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鵬宇 周雪豐 高金亮
摘要:我國鄉村具有的高度異質性和人工調控性的特點為地域性研究提供了基礎的土壤和靈活的空間。地域性鄉村景觀作為一種能推動鄉村發展的資源,可以據此建立一種兼顧傳統鄉村風貌和鄉村生活水平、經濟發展的模式,因此要注重鄉村地域性的保護與發展。文章針對現階段鄉村建設中產生的種種問題,梳理地域性的內在含義、特征以及表現形式,從環境設計的角度研究保護與發展鄉村地域性的策略。
關鍵詞:鄉村;景觀;地域性特征;環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5-0-03
0 引言
在城鄉一體化的今天,隨著城鄉發展的進一步深入,鄉村原有的隔離機制日漸消失,使鄉村的傳統文化及地域性特色也逐漸消失,加上當前許多鄉村建設往往專注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更新,忽視了鄉村地域性特色的規劃設計,導致許多村落的建設千村一面,同質化嚴重。農業在現代中國的作用依然很重要,農村問題也是影響我國發展的重大議題,政府多次在一號文件中指出其重要性。因此,文章基于現階段鄉村建設中產生的種種問題,分析地域性的內在含義、特征以及表現形式,進而從環境設計的角度提出保護與發展鄉村地域性的策略,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可為我國鄉村發展作出貢獻。
1 地域性環境的隱性與顯性特征
地區的環境特征必然與地域性相聯系。在環境設計中,地域屬性是必不可少的客觀存在。從環境設計的角度來看,地域性具有顯性與隱性兩種性質的特征[1]。
環境設計中,地域性的顯性特征往往是容易被感知的對象,大多是事物的外在表征或基本屬性,比如建筑的樣式及材料、景觀植被的種類特征等,這些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往往是了解一個地區地域性的基礎。與地域性的顯性特征不同的是,地域性的隱性特征并不容易被感知,或者并不容易被直觀地表達出來,往往是事物本質上的特征,是地區在歷史演變過程中的變化及其內在的發展規律,是生產生活的習慣、文化風俗的內涵,是地區性內在的行為邏輯,而這需要研究得更加深入和透徹。
2 地域性設計觀念
2.1 整體系統化的領土與場地
首先,領土一詞是區域性的范圍概念,也來源于領土景觀這一地域性景觀概念,領土景觀涵蓋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是一個更為廣義且宏觀的概念,在領土的內部存在著場地,場地更為微觀,也更為具體。在環境設計中,設計的對象通常依托于一個實體或者一片場地,這些場地有其明確的邊界,但是設計的眼光和研究并不以其為邊界,應把握領土與場地的關系,從整體到個體,以整體性、綜合性、層級性、多變的方式建立起系統的觀念,從整體出發,深入其中解決內部矛盾,從而解決場地存在的問題。摒棄邊界的局限,多方式、多角度,以整體的視角看待問題,這也是環境設計應用于鄉村時應具備的思維方式。
2.2 空間、時間、生活的多維度
首先從空間維度看待地域性設計的內在含義。地域性設計是以更為隱性的空間之中存在的邏輯關系表達場地與場地、場地與領土的內在關聯。地域性設計應把相鄰的場地及其領土的地域性視為一個連續的整體,把握的是空間與相鄰空間之間的聯系,以及不同空間之中以某種形式構成的聯合體。
其次從時間維度出發。環境設計之于地域性體現的是前進的方向,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滿足當下的設計要求,也符合未來的發展理念。在時間維度上,事物都處在流變的狀態。在環境設計中,需要將地域性的傳統與現代性相結合,并著眼于未來的發展理念,形成對立統一的存在。在向前看的同時要注重對傳統文化和場所精神的保留,因為地域性的傳統文化和場所精神是現代性的發展基底,可以觸發群體性的社會記憶,使地域性發揮其本質作用,使場地富有靈魂。
最后從生活維度分析地域性環境設計。地域性環境設計包含已經形成的當地的生產生活模式和歷史演變過程。地域性的生活維度是人文與自然結合的中間媒介,關乎人類改造自然、順應自然的過程,是空間上相互影響的過程。找尋隱藏在鄉土生活中的內在問題和潛在邏輯關系,以符合新時代鄉村空間設計要求,重塑鄉土空間,反作用于人類日常的生產生活模式。
2.3 符合場地精神與大眾需求
在設計過程中,以樸實性的觀念面對被設計的對象,尤其是在鄉村的環境設計方面,應該扎根于實地,以當地人民的需求為設計導向,以場地客觀存在的問題為導向。避免過多彰顯自我意志,摒棄精英設計的觀念,創造出更為適宜的環境,以推動鄉村的發展。
3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環境設計
