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寶瑩
【摘要】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應當成為小學輔導員工作任務的重心。本文從“以身作則,樹立榜樣”“持之以恒,形成習慣”“強化協同,多措并舉”“監督互評,引導鞏固”這四個方面歸納和總結了輔導員在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方面的方法策略,以期能夠為小學輔導員德育工作的改進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德育工作;行為習慣
德育工作指的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把習慣養成教育作為小學德育工作的切入點,對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輔導員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需要圍繞《中小學生守則》制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并將其在教育工作中落到實處。積極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促進小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一、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小學階段的兒童認知能力尚未健全,他們對世界的認識源于教師、父母及其他長輩,對某一行為的好壞評判也往往基于長輩的言行,并且會對大人的行為舉止進行模仿,并長此形成習慣。
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較長,即便輔導員每周在同一個班級課堂中出現的頻率不高,但長期處于同一個校園環境中,輔導員的言行舉止必然會對某些學生造成影響。因此,在校園內外,輔導員應當以身作則,用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與高尚的道德品質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首先,輔導員要樹立以身作則的榜樣意識,積極提升自我修養。其次,要在教學實踐中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要在校園生活中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學生,凡是違背教師準則、違背道德乃至違背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具有良好價值取向的事情要多做、常做,通過一些微小的事情影響學生。比如堅持向其他教師或學生問好,積極與學生一起參加勞動,在需要保持安靜的場所不大聲說話、手機保持靜音等,以此培養學生講文明、講禮貌的行為習慣,在無形中實現對小學生德育的培養。
二、持之以恒,形成習慣
小學階段使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開始,也是進行德育工作的最佳階段,但是由于小學生的意志力不夠堅定,許多事情很少能夠做到長期堅持,鑒于此,應當在少先隊活動中持之以恒的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使之形成良好的習慣。
在少先隊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不能采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態度,小學輔導員應當與各學科教師一起積極構建德育工作計劃,在以德育課為中心的基礎上,共同對培養學生行為習慣施加作用力,使學生能夠持之以恒地堅持已經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比如守時的習慣,一方面小學輔導員可通過少先隊活動向學生灌輸守時觀念,另一方面,還可以協同其他學科老師,對學生不守時的行為進行指正,使之能夠有意識地做到不遲到、不早退。
三、強化協同,多措并舉
家庭成員的言傳身教往往比學校教育具有更好的成效。可在家庭“老-中-青”的成員結構中,不同年齡層次的思想認知與行為習慣往往存在較大偏差,甚至存在與德育工作內容相違背的情況。因此,強化家校之間的協同感,多措并舉地提高小學生行為規范顯得很有必要。
強化家校協同可以從多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小學輔導員可以借助開展各類少先隊活動與家長們展開溝通,例如:可以就少先隊活動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匯總,如遲到、愛說臟話、不能按時完成作業、課堂等集體環境中大聲喧嘩等。輔導員可以以此舉例說明家長對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影響,同時強調不良行為習慣對小學生今后成長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以達到強化家長意識的目的。與此同時,還可以就學生存在的個性問題與家長進行溝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輔導員還能借助現代化信息手段強化家校協同教育機制,如通過社交軟件建立家校交流群,在群中宣傳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的文章、案例等內容,引導家長培育良好家風,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以此強化協同效應,最大限度提高小學生行為規范。
四、監督互評,引導鞏固
監督評價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德育工作雖然難以同其他學科一般進行量化評價與監督,但監督評價對提升小學生德育水平、規范小學生行為方式的作用卻不應被忽視。輔導員可以借助小學生個人榮譽感強烈的特點,通過監督評價的方式,樹立標桿,促使優秀學生帶動周邊同學,達到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目的。在教育實踐中,每個輔導員面對的學生數量眾多,往往會監督不全,因此可以采取以輔導員為核心,結合學生互相監督、互相評價的模式廣泛而深入地推進小學生行為規范養成。
在采取監督互評的方式時,學生是主體,由學生完成日常的監督、評價工作,而輔導員則是統籌者,由輔導員對學生發展狀況做出階段性總結。在具體操作中,為了確保公正公平,輔導員可以根據評價結果選擇數名學生共同擔任監督者、記錄者的角色,比如參加活動是否遲到了、是都有每天堅持閱讀、是否堅持良好的作息習慣等等。而輔導員在進行總結評價時,則應把握尺度,一方面要善于發現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學生的閃光點,另一方面要杜絕一味的批評教育,以避免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以及其積極性。對于綜合評價靠前者,則可通過獎勵小紅花、授予榮譽稱號、微信群里點名表揚等等方式進行認可,使優秀學生的榮譽感得到滿足,同時激勵其他學生向優秀學生看齊,以此促進校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風氣的形成。
總而言之,良好行為習慣與道德品質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家長、學校乃至社會各方共同參與,長期不懈地進行引導,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促進道德品質的提升。因此在小學德育工作中,輔導員一方面要積極提升自我修養,另一方面要通過各種渠道,借助多方力量共同提升小學生行為規范,為小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朋娜.春風化雨助力學生成人成才——學生德育培養案例分析[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8):201-203.
[2]李田梅.小學德育教育如何做好心理輔導工作[J].科教導刊(下旬),2018(10):141-142.
[3]章智.新形勢下小學德育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5(35):384-385,388.
[4]曲新.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8):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