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亮
統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年級上冊都編排了一個閱讀策略單元。這類單元的編排在于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閱讀策略,為學生成為成熟的閱讀者奠定基礎。預測策略指的是在閱讀中運用相關知識,對閱讀內容進行猜測和推斷,并找尋文本信息進行驗證,實現讀者與文本之間的深度對話。這也是小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需要經常運用的一種策略,對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那么,統編教材預測策略單元編排上有什么特點?作為一線教師,又該如何把握編寫意圖開展教學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一點自己的思考。
一、讀懂教材意圖,明確語文要素
(一)著眼整體,厘清單元體系
統編教材閱讀策略單元的編排比普通的閱讀單元呈現出更強的整體性。首先,教材在篇章頁旗幟鮮明地闡明了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提示學生“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語文要素十分明確,直指預測策略。其次,本單元圍繞“預測”安排了三篇課文,雖然課型不同但聯系緊密: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在于示范閱讀策略,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小狗學叫》在于嘗試運用預測策略。再次,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也是圍繞預測這一學習重點進行編排,意在引導學生梳理、提煉、總結預測策略的好處,感受預測的實用價值,增強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自覺運用預測的意識。此外,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和習作“續寫故事”也與“預測”緊密關聯,遷移運用閱讀中學到的預測策略,建構起從學到用、由知到行的學習過程。本單元內容聚焦,直指策略,凸顯單元核心教學價值。
(二)分解要素,把握目標層次
統編教科書對預測的學習做了有層次、有梯度的安排。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重在“學習預測”,通過隨文旁批,展示學習伙伴的預測,給學生提供方法上的指引。比如,旁批“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應該會答應吧”這是引導學生根據文中插圖進行預測;旁批“一讀到這句話,我就知道,一定又有誰來請老屋幫忙了”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線索猜想情節的發展。旁批給學生學習預測起到了示范作用,為學習預測奠定了基礎。兩篇略讀課文則留給學生更大的預測空間,《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重在“練習預測”,教材特意隱去原文的結尾,讓學生在閱讀中預測故事的情節發展和結尾,同時能根據故事的實際內容主動及時修正自己的想法?!缎」穼W叫》重在“獨立預測”,原文的三種結局也未呈現,能讓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預測策略獨立閱讀,猜想故事的結局,并與原文進行對比,體會預測的豐富性,感受閱讀所帶來的快感。由此可見,單元中的每篇課文都承擔著不同的預測任務,突出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和發展性。
(三)立足學生,建構閱讀策略
整個預測單元的編寫從“教師立場”轉向“學生立場”,引導學生經歷“學習—應用”的過程,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比如,《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第6處旁批“老屋可能還會遇到其他需要幫助的小動物”,意在引導學生借助前面反復出現的情節模式,預測后面可能有哪些小動物來請老屋幫忙,老屋又會怎么答應小動物的請求,這里留給了學生極大的預測和想象的空間,增強了閱讀的主動性?!缎」穼W叫》課后習題為學生提供了運用預習策略的實踐機會,“選一本學生不熟悉的故事書,讀給他們聽。讀的時候,在某些地方停下來,讓他們猜猜后面可能會發生些什么”,讓學生自選課外書,在自主閱讀活動中練習預測策略,增強學生主動預測的意識。教材這樣編排,讓學生預測由自發的行為逐漸轉變為自覺的行為,使閱讀過程成為主動運用預測策略的過程。
二、緊扣要素施策,有序推進教學
(一)統籌單元整組,聚焦策略學習
預測策略單元的編排整體性強,語文要素更集中,單元內的課文與課文、課文與語文園地、課文與口語交際、習作之間都有著密切的關聯,共同擔負著教學預測策略的使命,組合起來落實整個單元的學習。教學時,要從整體入手,把握各內容、各欄目之間的關聯性,上下聯系,前后穿插,條塊配合,不斷強化預測策略的學習和運用,提升單元整組教學效益。