3.1 以領土為鄉村環境設計的基本特征
對一個地區地域性特質的把握,往往從領土的各種要素以及領土內的場地片段著手,提取鄉村環境設計中的地域性特征。當熟悉各種地域性特征之后,會形成對當地人文和自然環境的明確認知,之后考慮的是需要用怎樣的方法及設計理念塑造出怎樣的功能與形態,以及會帶來怎樣的影響。鄉村的地域性環境設計是以其領土為基底,從領土中尋找地域性的人文與自然的要素,進而形成設計的語匯,重構當下鄉村的場所精神以及藝術層面的設計美感。以領土為設計基底時,要把握其由氣候、地形、植被等組成的自然特征,由生活方式、民俗風俗等組成的人文特征,以及空間的肌理形態。可以從這些地域性特征中提取出重要的設計語言,進而激發設計改造的靈感,并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3.2 地域性要素的提煉
在充分了解以領土為基底的研究思路之后,需要在其中提煉地域性的要素,以構建作為環境設計主體的空間。在鄉村空間環境中重塑地域性是地域性要素之間的重新組合布局,地域性要素作為鄉村空間場所精神最基礎的感知來源,其對地域性要素的提煉可作用于場地空間之中,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感知。對地域環境的重塑性來說,要素的提煉就是把傳統僵化及未利用的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場景,使其被重新活態化運用,這是地域性重塑的根本目的。當地域性要素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場景,其被感知的特性才能最合適地展現出來。地域性的要素性質與功能各不相同,在場地里要根據要素的屬性性質恰當地運用和組織空間形式,使地域性與場地空間緊密結合在一起。
3.3 創新性設計中的隱喻抽象與形式轉變
在改造村莊的過程中要尊重傳統的領土特征與肌理,并且要求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傳承與創新,利用現代性的語言塑造出具有藝術性、能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空間環境。傳統空間環境地域性特征的創新在于轉變其形式,提煉傳統空間環境中來自群體與個體變換組合、各元素造型、建筑景觀立面的特征要素,新形式結合新需求,塑造具有傳統延續創新性的地域空間環境。
要發掘領土內涵的地域性要素及其外在形式,這種外在形式是人們場地生活中集體潛意識的存在,是地域性再設計依托的媒介。在提取領土設計要素的過程中,要從外在形式的時間、空間的層面入手,發掘傳統文脈和自然的特征及遺存,提取二維及三維的領土地域性信息,再針對大眾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從中提取環境設計需要的要素,這樣,從設計原型到設計要素的提取,形成一個完整的初始化流程。
在外在形式中提取的設計要素,要根據要素和形態上附有的歷史文脈及自然特征進行再設計。在這個過程中,針對要素以及形態進行隱喻的表現和抽象化的轉變。抽象化主要針對設計原型中的形態與構成、情景與意境,對此進行具有邏輯性特征的關聯轉化。隱喻表現是與抽象表現互為補充的手法,通過對設計原型的把握,提取其中的意境與情境,追求內涵的隱喻性表達[2]。通過抽象與隱喻的設計手法塑造的空間環境,使設計語言與領土要素深層耦合,塑造出具有無限可能性的新形式、新功能,并且延續著地域性特質,保持其固有的地位。
4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環境設計策略
4.1 肌理格局的表現
在村莊改造的過程中,應該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保持地域性的特征以及空間形象,重塑空間的肌理形態。首先從總體的空間格局入手。在具有高差的村落環境中,要凸顯其視覺廊道的表達效果,建立立體化的線性空間[3]。依據地形特征整體布局村莊肌理,重視等高線排布串聯的指導作用,利用街巷道路串聯建筑空間及景觀資源。對水網密布的地區或者以水體為場地肌理重要部分的地域特征而言,需要考慮景觀以及建筑空間環境與水體的有機聯合,注重空間肌理與水系的融合,以水體的脈絡組織空間形式,凸顯建筑與水體的平立面關系。在面對地形平坦的場地時,要著重突出場地內的街道巷陌與建筑空間的組織形式,有序地規劃利用,實現新舊的融合。老建筑的修繕及翻新要尊重原有的傳統肌理和空間格局,新建筑及村落的擴張要借鑒傳統的肌理和空間格局。
場地中由阡陌交通構成的線性空間,構筑物、墻體、田地組成的容積空間,以及地域性景觀構成的立體空間,這些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空間相互交融、相互疊加,共同塑造了村莊的場所精神。在改造環境空間的同時,充分利用具有地域性特征的要素,維護傳統肌理塑造的整體空間格局。
