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睿淵 龔偉 李紅巖 薛秋麗 董麗華
摘要重癥醫學近年迅速發展為一門邊緣學科,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重癥醫學的學科特點。建立一套規范、標準化的教學效果評估體系是提高重癥醫學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主要側重于對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客觀評價。設計調查問卷,選定好評價項目和各項目分值,定量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準確發現教學中的不足,了解學生的迫切需要,為教學改革提供客觀數據。
關鍵詞重癥醫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30
Assessment of 'Teaching Effect in Intensive Medicine Lecture
SHI Ruiyuan, GONG Wei, LI Hongyan, XUE Qiuli, DONG Lihua
(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First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
Abstract?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is an edge discipline, which rapidly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The traditional medical teaching methods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lecture. Establishing a standardized teaching effect evaluation system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tensive care medical teaching.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should mainly focus on the objectiv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and ability. Designing questionnaire, selecting evaluation score and various projects is an applicable measure, which gave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teaching effect and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and provides the problems and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students existed in current teaching. Assessment of teaching effect in intensive medicine lecture provided the theories for finding the right way of teaching method reform.
Keyword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teaching method; education reform
引言
重癥醫學是最近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城市、一所醫院的管理水平和醫療技術力量。由于國內該專業起步較晚,人員專業性有待提高,教學條件相對差,實驗室資源不充分,有經驗的師資力量匱乏,所以造成該學科的建設距離系統化、正規化、專業化的目標尚有較大差距。對重癥醫學人才的培養既十分關鍵又十分緊迫,[1]盡快實現重癥醫學系統化、正規化、專業化的這個目標,建立一支專業化的科研、臨床隊伍及其高素質的后備梯隊是重中之重。
在醫學院校,本科生教學作為培養醫學專門人才的起步階段和萌芽階段,承擔著使學生樹立將來作為醫生的高度的使命感、榮譽感和責任感的義務,并承擔著帶領學生明確今后個人發展方向、個人發展與衛生事業的統一等責任。[2]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校教育不僅僅是要傳授學生前人積累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新方法的能力,大膽懷疑、勇于創新的能力,手到眼到心到的實踐能力。[3]因此,在對本科生的教學方面,針對現行的教學狀況,建立重癥醫學教學效果評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1現狀分析
重癥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重癥醫學的教學不僅僅是要傳授學生前人積累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創新的實踐能力。目前的教學模式基本上是一個老師講,幾十個學生聽,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也僅限于提問和答疑。盡管多媒體手段的普及,增加了一些直觀性、減輕了教師的勞動量,但是沒有從本質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講的好壞、聽的效果都無從評價,因而教學質量的提高也無從談起。[4]
這種現象如果長期存在,其后果是顯而易見的:教學效果的好壞不能準確評價,老師不清楚自己教得怎么樣,學生不清楚自己學得怎么樣,從哪些方面著手改進更無從談起,最終會陷入老師完成任務、學生完成作業的不良循環,教學質量本身成了被人遺忘的角落。
為了盡快改變這種現狀,逐步建立一套規范、準確、全面、標準化的教學效果評估體系是極為重要的。這個體系包括調查-評估-改進-再評估等要素并實現動態的閉環管理。我們常說“要的是結果”,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如何教是過程和方法,教得如何是終點和結果,教學效果是最重要的。因此,針對現行的教學狀況,建立重癥醫學教學效果評估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這一方面,我們已經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性工作,建立并實施了以調查表為主要方式之一的定量評估系統,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證明了這種方式的可行性。
2教學效果評價的具體實施
在“教”與“學”的相互關系中,“教”屬于主要矛盾,所以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主要側重于對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評價。根據既往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設計調查問卷,選定好評價項目和各項目分值,定量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抽樣調查具有相當的可行性。具體做法如下:
參照社會上通行的“產品質量滿意度調查”,因為教學過程本身可以視為老師向學生提供服務的過程,而服務本身也是一種質量的提供過程,所以可以參照這種思路設計調查問卷,選定好評價項目和各項目分值,定量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
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抽樣調查,可以分為短期調查和長期跟蹤兩種辦法,短期調查可以采用對學生進行抽樣考試(按上述考試形式)、問卷調查、座談討論等方式,而長期跟蹤則是通過學生工作的表現來評定,這個辦法要與用人單位密切溝通合作,在學生畢業的2-3年內進行,雖然在時間和精力上的投入比較大,卻是最為準確有效的。