比如,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其中讓學生學習、了解預測不是無端猜測,是依據一定的線索有根據地來推想,需要結合文本信息和生活常識來推斷。教學中,筆者圍繞“根據題目線索進行預測”這一點進行單元整體化設計。首先,在精讀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學習中,引導學生關注對題目的旁批“老屋總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嗎”,結合課后練習中學習伙伴中的交流“我發現,文章的題目、插圖,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都可以幫助我們預測”,初步學習從文章的題目進行預測。接著,從略讀課文《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入手,結合課后練習第2題“讀讀下面這些文章或書的題目,猜猜里面可能寫了什么”,引導學生主動實踐,根據文章題目來預測故事的主要情節和大致內容,預測之后教師用微課的形式呈現故事的實際內容,在比較中進一步激發了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接著,在口語交際“名字里的故事”教學中,先讓學生回顧前兩篇課文學習的方法,再引導學生運用學到的預測策略,猜一猜同學名字的含義或來歷,讓被猜名字的同學驗證,既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愿望,又提升了學生的預測能力。由此可見,根據題目線索預測是貫穿單元內容的一條主線,是單元整體教學的一個發力點。教科書中的各項內容之間都有著關聯性,教師要吃透教材,準確把握編者意圖,善于找尋其中的整體聯系,用心體悟、慧眼識珠,進而將珍珠串成美麗的項鏈。
(二)明確目標層級,優化策略教學
預測策略單元的教學應明確目標層級,有序推進,從培養學生邊閱讀邊預測的意識開始,到嘗試運用預測,再到梳理總結預測的方法,自主實踐,反復練習,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依據單元的編排特點以及語文要素的目標層級,教師可以從以下四步著手實施教學。
第一步,學習預測。《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精讀課文,文本形式的呈現與其他兩篇有明顯的區別,它運用旁批的方式引導學生從題目、插圖、內容以及聯系生活等方面進行預測,為學生提供了范例。教學時,首先要充分發揮旁批的功能,讓學生借助旁批獲得怎樣預測、可以在哪些地方預測以及預測哪些內容的啟示,初步感知什么是預測。其次,利用好課后練習,了解預測的方法。例如,課后練習第1題呈現四位學習伙伴的交流,其中第4個學習伙伴的話,提示學生如果預測的內容與課文的實際內容不一致,也是不影響閱讀的。教學中,當學生的預測與原文相悖時,教師結合第4個學習伙伴的話,適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和鼓勵:預測沒有對錯之分,只要有一定的根據,正確與否都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步,練習預測。略讀課文定位非常清晰,自主實踐用策略?!逗}卜先生的長胡子》在閱讀提示中指出:“讀下面的故事,一邊讀一邊想: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提示學生邊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課后第一個問題:“你認為后來可能會發生什么事情?你為什么這樣想?聽老師把故事講完,看看自己的預測和故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閱讀后,有的學生預測鳥太太沒有得到長胡子,因為胡蘿卜先生不同意鳥太太剪自己的胡子;還有的學生根據故事情節的特點預測胡蘿卜先生會碰到其他小動物,用自己的長胡子幫助他們。此時,教師講述了原文中故事的結尾,胡蘿卜先生用自己的長胡子幫助了自己。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這樣的結局出乎意料,讀起來更有趣,從而體會到預測的樂趣。
第三步,獨立預測。與前兩篇課文較為相似,《小狗學叫》也是運用反復的手法來設計故事情節,為學生預測提供了清晰的范例。課文有三種可能的結局,第一種結局是小狗遇到了一頭母牛,第二種結局是小狗遇上了一位農夫,第三種結局是小狗聽到一種奇怪的叫聲,原來是另外一條狗。每一種結局都具有不確定性,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預測空間,增強了預測的趣味性。教學時,放手讓學生進行獨立預測,運用前兩篇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學生根據文章內容的一些線索,以及自己的閱讀經驗和生活常識,有依據地進行預測。有的學生根據前文內容,預測第一種結局是小狗像之前一樣,學會了“哞哞”叫,之后又被人驅趕,被其他動物嘲笑。有的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預測第二種結局是農民不會教小狗叫,小狗被當作一條普通的狗收養。有的學生根據文中的線索提示,預測第三種結局是小狗找到了正確的老師,終于學會了“汪汪”叫。在師生互動交流中,學生不斷地修正自己的想法,提升了自己的預測能力。
