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新鄉土建筑理論建立在鄉土建筑的適應性再生思想基礎上,對鄉村建筑風貌的打造具有較強的適用意義。通過相關文獻研究,對建筑傳統性和現代性進行系統性分析,發現新鄉土建筑是傳統與現代價值觀繼承與批判、融合與創新基礎上的理論思想,因此新鄉土建筑理論具有聚落演變的時空發展觀、因地制宜的環境和諧觀、低技運用的樸素價值觀、由繁入簡的符號對話觀及本土材料的場景認同觀等內涵。文章從傳統性和現代性特征分析入手,架構新鄉土建筑理論應用框架,并探討新鄉土建筑塑造的實施路徑;以滑縣東小莊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為例,圍繞打造“豫北新鄉土風貌”的實施路徑進行概念框架應用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新鄉土建筑;鄉村建筑風貌;滑縣東小莊;美麗鄉村建設
中圖分類號:TU2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5-0-03
0 引言
新鄉土建筑在我國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有了更廣闊的應用天地,也獲得了越來越多專家學者的關注和探討。新鄉土建筑一方面延續了傳統和地域建筑文化風情,為本地居民構建了強烈的鄉土文化認同;另一方面通過運用現代建筑理念、技術和新材料[1],適應了現代的建筑功能和審美需求。普遍認為新鄉土建筑是鄉土建筑的進一步創新發展,是對地域建筑的“批判性”繼承[2]。
相關文獻從新鄉土建筑的定義、思想內涵到創作策略等都做了較深入的探討。王心源引用現象學詮釋場所精神塑造的重要性[3]。郭夢露探討了中國新鄉土建筑師的創作觀念取向及多元化的新鄉土設計取向[2]。楊金波探討了在新鄉土建筑創作中的手法,創新鄉土建筑語言、材料、技術等[4]。王文生探討了“低技”在新鄉土建筑營造中的價值[5]??傮w來說,新鄉土建筑相關研究為鄉村建筑實踐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視角。
文章通過文獻研究進一步界定新鄉土建筑理論內涵,并系統性構建新鄉土形成的概念框架與實施路徑,并以滑縣東小莊建筑風貌規劃設計為例進行實踐論證,旨在為村莊建設提供借鑒。
1 新鄉土建筑理論內涵
新鄉土建筑既具有傳統性又具有現代性。新鄉土建筑是在當代建筑師的主導下,對傳統鄉土建筑的現代再演繹[5]。普遍認為新鄉土建筑是通過運用現代新技術新材料,適應現代功能需求,融合鄉土建筑思想與風貌,以賦予鄉土建筑以新的生命力[6]。文章認為新鄉土建筑在傳統性和現代性兩種特性、兩種價值觀的相互交融學習中,形成了以下五種內涵價值觀。
1.1 聚落演變的時空發展觀
地域聚落和建筑在歷史時空中不停發展演變。新鄉土建筑認可建筑聚落的時空發展。因此新鄉土建筑積極融合新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以適應現代生活生產方式的轉變及現代功能的需求。新舊融合使新鄉土建筑兼具傳統性和現代性,形成一種“與古為新”的意境。
1.2 因地制宜的環境和諧觀
我國鄉土建筑的演變也是適應當地環境氣候條件的過程[7]。因地制宜造就了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感,從而呈現出一種宜人的人居環境。新鄉土建筑繼承了因地制宜的環境和諧觀,同時也借用新的技術、新的建筑材料以更多的形式體現建筑與環境的和諧構建,實現“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1.3 低技運用的樸素價值觀
鄉村地區民宅往往由住戶獨立組建完成,缺乏規模化的機械參與,而低技的選擇是經濟可行、有效解決問題的結果。因此較多的人工建造和手工制作造就村宅建筑天然帶著一種親和性、平民性[5],從而呈現出村莊融于田園鄉土的拙樸氣質。新鄉土建筑贊同這種樸素價值觀,鼓勵使用低技建造,以塑造質樸、自然的鄉土田園場景。
1.4 由繁入簡的符號對話觀
新鄉土建筑是現代建筑師與傳統鄉土建筑師之間的溝通與對話。傳統鄉土建筑從院落布局、屋頂形式到門窗及外立面裝飾,長期的文化積累形成了較為繁雜的表現形式,新鄉土建筑往往通過簡化這些復雜形式,形成簡潔的符號融于現代建筑中,使建筑既有傳統的意蘊又具有強烈的現代簡潔感。
1.5 本土材料的場景認同觀
本土材料在場景的塑造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閩南民居的紅磚紅瓦、山西民居的青磚灰瓦、江南民居的白墻灰瓦都是營造當地獨特區域場景的重要元素。本土建筑材料一方面是建筑經濟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地域特色,是當地社群情感認同、家鄉歸屬感的重要構成元素。本土材料的應用在新鄉土建筑設計中必不可少。
2 新鄉土建筑的理論框架及實施路徑
正如上述新鄉土建筑理論的內涵剖析,新鄉土建筑是傳統性和現代性的融合,是“老樹發新枝”的設計立意。構建新鄉土建筑的概念框架及實施路徑應從傳統性和現代性特征分析入手。
2.1 新鄉土建筑的理論框架
新鄉土建筑設計研究提煉傳統建筑特性,包括傳統聚落結構、生長特點,傳統建筑院落形制、建筑形制、建筑結構以及建筑材料等。同時從三個方面賦予現代建筑時代性:一是現代功能,包括現代生活需求和生產活動需求;二是現代建筑技術和材料,包括輕鋼結構,鋁板、玻璃、陶板以及其他新型建材等;三是在現代建筑和全球化語境下,傾向簡潔、干練形體和語言符號的建筑審美(見圖1)。
