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儋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林祥云
傳統教學體制下,學習能力強的學生難以滿足學習需求,學習能力弱的學生承受不了學習壓力,如何深化教學改革,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是每一個教育者都需要面臨的課題。學分制是一種適應社會發展、靈活開放的綜合教學管理制度。它以選課為核心,以績點和學分來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現代綜合教學管理制度,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互聯網+”教育逐漸深度融合的情況下,借助飛速發展的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推動學分制在中等職業學校穩步實施,是加快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
由于生長環境和教育環境的不同,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為了實現因材施教,更充分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養成終身學習的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求,必須深化教學改革,選擇富有彈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學分制在高校推行比較順利,在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于是很多中等職業學校也開始效仿高校實施學分制,部分省市的中等職業學校先后在實施學分制方面進行了探索,但是受政策、師資、教學管理模式和硬件設施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效果不太理想。中等職業學校在實施學分制的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幾個難點:
1.師資不足。學分制是以學生自由選課為核心,豐富的選修課需要大量的師資和配套設施支撐,缺乏師資會限制學生的選課種類,導致學生選擇余地較少,無法滿足中等職業學校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
2.場地和實訓設施不足。靈活選課是建立在學校擁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實訓設備基礎上的,教育資源的不足嚴重影響了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的實施。
3.教學管理難度大,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
學年制教學管理是以班級或專業為單位進行統一管理的,學分制下的學生管理是以學生個體為單位的動態管理,教學管理的工作量和難度大大增加。根據不同學生的選課情況,設置相應的教學安排,如教學設置、學分認定、成績評定、教材征訂和學籍管理等,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教學管理的工作量。
4.政策不健全。中等職業學校生源對象廣,學生之間文化基礎差距大,實施學分制主要是為了滿足中等職業學校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基礎薄弱且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的學生需要延長在校學習時間。相反,基礎好且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提前結束在學校里的學習時間,當前以單位造冊的學籍管理方式不適合學分制的管理要求,實施彈性學分制必須改變當前的學籍管理方式。其次,學生的專業學習情況可以用成績衡量,但學生的品德不是學一門課程就能改變的,思想政治也是教育的一個重點,如何把品德修養納入學分考量是學分制要完善的地方。
5.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中職學生年齡大多未滿18歲,自我管理能力弱,不能很好地規劃未來,學習方面“虎頭蛇尾”現象嚴重。開學信心滿滿地選修了很多課,一兩周后就忘記選修的課程,這也是中等職業學校不能照搬高校模式實施學分制的一個重要原因。
學分制適應職業教育發展,允許學生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但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困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智能互聯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大數據分析推動教學效率提升,很多教育問題迎刃而解。
1.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突破了師資和場地的限制。傳統的學分制是建立在學生自由選課的基礎上,需要足夠的師資和教室來支撐。師資和場地的不足是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學分制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現今網絡課程資源越來越豐富,如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學科網、網易公開課、百度智慧課堂等,網絡課程資源呈現百花齊放的姿態。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讓學習者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學習方式更加靈活便利,學生可以有效利用零碎時間隨時隨地自由學習。學校管理者只需要制定相應的選課制度和考核制度即可,大大節約了師資和場地的安排。如在圖1和圖2的學生問卷中,可以看出學生比較愿意接受網絡課程的學習方式。

圖1

圖2
2.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學習過程評價、結果評價。由于中職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學習自覺性較弱,學習過程很難堅持,如果只注重結果性考核,難免出現濫竽充數、替學或替考等弄虛作假現象,導致選課制度下的課程教學意義缺失。如今信息技術突飛猛進,出現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平臺,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如學習通、藍墨云班課、對分易、小螞蟻云校等,不僅能記錄學習者完成練習數量、學習時長、階段性測試成績,還能階段性統計學習者學習情況。網絡學習平臺還能記錄學習者的學習痕跡,給學分制下的課程考核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3.引入網絡選課系統,節約人力資源。在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下,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或需求進行選課,中職學校若要完成大量學生的選課工作,難度較大。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教學管理平臺也逐漸豐富和人性化,選擇一個合適校情的教務管理系統,智能處理學生的選課問題,可以大大降低工作量。
