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早期的哲學思想中,水是最具創(chuàng)造活力的隱喻。水給萬物以生命,是所有生命的總源泉。在古今中外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中,藝術家以水為題材,運用不同媒介創(chuàng)作出不同形式的藝術作品,如油畫、裝置等,通過水這一微觀元素,藝術家借助想象力賦予了水不同形態(tài)的意義和美感,以喚起人類對自然、社會的反思。中國南宋畫家馬遠的《水圖》呈現(xiàn)了水的十二種不同形態(tài),體現(xiàn)了水的十二種不同意境之美;在英國風景畫家威廉·透納的油畫作品《奴隸主將死者和垂死之人扔下甲板——臺風來了》中,水則被賦予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具體而言,畫面所描繪的水的形象在特定的歷史事件中極具力量感;而在當代藝術家奧拉維爾·埃利亞松的裝置作品《瀑布》中,藝術家以水為靈感,運用不同的創(chuàng)作媒介,結合科學技術,更是將水的維度拓展到難以置信的邊界,給大眾提供了多種參與互動的體驗方式,重建了作品的空間與體驗,其作品能夠讓人們反思藝術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關鍵詞:水之美;浪漫主義;藝術與自然;人與自然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5-0-03
1 馬遠作品《水圖》中水與中國哲學
古人認為,通過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可以獲得人生智慧,而自然事物可以體現(xiàn)或者具有與人類相似的價值觀念和道德品性。《水圖》卷為南宋馬遠的傳世之作,絹本淡設色,共十二段,每段縱26.8 cm,橫41.6 cm。作品除第一段因殘缺半幅而無圖名外,其余圖名分別是“洞庭風細”“層波疊浪”“寒塘清淺”“長江萬頃”“黃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滄海”“湖光瀲滟”“云舒浪卷”“曉日烘山”“細浪漂漂”。這幅圖卷中,十二段代表十二種不同的水的姿態(tài),體現(xiàn)出在不同時間、節(jié)氣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水的不同意境。
《水圖》分為十二部分,而《左傳·哀公七年》有“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故“十二”是法天之作,而且用到了“天之大數(shù)”。而“水”亦指大禹治水之“水”,寓意天下之“州”。所以,《水圖》即指代當時的十二州。宋寧宗通過年號“開禧”向世人表明,他與先祖有同樣的政治抱負——統(tǒng)一天下,而這個理想國的視覺化就是馬遠的十二《水圖》,這便是其政治隱喻。
馬遠在中國繪畫史上極負盛譽,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畫成就最高,作品富有創(chuàng)新特色,成為繪畫史上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畫家。他的畫作在觀念層面自我表現(xiàn)的特征明顯,在形式層面,用筆和造型則相對簡練。馬遠摒棄了氣勢恢宏的全景式山水景觀敘述,而選擇將視角轉向林木樓閣山水中的局部,以簡約的筆法將南宋山水畫的范式之變向前推進了一步,也打破了傳統(tǒng)山水畫中多以山勢為畫面主體的局面。他對水的觀察細致入微,用筆巧妙,創(chuàng)作出來的畫面形態(tài)富有美感。
水與顏料結合使藝術作品的畫面變得多姿多彩。在藝術家的筆下,水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地質(zhì)層次感。在中國傳統(tǒng)山水畫中,無論是重巒疊嶂、氣勢磅礴的北方山貌中緩緩流下的清泉,還是清新秀麗、開闊無邊的江面,水始終是畫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重要的是,通過繪畫技法創(chuàng)新可以使畫面出現(xiàn)連續(xù)而又一致的空間,變幻莫測,且無窮無盡。老子《道德經(jīng)》第43章:“天下之至柔,馳騁于天下之至堅。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知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而在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水所體現(xiàn)的復雜性和多樣性,被賦予人的不同人格和魅力,如柔弱與剛強等特性。《荀子·哀公》篇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種觀點在唐代被唐太宗引用為君民關系如水與舟,警示錄般影響著歷代帝王的執(zhí)政理念。
2 威廉·透納作品中的水與浪漫主義