4.2 自然景觀要素的提升
在中國,農業是鄉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的生活生產幾乎都圍繞著農業,經濟與文化也依托于農業。在傳統的鄉村中,田地往往獨立于居住的區域,但又屬于村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地域性的自然要素盡管存在差異,但農業及其依托的地形地貌始終是能體現其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在設計農村環境的過程中,要注重鄉村農田的風貌改造,保持其地域性特質,規劃種植農作物的時間和農作物的種類,通過統一的管理,塑造獨特的田園風貌。基于田地的規?;?、集約化,以及場地中農作物形成的獨特農業景觀,基于其一致性產生視覺上的沖擊力,從而產生場域效應[4],同時還能更好地提高其出產率。
為了更好地凸顯地域特色,應多選用本土植被,相應增加一些本土果樹等作物型樹種,這能維護當地的生態穩定。在景觀豐富、面積較大的綠化區域,使用樹帶等方式相聯系,要注意地形,形成點線面的綠化景觀結構,最終的目標是迎合傳統鄉村肌理和對農業的規劃,突出其地域性的特質。在綠化景觀的布局方面,注重有序實現體系化,處理好空間和形體的關系,充分利用景觀資源,增強整體性,使綠化與周圍建筑以及田地的融合具有一致性[5]。
4.3 地域性場所空間的塑造
解讀場地中核心區域與一些重要的景觀節點以及建筑與環境的立體關系,通過轉換其特征,提煉其蘊含的地域性特質,挖掘其中的深層內涵,并運用設計手段使其物化,用于增強場地的地域文化屬性,增加空間的場所記憶。充分利用細節,對空間中容易被忽視但具有特色的微小部位,如建筑殘余或者生產生活的遺跡等,可加以改造利用,以形成具有功能性、能表達地域性內質的微型空間,可用于休閑休憩、擺放農具、藝術性表達等。塑造地域性語匯。在塑造地域性環境空間時,利用傳統的鄉土技藝和手法、鄉土材料來塑造和建設場所空間,在修繕原有空間環境的過程中也應使用傳統的技藝與材料,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把地域性特征明顯的要素運用于開放的空間中,突出元素的重要性,塑造出具有鮮明地域性特征的環境景觀空間。
5 結語
鄉村的地域性特質凝聚了群體的情感屬性,增強了人們對傳統價值觀的認同感。在鄉村地域性改造的過程中引入設計理念與設計方法,將鄉土的地域性文化與環境空間結合,將設計作為解決地域性特征同質化矛盾的主要策略,使鄉村地域性要素成為鄉村環境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鄉村地域性規劃體系的重要因素。以創新性的轉化方式,整合破碎的地域性要素與空間載體,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塑造鄉村空間的地域文化,著力解決鄉村地域性物質空間層面的問題。在提升村民生活質量、推動鄉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消解鄉村風貌同質化的不利影響,以此響應鄉村振興的號召,促進美麗鄉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鑫.地域性景觀設計理論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9.
[2] 王宇.轉化、和諧、共生:“形態轉化法”在“共生”鄉村文化景觀設計中的運用[J].藝術工作,2016(6):82-84.
[3] 張建波,余建忠,孔斌.浙江省村莊設計經驗及典型手法[J].城市規劃,2020,44(S1):47-56.
[4] 曾飛.基于城市設計手法的村莊整治規劃初探[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5] 陳英瑾.鄉村景觀特征評估與規劃[D].北京:清華大學,2012.
作者簡介:韓鵬宇(1997—),男,山東日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設計。
周雪豐(1998—),男,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設計學。
高金高(1998—),男,山東聊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建筑環境藝術設計、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