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姍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治理;生態文明
[作者單位] 海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要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鄉村振興有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五大路徑,其最終目標是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效果不僅直接關系著五大振興之一的生態振興,也反映了國家治理的整體水平。因此,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踐中,必須高度重視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探索有效舉措,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扎實開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提高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現鄉村生態振興。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意識淡薄。長期以來,在各項政策的支持下,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同時由于重發展輕保護思想和經濟利益的驅使,也帶來了土壤、水資源、大氣等被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在執行生態治理過程中,一些農民在意識觀念上不夠重視,一味地追求眼前利益,忽視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民生態意識淡薄導致了農村生態治理工作流于表面,在一些農村更只是一個口號。生態環境作為公共產品,農民作為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應始終貫穿于生態治理的全過程之中。但由于農民受教育程度低、生活生存壓力大以及長期傳統生活習慣,農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認知水平有限,加之思維方式固化,從而對生態治理工作不理解更無從重視,不能正確理解自身利益與生態環境的密切關系,難以樹立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導致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推進難度大、力度小、效果差。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多元主體責任缺失。生態環境具有公共性,多元主體之間在實踐的過程中沒有做到協同共治,比如基層政府、農民和企業之間的協同失靈等原因,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難以貫徹落實多元主體之間共商共治的理念。長期以來,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多元主體之間責任劃分不明確和定位缺失等問題,使農村環境治理不力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短板。由于多元主體的素質參差不齊,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不僅主觀性、隨意性和自利性等現象嚴重,而且還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缺乏集體認同感、認識不透、相關政策法規執行不力、參與積極性不高等。
生態環境具有公共性,多元主體之間在實踐的過程中沒有做到協同共治,比如基層政府、農民和企業之間的協同失靈等原因,造成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難以貫徹落實多元主體之間共商共治的理念。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不完善。隨著我國法治社會建設進程的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然而必須清楚地看到,在農村地區生態文明建設中,與之精準對接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規依然有所缺失。需要正視的是,近年來,面對我國農村地區生態環境治理法律體系不健全和執法能力不強的現實困境,國家有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立法更多的是針對城市發展,比如出臺了相關城市的生態環境保護、工業企業污染防控及對土壤、海洋、大氣等特定區域的治理制度,而對于農村生態環境出臺的治理保護政策則相對較少。由于農村地域寬廣、地區差別大、農民居住較為分散的客觀情況,使得生態保護執法難度逐步加大。加之農村熟人社會、人情社會現象難以改變,生態環境保護執法也容易受此影響,面對人情、熟人而不能嚴格執法,農村生態環境法律制度的可操作性偏低,影響執法的嚴肅性和公正性,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水平不高。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及激勵機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相對于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更加重視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保護,比如項目的建設、財政資金投入和人才技術的支撐等都更多地向城市傾斜,對于農村地區的資金投入比重相對較低,資金缺口相對較大。
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體系這一項大工程,涉及多方利益主體,需要農村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共治,其中制定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是關鍵性因素,以提高基層干部、農民群眾等主體投身農村生態治理的積極性,保證農村地區資金來源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使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扎實推進。
——著力提高農民生態環境治理意識和生態文明素養。意識作為一種價值導向,具有引領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基于此,培育農民的生態環境治理意識是治理工作的關鍵所在。首先,從教育方面來說,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農村地區要從小學抓起,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宣傳,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引導,提高農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整體意識。其次,從組織方面來說,村委會通過組織生態環境治理相關政策宣傳、知識講座,引導農民樹立現代生產生活觀念,提高農民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參與度。最后,從發展經濟角度來說,要立足于各地自然地理條件和資源稟賦,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鄉村產業,使農民群眾在發展的過程中掌握并使用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工具,并通過產業發展拓寬就業渠道增加收入,從而增強農民環境保護意識,提升農民自覺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素養。
——明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多元主體職責。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實踐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進一步拓展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共同協商生態環境保護事宜,在保障個人利益的同時,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我國農村是一種利益群體多元化的社會結構,社會結構的特點體現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特性,治理重任不能由任何單一主體承擔。農村生態環境具有公共性的特征,主體也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因此,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要構建黨政主導、農民群眾、企業個體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的多元主體協同體系。地方政府也要切實履行職責,構建服務型政府,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提供公平正義的制度保障,所有工作都要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來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高質量發展。
——構建完善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加強新時代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要求構建完善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政府要根據農村地區生態環境現狀,不斷探索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保證生態環境治理的高效運轉,讓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有法可依,實現治理流程標準化,高效調動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者的積極性,強化各個主體之間的協同治理,進一步推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扎實開展??傊?,要通過完善農村生態法律法規體系,彌補農村生態法律的不足之處,提高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視度,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讓生態環境治理工作透明化、法制化與公開化。
——建立激勵機制,強化生態環境治理資金投入。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結合實際建立激勵機制,強化資金投入,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做好生態環境治理保護工作。要拓寬融資渠道,引導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建設,并對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要不斷完善生態補償和治理激勵制度,探索有效的生態補償方式,對生態補償制度實施規范管理;要大張旗鼓地表彰、獎勵、提拔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有突出貢獻的先進典型;要對在生態環境治理中表現突出的企業主體,給予相應的鼓勵扶持政策,幫助其發展壯大;要激勵積極投身農村生態環境治理的社會大眾,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