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間
【摘要】 “雙減”政策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減負增效”刻不容緩。要想解放孩子的時間和空間,關鍵是要解決作業的設計問題,教師必須控制好書面作業的總量,做到少而精,精而趣。經過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圍繞單元學習目標確立作業類型、精準設計,優化效能、跨學科融合課外作業這三方面進行探究。
【關鍵詞】“雙減”政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在“雙減”政策下,要想解放學生,關鍵是要解決作業的設計問題,教師必須控制好書面作業的總量,做到少而精,精而趣,趣而高效,“減負增效”刻不容緩。那該如何精準設計,優化作業設計呢?
一、圍繞單元學習目標確立作業的類型
現行的人教版教材,都是以“主題式”來編排,單元的主題教學目標非常明顯,這樣的編排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個整體之間的不同部分是相輔相成的。語文課程評價要注意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的有機聯系,核心素養的交融、整合,體現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和綜合性,所以,好的課外作業并不是盲目隨意的,它有明確的目標性,應立足于單元的教學目標而設計。通過整理,小學語文單元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積累與運用,閱讀與理解,表達與交流等三大方面。只要對單元的的教學目標逐條分析,就能確定哪些目標達成需要在課外鞏固、彌補、延伸。因此,作業設計一般可分為知識記憶、語言實踐、課外閱讀、綜合探究等類型。
(一)知識記憶類:就是“積累與運用”,主要是單元字形字音的掌握,詞語的運用與積累,古詩、名言、課文的背誦與默寫,這些基礎知識需要課外通過記憶不斷鞏固。
(二)語言實踐類:屬于“閱讀與理解”部分中口頭表達部分,如:有感情朗讀課文、復述課文、講故事、采訪別人等一系列的口頭訓練,在大班制的課堂上,真正能達成此目標的,往往只是少數表達力強的學生。所以,口頭語言的實踐需要時空的延伸來達成。
(三)課外閱讀類:教材中“快樂讀書吧”里面推薦的書目或者老師推薦的閱讀的書目,以及閱讀目標是貫穿整個單元的,與單元學習目標一致的。但是,課外閱讀需要學生在課外用大量的時間去完成的。
(四)綜合探究類:“與大家分享課外閱讀的成果”“說說名著中人物的形象”“探索中國文字的有趣性”等都需要一定的綜合性探究才能達成的。
二、精準設計,優化效能
“雙減”政策實施后,“減負增效”既要減少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又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要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特點,這就需要老師精準設計課外作業,提高課外作業的質量,優化課外作業的效能。
(一)縱觀單元整體,合理規劃作業
圍繞單元學習目標確立作業的類型后,不能采用教到哪,再來布置作業的方式。而是要縱觀單元整體,設計整個單元的課外作業,并將作業合理規劃為課時作業與單元作業,有系統性地布置學生逐一完成。
單元作業的完成時間需要貫穿整個單元的教學時長,具有連續性、層次性、課內與課外相結合性,避免作業零散、脫節、重復的現象,讓作業的規劃更有系統。例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神話故事”單元,筆者設計了兩個單元作業:一是“我是神話故事傳講小達人”;二是“閱讀神話故事,采集最觸動自己的情節或故事”。這兩個作業是貫穿整個單元,所以在開始學習時,就要提前布置下去。
(二)有效使用創建作業載體,豐富課外作業的功能
課外作業不僅只是對“課堂學習內容的鞏固”,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而作業需要載體呈現,合理有效使用或創建載體是作業設計的關鍵。
1.有效利用配套作業。很多配套作業內容豐富,題型多樣,而且配合課堂教學,在課內可以完成的。如:看拼音寫詞語、組詞、選擇正確的字音字形、選詞填空、課文內容填空等。這樣老師在課外就不需要再布置抄寫生詞這些機械性、重復性的作業,增加學生的負擔。而且這些屬于識記類的知識,通過聽寫,默寫的手段就可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但有的題目受課堂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有的題目受地域或條件的限制無法完成的,我們就可以選擇留在課外,或者刪除不做。
總而言之,配套作業老師要提前先做,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有效利用,選擇適合本班學生水平的題目布置,切忌一刀切。
2.改編和創建作業載體。常見的作業載體無非就是練習冊、作業本等,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不妨根據教學內容對一些題目進行改編或者創新,讓學生有新鮮感,保持完成作業的激情。如:一份評價表,一段朗誦錄音,一幅詩配畫,一張讀書記錄卡,一個創新的書簽等。通過多種的作業載體既能完成教學內容,又富有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那作業自然就不再是負擔了。
(三)注重作業設計層次的合理性,讓學生自由挑選
設計課外作業時,要對全體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完成難度和時間有個預知判斷,要知道,一個班級里的學生學習水平都不一樣,因此,設計作業時要分層級,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讓他們選取適合自己水平的作業。這樣學生的完成作業的難度減低,方能達到“減負"的效果。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完成的作業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跨學科融合課外作業,讓學生“減負增效”
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會發現語文學科中的某些學習內容與其他學科有相同之處。這時,可以通過老師之間的溝通、研究,共同設計課外作業,避免學生重復做相同的作業。如:在講到關于種子發芽成長的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動手做實驗,親自播種栽培,并寫下觀察日記。這與勞動實踐課的觀察作業就可以合二為一。語文學科中實踐探究類和觀察類的作業要多與綜合實踐、科學等學科融合,讓學生真正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從課本外學會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只要教師處處多留心,不同的作業采用多種的形式來布置,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學生積極主動、興趣高漲,一定會愛上學習語文。
【參考文獻】
[1]溫儒敏,陳先云.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指導手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