2.2 新鄉土建筑的實施路徑
在上述概念框架的指引下,新鄉土建筑主要通過四條實施路徑實現(見圖2)。
2.2.1 聚落結構的學習與運用
當地自然環境、文化民俗、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傳統聚落也呈現出不同的聚落結構和生長特點[8]。自然環境的影響,如平原地區的聚落呈塊狀形態,江南的鄉村聚落隨河生長呈線形。文化民俗方面的影響,如看重廟會活動的村落常常讓戲臺、廟宇及廣場空間占據村落的中心;受宗族社會組織影響較大的村落常常圍繞宗祠空間展開布局。新鄉土建筑將學習鄉土建筑及聚落結構形成的原因,讓聚落的生長演變具有一定的延續性,從而獲得文化認同與情感歸宿。
2.2.2 傳統建筑圖譜的簡化發展
傳統建筑圖譜在院落形制、院落尺度、建筑結構、建筑開間、屋頂、門窗、墻體、外立面裝飾等方面有著繁復的語言形式。新鄉土建筑通過簡化合院、坡屋頂、柱廊、裝飾等形式實現現代性語言的轉化,同時簡化后的建筑語匯也能讓人們感受到其背后的傳統文化內涵。
2.2.3 本土材料的創新運用
本土材料的運用帶來了強烈的地域場景感。新鄉土建筑提倡充分利用地域本土材料。一方面新鄉土嫁接新技術、新材料,另一方面重新組合運用本土材料,形成新的形式美,從而產生“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的新意境。
2.2.4 對現代功能的適應性調整
鄉村發展可能產生不同社群,如新住民與游客等,不同社群會產生不同的空間需求。建筑功能、體量、尺度大小往往與使用者的活動和心理需求有關?,F代建筑以開闊的空間、大尺度門窗使建筑內部空間自然光線和通風效果更佳。融合現代建筑的優勢,適當放大傳統建筑體量、增加門窗尺度,以適應現代使用者的功能需求。
3 滑縣東小莊鄉村風貌規劃設計應用
滑縣是豫北地區人口規模最大的農業強縣,縣城城區人口約29萬。東小莊位于城區北部近郊,隱于森林公園內,5分鐘車行可到達高鐵站,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東小莊既擁有森林公園良好的生態資源,又具有黃河故道厚重的歷史文化。依托優越的資源條件,東小莊被定位為田園旅游村,其建筑風貌將打造為“豫北新鄉土風”(設計方式詳見表1)。
3.1 東小莊村聚落結構的延續與再生長
東小莊村受周邊農田和生態林地的限制,沿村莊主干路延伸呈三角形態。村中戲臺、土地廟位于村莊主路的交叉口,成為村子的活動中心。在維持原有形態的基礎上,村莊的南側增加了一條田園路,并與田園路北側空地建設一排與游客服務配套的休閑商業街。田園路呈“弓”形,擁抱南側田園,將田園風光納入村景。
3.2 傳統鄉土建筑圖譜梳理與簡化應用
黃河河南地區的傳統建筑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逐漸形成成熟的青磚灰瓦合院形制。東小莊村建筑以1~2層坡屋頂為主,在現代建筑文化的沖擊下逐漸失去了傳統的地域文化特性。通過研究豫北地域傳統鄉土建筑特點,結合現代建筑簡潔的審美需求,突出門窗設計,增加簡化的地域符號,形成東小莊簡潔而有傳統意蘊的建筑語言。
3.3 鄉土材料的創新性運用
東小莊在建筑的立面設計上,墻體多運用仿夯土材料,部分用青磚或紅磚,使東小莊在統一的風貌下又有一定的豐富性。門窗在當前的基礎上,添加了深色鋁板、鋁條作為點綴,賦予建筑現代時尚感。新舊融合創造了豫北地域場景感,又具有新的時代意境。
3.4 滿足新社群的活動需求
東小莊被定位為旅游接待村,因此游客是東小莊未來重要的新社群。規劃通過植入民宿功能、游客服務中心、兒童樂園等設施,以滿足游客的功能需求。同時結合四時節氣變化打造田園景觀節點,增加鄉土環境場景。此外,東小莊風貌建設需要通過地區“鄉土”文化的特色建構,打造與城市差異化的聚落風貌,形成有力的吸引點。
4 結語
文章深入剖析新鄉土建筑的理論內涵,系統構建新鄉土建筑實踐的概念框架及實施路徑,并對東小莊的建設實踐進行了實證研究。對于普通村莊來說,新鄉土建筑的設計思想來源需要在區域范圍及歷史時空中梳理和學習,同時還要面向未來,為未來服務。未來研究方向應注重歷史的挖掘和對未來聚落空間發展方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以嫁接歷史與未來,使新鄉土建筑更具思想智慧和未來創新性。
參考文獻:
[1] 支文軍,朱金良.中國新鄉土建筑的當代策略[J].新建筑,2006(6):82-86.
[2] 郭夢露.從自覺到自?。褐袊锣l土建筑創作觀念取向[J].城市建筑,2019(1):77-79.
[3] 王心源.建筑語言對場所精神的詮釋:以中國新鄉土建筑為例[J].重慶建筑,2016(7):10-12.
[4] 楊金波.當下中國新鄉土建筑創作實踐分析[J].居舍,2020(5):14.
[5] 王文生.低技影響下的新鄉土建筑設計解讀[J].城鄉規劃,2022(2):127-130.
[6] 朱金良.當代中國新鄉土建筑創作實踐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6.
[7] 常青.風土建筑保護與發展中的幾個問題[J].時代建筑,2000(3):25-27.
[8] 王文生.新鄉土建筑中地域文化因子解讀[J].華中建筑,2020(8):15-20.
作者簡介:王寶宇(1978—),女,河南南陽人,博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設計、城市文化、鄉村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