個榜樣示范的作用。正如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能經常動筆,或是跟學生寫作相同的題目,這樣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加快學生的寫作進步。”
通過不斷的訓練,學生有了素材和寫作方法,那么他們就會組合成篇,或在寫大作文時就能思路清晰、即使談不上“下筆如有神,”但起碼也能提筆成章了,這樣作文學困生的寫作水平便得到一定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鄒林波.佳作常從改中來[J].新課程(教研版),2013,(005):123
[2]王浴海.作文成功之路[M].黑龍江省大慶市:作文成功之路雜志社,2009(11).
[3]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G].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
[4]劉國正.談教師下水文[G].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0):44-45
[5]廖幼新.以片段為抓手,全面提高初中生的作文能力[J].2019(9):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