第四步,運用預測。本單元的習作內容是看圖發揮想象,續寫故事,將閱讀中學到的預測方法運用到習作表達中。續寫前,先讓學生觀察插圖中提示的內容,通過語言、表情來推想人物的想法,真正走進人物的內心。交流中,有的學生說:“李小明知道同學們為他策劃生日,心里一定會很激動?!苯處熯m時引導:“那如何描寫他激動的心情,聯系自己平日類似的經歷來寫?!敝?,讓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推想故事情節的發展,可以根據文中插圖進行預測,可以聯系自己的閱讀和生活經驗進行預測。有的學生預測:“同學們偷偷聯系了小明的爸爸媽媽,他們也趕回來為小明過生日,還給小明帶來了一份生日禮物?!边€有的學生預測:“小明去了同學家過生日,還去看了電影。”通過評議交流,學生不斷調整預測的故事的內容和情節的發展。
(三)遵循認知規律,提升預測能力
第一,把握學生起點。事實上,學生在預測行為上并不是零起點。首先,從教材的邏輯起點來看。統編教材從二年級開始就對預測策略進行有序布點,比如,《紙船和風箏》課后練習選做題“小熊也想寫一張卡片,掛在風箏上送給松鼠,請你替他寫一寫吧”;《蜘蛛開店》課后練習“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展開想象,續編故事,講給大家聽”;《青蛙賣泥塘》文中小泡泡的學習提示:“當時小動物們是怎么說的呢?我來扮演一種動物,說一說?!币陨蟽热荻际亲寣W生了解和感知預測,為三年級系統學習預測奠定基礎。其次,從學生的現實起點來看。教學之前,學生已經讀過語文教材。如果按照原來的順序進行常規性預測,學生預測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不利于預測活動的實施。從另外一個方面分析,學生提前閱讀畢竟是無意識狀態下的自主閱讀,程度參差不齊。這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文本中隱藏的“預測點”,聯結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親身感受“原來如此”的妙處,激發學生預測的興趣,提升自覺運用預測策略的能力。
第二,突出學為中心。相比于普通閱讀單元,閱讀策略單元的編排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只有以生為本、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教學中,首先要保證學生練習預測的時間。比如,兩篇略讀課文的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借助文中的“閱讀提示”開展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同伴交流,內化反思,使閱讀過程成為主動運用預測策略的過程。其次要拓寬學生運用預測的空間。如交流平臺中學習伙伴的一處對話,“我在圖書館找書看,會看標題,猜猜書的大致內容,再決定要不要看這本書”,通過交流,一方面要讓學生感受預測策略的實用價值,另一方面要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拓展學生閱讀的空間,在今后的閱讀中不斷遷移,主動運用預測策略,形成熟練運用預測策略的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
第三,注重語言實踐。預測策略單元的教學,旨在讓學生學習閱讀的基本方法。預測看似與語言文字的學習理解關聯不大,但是預測需要學生沉浸在語言學習的情境中,歷經豐富的語言實踐,通過閱讀、感受、理解、體悟、提煉、歸納而提升習得的知識。如《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學生根據情節發展的線索對故事結局進行了大膽的預測。在分享交流中,一位學生構思獨特,續編了“做假發”的故事結局,講的是長胡子幫助了胡蘿卜先生。此時,教師將王一梅寫的《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原文結尾呈現出來,學生發現這個結尾和剛才“做假發”的構思有異曲同工之妙,它突破了固有的思維方式,讓大家讀后有一種驚喜感。教師再次啟發學生:“胡蘿卜先生怎么就走進了眼鏡店呢?作者為什么會這樣構思?”學生再次閱讀文本,發現課文開頭就隱含了重要信息:“胡蘿卜先生近視”,閱讀時能抓住這樣的信息來預測,就會達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運用預測策略的過程其實就是發展語言、提升思維的過程。策略的習得不是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就能掌握的,在今后的閱讀中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策略運用的情境,搭建策略運用的支架,讓學生在不斷地預測、驗證、比對中學會思辨,習得策略,為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