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娟


摘 要: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雙減背景下對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有了更多的要求,要求對的設計要朝著個性化方面發展,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文章圍繞著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的設計個性化途徑進行分析,在作業的量和質雙維度層面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雙減;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個性化;策略
雙減背景下作業的減負不僅是對作業數量的調整,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真正要做到的事情就是減量。增質在優化做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提升教學質量,這樣才能幫助學校實現更好的發展提升。學校要讓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設計和管理更加的科學合理,這樣才能落實減負增效,助力雙減,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讓學生實現高效學習,幫助學生的綜合素養與能力全面的提升。小學數學的個性化作業,需要在目標上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內容上圍繞著基礎性作業和拓展性作業的有機聯系,借助作業評價上的有效批改和完善,借助作業推動學生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老師們圍繞著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多樣化的作業設置,讓個性化的作業推動學生數學學習的提升。
一、明確作業目標,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作業設置來促進教學的體制增效,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1]。在這個過程中,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雙锏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作業總量,在政策要求范圍內,小學數學學科的作業用時就有一定的要求。小學數學老師需要考慮的就是讓學生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少而精的作業,體現能力為重和素養為本。在作業設置中要摒棄傳統模式下大量統一作業的設置,通過個性化罪的設置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和提升。對于作業而言,不是做得越多花的時間,學生就能夠學得越好,而是要在合適的時間學習重要的內容,才能讓教學達到理想狀態,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小學數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能夠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并且能夠熟練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讓學生能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相關問題,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推理和空間想象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透過探索活動進行歸納,概括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和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將數學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二年級階段,學生們就已經了解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條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而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那么在這樣的情況基礎上,老師在教學完成后設置作業時,重點就是讓學生能自行的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進行熟練應用。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要像之前那樣直接讓學生們圍繞著相關的習題,套用公式來做題,這樣是無法達到突出效果,也不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進行作業練習,老師可以設置成小組討論型的作業,讓學生們自行來借助方法測量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長度,然后再反方向推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二、優化作業內容,多樣作業的有機組合
小學數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們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應用。在現階段的作業設置中要鼓勵分層次的作業、彈性化作業、個性化作業的設置,這樣才能突破傳統機械、無效作業、重復性、懲罰性作業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基礎性作業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作業,是透過基礎性的作業,幫助學生了解課堂所掌握的知識。拓展性的作業分為了分層、彈性和個性化的作業,在雙減政策下,需要讓學生更有深度的進行學習,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不同的,基于學生的實際進行個性化的引導,才能幫助學生實現更好的發展和提升。因此在進行教學完成之后,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來進行趣味化的作業。
例如在小學數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提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操作來認識面積的行業,初步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大小,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和探索。在這一單元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做題的時候,通過探究性的作業設置,讓學生思考是否一個平面圖形,周長越大,面積就越大。然后讓學生通過探索,如上圖,進行驗證。論證這個觀點,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通過知識的認知、舉例、畫圖,可以實現自己創新創意的發展,讓作業達到突出的成效。
三、作業評價鞏固,幫助學生全面進步
在小學數學作業個性化時的過程中,最主要的還有作業的評價,只有做好作業的評價,才能幫助學生的作業呈現突出的效果[2]。因此圍繞著基礎性作業和拓展類型的作業,老師在評價過程中要有不同的側重點。鼓勵學生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的創意思考,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作業,對于學生作業過程中存在的不理解和不熟悉知識點,老師也要細心講解,這樣才能夠讓學生的每一份作業都能夠有所成效。
例如在小學數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的設計就是讓學生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直覺判斷得到全面提升,讓學生可以學會列舉策略來解決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思考角度不同,思考問題的方向不同,所用到的方法也不同。老師們要鼓勵學生朝著多樣化的方向思考,對學生在練習過程中所采取的多樣化解決問題方法給予鼓勵和表揚,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要對小學作業的設計進行不斷的優化。讓作業設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要,讓學生在有限的作業完成中提高自己的數學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朱玉芳.“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實踐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22(06):77-78.
[2]王紅明.“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前個性化作業的設計[J].甘肅教育,2022(03):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