威廉·透納(William Turner)是19世紀英國學院派及浪漫主義畫家的代表,其作品以風景畫為主,尤其擅長描繪自然風景中的自然元素,如光與空氣的微妙關系、水氣彌漫與云霧的關系等。他不遺余力地提升風景畫的地位,把風景畫、歷史畫、肖像畫擺到了同等的高度。以此對比,中國風景畫成為單獨的畫科時間要比西方風景畫早好幾個世紀。透納的作品呈現(xiàn)出高度的個人化,畫面的顏色和輪廓線沒有明顯的邊界,作品中色彩的真實與情感的真實合為一體。盡管繪畫作品的媒介、時代背景以及作品所傳遞的精神內(nèi)涵與中國山水畫完全不同,但是這種觀察自然、體悟自然、描繪自然的方式,與中國山水畫的觀察方式似乎有相似之處。
透納的繪畫作品大多以海洋為主題,其作品賦予海洋不同的情感特征,似乎能讀懂大海的喜怒哀樂。他的作品真實可信,得益于其大量的寫生研究,且善于捕捉大自然微妙的變化,利用一種微妙的筆觸把自然風景,如陽光、煙靄、水汽、霧氣等自然元素描繪得出神入化,且畫面中似乎有一種動態(tài)的光色交織的律動感。在其繪畫中,光的表達是畫面單純而又絕對的因素,因此他的畫給觀者的感受總是洋溢著光的生命力的。這種表現(xiàn)方式對后來印象主義的影響很大,后期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就可見一斑。
透納試圖將自然風景的現(xiàn)實狀態(tài)與其自身豐富的想象力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出史詩般、氣勢恢宏的歷史風景畫,其風景畫既體現(xiàn)出浪漫主義的特征,又使畫面具有超越非凡的情感力量。這種力量不僅表達出畫家的情感反應,更重要的是能給觀者帶來強大的視覺及心理沖擊,而在這看似絢麗壯觀的風景下,畫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卻是基于現(xiàn)實生活中對政治的反應及關于時代的歷史敘事題材。他于1840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奴隸主將死者和垂死之人扔下甲板——臺風來了》(Slaves Throwing Overboard the Dead and Dying—Typhoon Coming on),這幅作品是他最著名的歷史風景畫之一[1],作品取材于當時報紙上的一篇報道,一名船長為了收取保險金而丟棄奴隸的事,這幅悲慘幾近于恐怖的畫作,既揭露了奴隸販子的不道德,也反映出在臺風即將來臨的大自然面前,人類的命運與抗爭最終都逃不過大自然的力量。
正如埃德蒙·博克(Edmund Burke)對崇高感作了如下描繪:“自然界的偉大和崇高……所引起的情緒是驚恐,驚恐是崇高的最高度效果,次要的效果是新鮮和崇敬。”[2]依博克的分析,崇高對象的感性性質(zhì)主要是體積的巨大(如海洋),其次是晦暗(如某些宗教的神廟)、力量(如猛獸,力量由人制服后對人成為有用的,即不再崇高)、空無(如空虛、黑暗、孤寂、靜默)、無限(如大瀑布的不斷吼聲)、壯麗(如星空)、突然性(如巨大的聲音突然發(fā)出來)等。5BE6AFE0-9632-43F4-AA43-20E596E80FC6
透納的風景畫中激情與力量借一種全新的方式詮釋了博克關于“崇高”的概念[3]。透納的這幅作品畫面構圖布局十分巧妙:在接近于視覺中心點即海平面消失點,閃現(xiàn)出一道白色的光,白色的光被金黃色的暖色調(diào)包圍起來,占據(jù)了整個畫面的一半。對比畫面顏色,深棕色近乎暗紅的狂風暴雨般卷及的海浪,無論是顏色冷暖還是素描關系的明暗,都將整個畫面推向了極致,畫面凝聚著悲慘氣氛的海浪和象征著光明的海平面上的那一束光,被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環(huán)繞。畫作中的人物形象在大自然面前顯得極其渺小,甚至消融在自然之中,如風暴、海浪等。透納想要表達的是在強大無比的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蒼白無力、極其渺小。在北宋的宏觀山水畫中,似乎能找到與英國浪漫主義題材的風景畫類似的表現(xiàn)手法。無論是山水畫,還是西方風景畫,人類寄情于山水之中,或怡然自得,或靜穆悲涼,或渺小微不足道,因為最終都會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
3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裝置作品中水藝術與自然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視覺裝置藝術大師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以自然與科學介入藝術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以風、光、波、水、冰、霧、氣等現(xiàn)象為藝術材料,去探索自然之物的無限可能性。他的作品結合自然元素,如博物館里的太陽、大橋底下的瀑布、城市中的彩虹全景等大型藝術項目,這使他聲名鵲起。