下面將用在2016級醫療系兩個班所進行的重癥醫學理論課程教學質量調查提問為例具體闡述上述第一種方式的實際應用。
本次調查覆蓋了兩個班72名同學,在他們接受完重癥醫學理論課堂講授后,采取了如下步驟順利完成了這次調查:
設計調查提問表:這項工作的關鍵在于調查提問項目的確定,要選擇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項目,同時為了最后計算方便以及學生回答方便,一般選擇5、10、15個項目,各個項目的答案要清晰明確,不能模棱兩可,一般以4-5個備選項為宜,根據這個原則,我們設計了重癥醫學教學質量調查表。
開展調查: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將調查表發放到學生手中,具體時間根據實際情況自行確定,本次我們選擇的時間是重癥醫學理論課考試結束后,本次調查覆蓋了兩個班72名同學。為了保證調查的客觀準確性,事先向學生強調填表的關鍵要求:客觀、公正、不講人情,同時為了打消學生的顧慮,調查采用的是無記名方式。
回收調查表: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真實可信,調查表回收率不能低于50%,否則必須重新組織調查。本次調查我們共發出調查表72份,回收72份,去除填寫不合要求的9份,回收有效的調查表63份,回收有效率為87.5%,因此本次調查結果真實有效。
統計分析:為了對調查結果進行定量化統計分析,我們對每個項目的每個答案都制訂了相應的分數,主要原則是考慮到其不同的影響和重要性,并制訂了教學質量的評級原則,之后可以計算出每個項目的平均分和各個項目的答案分布,也就是學生的意向和建議分布,最終可以計算出該課程的教學質量等級以及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和最迫切、最集中的建議,將最終的統計結果形成重癥醫學教學質量評價表及統計圖。
3教學效果評價的結果
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幾方面的情況:
本次綜合評價等級僅為 C 級,說明該課程需要進行很大程度的改進,問題主要集中于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不高、教學時間安排不盡合理、基礎理論和急救技術的安排比例不合適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缺乏互動等,這也為我們下一步的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和前面提到的教學方式改革不謀而合。
學生對本次教學的滿意程度還是很高的,這也說明教師付出了相當的心血和努力,這種付出也是教學改革的原動力之一。
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很高的,具體表現在適當增加課時和教學內容的強烈呼聲,以及對學習實踐技術的高度熱情,同時表達出了對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渴望和積極參與的想法。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推動力。
本次調查還反映出,學生對《總論與休克》部分的掌握最好,而對“呼衰和通氣技術”“腎衰、心臟衰、血液凈化技術”掌握得較差,也間接反映出了不同教師教學水平的明顯差異和教學方式不同的顯著影響,因此當務之急是在這兩方面做好相應的改進,并且可以采取和學生面對面座談等方式了解問題之所在,并采取有效的解決措施。
本項目通過對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臨床醫學五年制2013級醫療系兩個班所進行的重癥醫學理論課程教學質量調查,定量評價了重癥醫學授課教師的教學效果。在“教”與“學”的相互關系中,“教”屬于主要矛盾,所以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主要側重于對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評價。我們參照社會上通行的“產品質量滿意度調查”,設計調查問卷,選定好評價項目和各項目分值,定量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建立了重癥醫學的教學效果評估體系。評定出重癥醫學的教學質量等級以及學生所最關心的問題和最迫切、最集中的建議。反映出學生對課程的掌握程度、教學時間安排是否合理、基礎理論和重癥臨床技能課的安排比例是否合適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合適。我們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方法的弊端,相對客觀、定量地評價了教師的教學效果。
4存在的問題
教學的本質其實是一個互動、教學相長的環節。在“教”與“學”的相互關系中,“教”屬于主要矛盾,所以教學效果的評價應該主要側重于對教師教學水平和能力的評價。一些學校采取了學生為教師打分的辦法,并且和教師的收入待遇等掛鉤,應該講這是一個看似正確的思路,但是這種方法主觀性強,而且難以定量化,取得的結果可信度也并不理想。
教學效果評價的方法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生對于教學過程的評價來進行,還可以通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抽樣調查。我們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方法的弊端,可以相對客觀、定量地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但是由于本項目經費有限,課題周期較短,僅僅完成了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的評價,而沒有進行學生學習效果的調查分析。
另外本項目僅僅對吉林大學白求恩醫學部臨床醫學五年制2013級醫療系兩個班進行的重癥醫學理論課程教學質量調查,樣本量有限,所涉及的授課教師為部分授課教師,調查結果可能可能不能完全體現目前我校重癥醫學教學質量情況。在以后的工作中應擴大評價的范圍,以得到更加全面、客觀的結果。
5結語
通過上述重癥醫學教學效果評價,我們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效果,特別是通過教學質量的定性和定量評價,發現了我們在教學中的不足,也初步掌握了學生們的迫切需要,這為我們下一步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實踐的數據,當然,探索教學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些新方法新思路自身也處于不斷探索和完善的過程,在目前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礎上,我們不會停滯不前,滿足于現狀,新的探索和思考從未停止,也不會停止。
*通訊作者:董麗華
基金項目:吉林大學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21);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教學改革基金(2018)。
參考文獻
[1] 徐昉,林時輝,范晶,等.重癥醫學的教學現狀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5,14(2):164-167.
[2] 朱波, 婁然, 姜利.淺談危重癥醫學的臨床教學[J].繼續醫學教育,2016,30(9):72-74.
[3] 王濤,熊建瓊,張雷.提高重癥醫學教學質量的探索[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2):234-235.
[4] 董麗華,李妍,李紅巖.重癥醫學教學方法改革思路初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1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