學分制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終身學習理念,是適應市場和企業多樣化要求的重要舉措,應該積極探索和推進學分制在中等職業學校實施。
1.利用和開發網絡教學資源,拓寬選修課的種類。選修課有線下、線上兩種形式,除了必須線下展開的實操課外,選修課多以線上開展為主。在選修課程設置方面,依據行業發展、企業需求和學生愛好進行設置,充分利用現有的網絡課程資源,同時開發貼合學生學情、社會行情的網絡課程資源。網絡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教學視頻、課后練習、階段測試和結果性(期末)測試。
2.實施學分制要符合校情、學情。中職生年齡偏低,心理不如大學生成熟,適應社會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現在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為加強校企對接、產教融合,實施的是2.5+0.5或2+1學制,學生有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在企業實習。基礎薄弱且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的學生可以延長在校學習時間。相反,基礎好且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修滿專業要求的學分后,可以提前結束在校學習時間,選擇跟崗實習或頂崗實習,這樣有更長的時間在企業里鍛煉。
其次,部分中職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強,完全自由選課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所以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學分制不能完全效仿高校,綜合眾多學校實施學分制的經驗和教訓,中等職業學校比較適合學年制學分制。學年制學分制是學年制和學分制的有機結合,規定了專業學習年限、學分總數和每一學期的學分數。專業課主要由必修課、限選課和任選課組成,且為了保證專業教學質量,其中必修課和限選課占85%以上。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通過多選課來擴大知識面。一般白天安排必修課,晚上安排選修課。除了有個別課程需要線下上課外,選修課以線上的網絡課程為主。
3.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保障學分制的實施。“互聯網+教育”突破了傳統學分制下的師資和場地限制,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給學習者提供了更自由的學習方式,也給學習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權利。為了保障學分制順利實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學分制的相關制度。
(1)完善指導教師制度、選課制度和評價制度。由于中職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很好地規劃職業生涯,在中等職業學校實施學分制,不僅要有指導教師輔助,同時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要有監督。指導教師幫助學生了解選課和學分,階段性查看學生的選修課學習進度,視情況給予指導或督促。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實施學分制工作集中在指導教師制度、選課制度、評價制度的制定等方面。
(2)完善學分認定制度。為鼓勵學生多方面發展,學生獲得與所學專業相關的社會認可的技能等級證書后,或通過高一層次社會自考課程后,可申請免試相應課程,經學校相關部門審核認定后獲得相應學分。各種競賽獲獎、表彰同樣可以獲得相應的學分。建立學生的學分數據庫,根據學生累積的學分總值判斷學生提前還是延期進入合作企業跟崗或頂崗實習階段。
(3)建立校與校之間的學分互認制度。學分制尊重學習者個性與差異、激發學習潛能,它給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學生開辟了一個發展通道,如果學分制在升學方面能做到學校互認互通,那么學生可以提前進入高校深造。上級部門需制定校與校之間的學分互認制度,促進職業教育與其他類型教育的溝通和銜接,推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化社會。
4.學分制與思政教育的融合。學分制既然是一種教學管理體制,就不能與“德育”分離,除了可以設置一些思政相關課程供學生選修外,還可以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推送一些與德育相關的教育影片,分配相應的學分。除此之外,學生在校學習生活的現實表現更能反應一個學生的德育情況,所以學生日常行為考核也要納入學分考核,分配相應的必修學分。如果日常行為考核不過關,其他課程取得再多學分也不能畢業。融合思政教育考核的學分制才能反應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情況。
學分制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實施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舉步維艱,如果能在貼合校情和學情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前發達的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那么突破傳統學分制的瓶頸將指日可待。學分制的實施過程需要完善的政策和教學管理制度支撐,但政策和制度的完善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經歷長期的實踐和摸索過程。為了推進學分制在中等職業學校順利實施,教師要更新理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開放式的人才培養計劃,為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作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