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潔,王 華
(蚌埠學院文學與教育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文科教育在中國高等教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吳巖司長曾指出:“文科教育關系到一個人的人格修養、審美情操、社會責任感等,關系到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養成。對于理工農醫類教育而言,文科教育也是觀照其發展的一盞燈塔,為其提供堅實的價值觀支撐和倫理道德保證。”
美國的希拉姆學院在2017 年率先提出“新文科”的概念,通過對傳統文科的重組,努力在哲學、文學、語言等傳統文科課程中融入新技術,以達到多學科交叉的目的,在跨學科學習方面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課程。
中國發展呼喚新文科改革,教育方針引導新文科建設,理工農醫類教育需要新文科支撐。“新文科”建設“要來一場課堂革命,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推出一批線下、線上、線上線下融合、虛擬仿真、社會實踐類‘金課’。”
“中國古代文學”作為漢語言文學、秘書學、小學教育、廣播電視編導等一系列文科專業的基礎課程,作為與理工農醫類專業公共課“大學語文”密切相連的課程,其線上課程的建設,對“新文科”的建設,有著積極的踐行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力爭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重在培養科技人才的地方工科院校,學生在學習和掌握自然科學知識的同時,還要加強理工科學生的文科素質培養和思政教育,“使其具有寬廣的視野、崇高的境界和敏銳的社會洞察力”,“培養家國情懷,不僅包括對國家、對民族的認知和熱愛,還應包括對科學技術的熱愛和對科技興國、科技強國的使命擔當。”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中,源遠流長的文學創作、古代作家的人格風范、文學作品的審美功能,能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使之具有自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責任感。“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的建設,對地方工科院校學生的文科素質教育和思政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工科院校“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的受眾群體主要為:
針對包括漢語言文學、秘書學、小學教育、學前教育、廣播電視編導、廣告學、漢語國際教育、編輯出版學、播音主持等相關文科專業的在校學生,根據不同專業“中國古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講”“經典作品鑒賞”等課程的開設,可以使用“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作為線下課程學習的有利輔助,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
針對理工農醫類專業,可在全校范圍內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的網絡公共選修課、藝術俱樂部等全面應用。“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以精彩的和藝術性的MOOC 形式,可以極大地為獲得文學鑒賞能力、陶冶審美情趣、提高傳統文化素養提供學習和交流的平臺。
“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還可以面向社會上所有關注中國古代文學、希望提高傳統文化素養水平的學習人群,以培養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民族語文能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明確教學目標、構建課程體系、構思教學設計三步走的思路,進行線上建設和實際應用。
按照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應根據知道、領會、應用、分析、綜合等認知領域的教育目標,劃分為若干學習層次,確定若干層次的學習目標。
“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要合理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有效服務于教學設計的設定,構建課程體系,具體如表1。
表1 “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教學目標、課程體系、教學設計表
“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的教學活動,應創新教與學的模式,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注重知識生成、教學反饋和教學效果。具體可進行課前教學設計、課中教學設計、課后教學設計。
3.3.1 課前教學設計
課前教學設計應提前發布課程教學大綱、PPT 課件、電子教材、參考資料、課后思考、閱讀推薦、作品集錦、在線圖書等,布置給學生進行預習。
3.3.2 課中教學設計
課中教學設計應強化師生互動,進行線上學習測試、高階拓展討論、閱讀推薦作品、引導深度思考等,師生間、生生間及時評價、反饋、交流,答疑解難。設計步驟如下:(1)利用線上教學平臺發布教學公告,向學生布置相關教學內容。(2)每一單元設置若干章節,根據教學內容,通過教學視頻及PPT 等形式組織教學。(3)在每一單元之后設置單獨的課后思考、閱讀推薦等任務點,有助于學生進行能力拓展、課外訓練。(4)在教學資料中上傳課程簡介、電子教材、教學大綱、教學PPT、推薦閱讀書目、優秀作品集錦、在線視頻、在線圖書等,供學生學習參考。(5)在作業、測驗、考試等環節建設作業庫、試題庫、考試庫等,根據不同班級不同教學內容定時發放。部分客觀題,系統自動批閱;更多的拓展性作業,需要學生主觀創新、深度思考完成,上傳圖片或電子文檔,教師定時批閱并予以評價。(6)在討論話題中,根據教學內容,發布討論話題,并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反饋,為學生答疑解難。(7)在課堂互動中,設置簽到、選人、搶答、課堂測驗等環節,督促學生按時完成相應的學習環節。(8)針對不同班級、不同授課對象、不同教學內容,發布具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對后續線上教學有的放矢地進行調整和改進。
3.3.3 課后教學設計
課后教學設計應進行批改作業、測驗反饋、能力拓展和課外訓練等;豐富成績權重的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線上教學討論、拓展作業等課堂及課后表現,視頻學習、訪問次數、課堂活動、討論、簽到、作業和測驗等環節,按照一定比例合成學習效果數據,計入線上成績。
“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應積極創設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為導向的課程考核方式、考核標準、成績管理,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資源共享、知識生成,及時進行教學反饋,將學生線上各環節學習任務的參與度、完成度融入考核評價體系,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可回溯的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
通過對學生線上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分析,多角度優化課程考評體系,使之能從多渠道實現更加科學合理的考評,并從個體差異角度嘗試進行不同深度和廣度的個性化考評方式,解決如何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問題。
課程成績評定應包括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并加大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和評定。過程性考核可包括線上課堂出勤、課堂活動、討論話題、拓展作業、教學視頻、閱讀任務、作業測驗、調查問卷等任務,并根據不同專業班級的學習要求,合理設置各環節占比;終結性考核由學期論文、研究報告、期末考試等組成,可根據不同專業班級的學習要求,選擇終結性考核的方式。
“中國古代文學”線上課程作為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通過明確課程教學目標、構建課程體系、構思教學設計、優化考核機制,必將在“新文科”的背景下,為培養“新文科”人才發揮集中優勢,在地方工科院校理工農醫類的人才培養中,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必將提供全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