埃利亞松在2010—2018年期間,持續(xù)進行以水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于2010年的裝置作品《水鐘擺》(Water pendulum),是埃利亞松創(chuàng)作以水為主題的作品最開始的實驗。該作品2014年就曾在中國展出過,是埃利亞松水系列的代表作之一。裝置作品的主體是一根注水的軟管,在強大的壓力之下無序運動,水在空中的形態(tài)如連成串的水滴般行云流水,動勢和形態(tài)似中國書法藝術中的行書,也像極了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抽象繪畫作品,更像舞臺上的現(xiàn)代舞者,舞姿灑脫又奔放,柔情又曼妙。在這看似無序的運動中,每一瞬間似乎都成為靜止的一幀幀圖片,成為永恒。
其創(chuàng)作于2016年的作品《瀑布》(WaterFall Palace of Versailles)在法國巴黎著名的凡爾賽宮展出,在凡爾賽宮的主要視覺軸線上,一道高而狹窄的大瀑布瀉入大運河。瀑布由一個黃鋼梁構成的格子塔支撐;水泵將水通過厚厚的黑色管道輸送到塔頂?shù)囊粋€平臺上,從那里沖到下面的運河里。構造的人工瀑布融入自然中,在這種人為環(huán)境中,包括風的強度、特定的光線條件,凸顯出瀑布強大的沖擊力,似乎水有著更大的自然力量。人與環(huán)境形成對照,在浩瀚的宇宙天地之間,人為建立起一個特殊的坐標,讓人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水的用途與價值,在凡爾賽皇宮這樣特殊的歷史建筑空間中的巨型人造瀑布面前反思人與自然以及人與社會的關系。
埃利亞松創(chuàng)作于2016年的環(huán)形噴霧裝置《聚合彩虹》(Rainbow Assembly),霧氣氤氳呈現(xiàn)出彌漫開來的水簾狀,其以光作為媒介與水霧互動,通過光線的折射帶來一幕幕可變動的視覺絢爛的景象,通過水、霧、色彩、光形成氣色光譜,使整個場景產(chǎn)生一種撲面而來的閃爍流動感,彩虹隨著受眾的互動而移動和改變。作品通過沉浸式互動的體驗方式,鼓勵受眾參與其中,受眾本身就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他于2018年在北京紅磚美術館舉辦的名為“道隱無名”的大型個展中,則試圖探討藝術與受眾的關系,通過受眾的參與和分享,構建作品的空間與體驗。
埃利亞松的藝術創(chuàng)作無疑和他的生長環(huán)境有關,他長期生活、工作于冰島和丹麥,受北歐獨特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在漫長的晝與夜中,他的作品體現(xiàn)出與自然相關的元素,如光線、色彩、水等。埃利亞松的藝術作品中,架上繪畫作品并不多。創(chuàng)作于2018年的水彩畫《冰川風景》(Glacial landscape)的繪畫對象是格陵蘭島冰川,他以藝術實踐回應千萬年間形成的冰川對全球氣候變暖、環(huán)保的影響,對自然的關注也一直是埃利亞松創(chuàng)作的焦點。
4 結語
古今中外藝術家們創(chuàng)作以自然為主題的作品,通常是觀察自然、體悟自然,從自然中汲取無限的養(yǎng)分,從中得到創(chuàng)作靈感。中國傳統(tǒng)繪畫作品中,尤其宋元時期是山水畫的巔峰與繁榮時期。中國山水畫的興起與發(fā)展受道家、儒家等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影響,覓自然之美,實現(xiàn)人與自然合一,最早興起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批道家詩人與畫家之間。他們澄懷味象,體悟自然,反思人的情緒如何對自然聲光產(chǎn)生反應。
英國在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強調(diào)精神強度與大自然紐帶結合,風景畫逐漸成為探索真理的主要工具。因此,藝術家常以自然為主題繪畫,表達自己的親身體驗。英國早期浪漫主義風景畫家秉持科學的角度對風景畫展開思考,認為繪畫是一門科學,應該被當作一種自然法則來追尋,作畫其實就是一種實驗。而在當代藝術家的藝術世界里,以水為創(chuàng)作靈感,運用不同的創(chuàng)作媒介,結合科學技術,更是顛覆性地為自然元素賦予全新的解讀方式,給受眾提供了多種參與互動的體驗方式。通過觀賞他們的作品,人們可以反思藝術與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讓人們更加關注自然,呼喚人們關注環(huán)境保護問題的意識,同時這也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參考文獻:
[1] H.W .詹森,J.E .戴維斯,等.詹森藝術史[M].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7:832-834.
[2]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63-264.
[3] 費雷德·S .克萊納.加德納藝術通史[M].李建群,等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9:958.
作者簡介:丁文星(1987—),女,湖南益陽人,博士在讀,講師,研究方向:美學。5BE6AFE0-9632-43F4-AA43-20E596E80F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