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將生活情景應用于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中已經成為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立足于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意義與不足之處,從樹立正確的生活化教學目標、融入真實的生活化教學內容、設計多元的生活化教學方法、開展科學的生活化教學評價等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情景;課堂教學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通過融入生活情景,能為學生構建出生動的教學體系,提升課堂的授課效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就生活情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用中的意義、存在的問題以及相關應用策略進行深入的探析,以期為相關教師提供參考。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情景的重要意義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聚焦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提升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修養和人格修養,掌握道德與法律的基本規范,堅持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相統一,主題學習和學生生活相結合。
作為一門以社會發展與學生生活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內容其實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而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最終也會被運用回現實生活中,所以,以生活情景作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切入點,對創設精彩的課堂教學環境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生活情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改視域下,生活情景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的應用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相關的理論與實踐也在不斷深入研究、探討,但基于實際上的教學情況來看,仍然存在明顯的問題:
第一,教學內容比較狹隘,與生活銜接不足。部編版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內容貼近生活,大多數來源于學生個體、家庭和學校,這對引導學生發現生活問題,并將其解決具有重要的意義。但部分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往往過度依賴教材,羅列的內容僅局限于教材本身,而對學生們實際生活中的素材整理不足,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打折扣,也影響了教學效果。
第二,教學方式傳統枯燥,學生積極性很低。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味地主導,從而忽視學生的自主性,也是導致課堂被動、乏味的主要原因。
第三,教學評價模式單一,不利于學生發展。根據課程教學評價分析,部分教師在對學生作評價時,更傾向于做出一致性評價,或者是依據考試成績進行等級評價。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道德與法治是一種實踐的態度,單一的評價模式會讓生活與德育背道而馳。
三、生活情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樹立正確的生活化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與方向起到決定性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融入生活情景,優化教學目標,以層層遞進的方式,讓學生領略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基本內涵,使其更貼近生活。
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教學目標應該具有層次性。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水平層次不齊,教學對象的層次性決定了教學目標也應該具備層次性。所以,教師應立足教學實際,使教學目標的制訂更加合理。其二,教學目標應該體現適應性。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該結合社會發展的真正需求,以學生的成長成才為本,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法律意識以及社會責任感。
(二)融入真實的生活化教學內容
為學生提供真實愉悅的課堂環境,特別是將生活化的場景與內容帶進課堂,對學生思維意識的提高、學習興趣的增加起到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既要多番留意學生生活中的動態,也要時常關注社會熱點,做到將生活內容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實現教學內容生活化。
例如,在講授二年級上冊《班級生活有規則》時,除了依托教材中展示的事例,老師還可以列舉生活中時常遇到的內容,來為學生闡述規則的意義。像教師可以列舉日常生活中學生喜歡的運動:打籃球、乒乓球、拔河比賽等事例,引導他們從中尋找需要遵循的規則,直觀地建立起規則的概念。此外,教師再通過班級與學校中各種需要遵循規則的情景,如考試時不能交頭接耳、值日時要做好清潔、上課時要專心致志等,幫助學生意識規則存在的合理性與普偏性,在分析、聯系生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三)設計多元的生活化教學方法
教師通過設計多元的教學方法,在融入生活情景中構建出可供學生參與、體驗的教學過程。
1.表演教學法
要使課堂教學達到生活化,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結合教材中的背景、人物以及具體事件,對角色進行飾演與對話。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表演欲,而且加深了學生對教材的領悟,使教材的內容走進生活。
例如,在講解四年級下冊《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這節課,提到餐桌上的浪費時,可以通過代入餐桌上的情景,讓學生扮演成餐桌上的食物,訴說自己的美味、營養價值以及制作的不易,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領悟到食物的珍貴,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通過直觀的教學方法讓他們明白在生活中也不能鋪張浪費的道理。
2.項目教學法
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融合的項目教學方式,來充分深挖學生的團隊協作與綜合實踐能力。
例如,在進行《周末巧安排》這一課程時,課后練習提出了一個開放性問題:“有同學說,周末的我們是最自由的,因為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他說得對嗎?”其實這一問題也反映了大多數學生內心的想法與疑惑。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在學校中能與小組成員交流討論自己的想法,梳理觀念;回到家中,能與家長交流,制訂周末行動計劃,這樣一來,從想法的收集、行動計劃的設計到最終的評價,皆由學生自主進行,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創造力與執行力。
(四)開展科學的生活化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檢驗教學成果的必要途徑,是促進教學改進的重要環節。在生活情景融入的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僅要關注教學評價,更應該從傳統、單一的評價方式中解放出來,結合生活化的教學內涵,構建一套科學的生活化評價體系。
首先,教師進行評價的過程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檢驗生活化教學的成果。此外,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不管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應該參與評價之中,只有讓學生有參與感,家長有代入感,聆聽多方的聲音,才能確保評價的客觀準確性。其次,要體現評價內容的綜合性。教師應該規避以往以分數作為學生評價的主要依據的片面形式,而是應該根據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等場所的表現進行分析,從其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等進行判斷,再次,要體現評價方式的多樣性。教師可以通過記錄法、對話法、情景模擬法等各種方式進行評價,以此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在發展。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制的課堂教學中,應該巧妙地將生活中的情景應用到各個教學環節中,讓學生降低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習的興趣,在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侯勝文.生活情境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應用的有效性探究[J]. 學周刊, 2022(11):3.
[2]曾篤學.課堂教學生活化 生活資源課程化——小學道德與法治統編教材簡析與教學思考[J]. 甘肅教育, 2022(3):4.
[3]秦芳芳.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界, 2021(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