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甄宗棟
摘要在“雙減”政策文件和初步調查的基礎上,確定 IPA 分析的21個項目,利用 SPSS 軟件對108個樣本調查結果做 IPA 分析。分析表明,農村中學家長對校外培訓機構節假日不能補文化課、學校服務不講新文化課、壓縮文化課培訓機構等方面評價較低,贊同教師獲得補償,而對收取服務費評價較低,同時認為學校防止學生沉迷網絡游戲工作有待加強。
關鍵詞農村中學;家長;雙減;政策評價
中圖分類號:G459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51
IPAAnalysis of Parents'Evaluation of the "Double Reduction"Policy in Rural Middle School
LI Chao, ZHEN Zongdong
(Baogou Middle School, Tengzhou, Shandong 2775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documents and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21 items of IPA analysis are determined, and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108 sample survey results is analyzed by SPSS softwar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arents of rural middle schools have low evaluation on the aspects of out of school training institutions that can't make up cultural courses on holidays, school services that don't teach new cultural courses, and compressed training institutions. They agree that teachers get compensation, but have low evaluation on charging service fees. At the same time, they think that the work of preventing students from indulging in online games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Keywords? rural middle school; parents; double subtraction; policy evaluation
教育減負有著70年的沿革,國家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和教育實際等諸多因素下出臺了系列的教育工作指導性文件,見表1。建國初期在蘇聯教育模式的學習實踐中,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健康第一,學習第二”的觀點。改革開放后一直到大中專畢業生分配工作制結束,教育部、國家教委多次出臺文件要求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并對“快出人才”的現象予以關注。全面九年義務教育開始至今,中小學課改、高等院校擴招和自主招生等教育新現象下,“家長負重陪跑”的減負問題成為新的教育減負話題。“雙減”意見的出臺從學校和市場機構兩個方面做出了指導,符合家長在學生成才和教育成本兩方面的關注訴求。
農村中學教育減負,不同觀察角度存在不同的情況。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實施的由教育主管部門主導的減負行政指導容易造成行政慣性而缺乏制度約束,綜合治理是減負的方向。[1]從文化的角度看,“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認知、教育資源競爭中家長和孩子的焦慮等導致了減負失效。[2] 農村地區教育資源相對不足,減負后在升學指揮棒的作用下,可能會導致這種不足擴大。[3]為了農村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需要適當減輕學習壓力,創造相對樂觀積極的學習氛圍。[4]從鄉村振興的角度看,農村學生是重要的人才資源,教育的多元化是當前教育困境的可選路徑。[5]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完善有助于學生通過網絡提高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6,7]而實現網絡技術的工具理性,需要政府、學校、家長、學生共同的努力,[8,9]留守學生的網絡應用能力培養需要更多的關注。“雙減”中的課后服務涉及教師切身利益,有效克服教師職業倦怠,實現利益一致性具有現實意義。[10]
基于農村中學家長的角度,評價“雙減”政策下課后服務、培訓機構規范、文化課、非文化課教育等項目,具有指導農村中學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工作的現實意義。
1農村中學“雙減”的基礎條件
1.1農村學校具有相對農村市場培訓機構的師資優勢
農村中學中年教師一般具有中級職稱,在學科教育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輔導能力,事業編考試招聘的青年教師,具備網絡教學和多元化輔導的能力,為“雙減”實施課后服務和線上免費服務等提供了師資基礎。
相對于公立學校,農村培訓機構在教學管理、教學設施、教師資質、教學監管等方面還存在參差不齊的實際。尤其是寒暑假的培訓班,大學生兼職或創業的情況下,與當前“校外培訓機構不得占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要求不符。規范化培訓機構在農村地區開設的意愿不強,現有培訓機構與家長規范化需求不符,與“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從事學科類培訓的人員必須具備相應教師資格”等政策要求不符。
1.2農村學校的公益性對服務收費存在難點
農村學校在城市化發展的環境下公益性越來越突出,是實現義務教育全覆蓋的重要載體,控制學校收費是學校和家長共同的訴求。農村學生中部分學生的日常費用由祖父母承當,存在控制課后服務收費的現實需求。
農村教師志愿服務或低補償服務方面存在上下班交通時間長、相對城市教師有隱形不足等實際。農村學校在教師服務補償上需要統籌協調,確保實現服務目標,保障農村學生享受教育改革紅利。
1.3升學觀念趨于合理
在農村學生家長技能就業和周邊人員技能就業的影響下,農村家長開始關注職業教育,并考慮孩子學科成績和孩子個人意愿,對孩子接受職業教育持開放態度。
鄉鎮校外機構中興趣班、特長班的發展為農村孩子健康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平臺。進入初中階段后,結合所在學校的升學情況,部分家長開始對孩子發展興趣特長有了更多支持。
2 IPA 分析家長對“雙減”的評價
2.1家長基本情況
樣本選取滕州市鮑溝中學每個年級2個班,選定班級中學號為奇數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共完成樣本108份。為保護學生的家庭隱私和身心健康,僅對家長情況做基礎的、可推理的情況統計,見表2。
統計情況顯示,父母與孩子一個月內至少見到一次面的情況占比62.0%,而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僅占19.4%,考慮到祖父母的學業輔導能力,調查認為部分家庭存在對孩子學科教育的缺失。
家長對孩子的升學期望中,有81.5%的家長希望孩子初中畢業后繼續接受學校教育,其中19.4%的家長認為孩子可以繼續接受職業技能教育。
2.2 IPA 分析
依據《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取調查關鍵詞:課后服務、不講新文化課、服務收費、線上免費學習服務、校外培訓、家長不檢查作業、家長不批改作業、培訓機構節假日不補文化課、收費監管等。
根據《意見》關鍵詞和初步調查反饋整理,梳理家長關注“雙減”項目21個,重要值-評價值分析(IPA 分析)中重要值設置為 X 軸,評價值為 Y 軸,見表3、圖1(p158)。
象限分析中坐標的重復會導致圖片顯示覆蓋問題。坐標(3.6,3.3)重復的序號為8.0和14.0。
依據 SPSS 軟件 IPA 分析,一、四象限表明在“雙減”政策中家長關注度(重要值)較高的是收取服務費、網游實名制(防止網絡沉迷)、培訓機構節假日不能開展文化課培訓、服務不講新文化課、家長不批改作業等。
在收取服務費方面,家長認為很重要,且給予較低評價,表明家長不希望學校收取服務費。對于參與服務的老師得到適當補償,家長認為比較重要,且給予了高于平均值的評價,表明多數家長理解并支持給予服務老師一定補償。在政府補貼服務費上,家長給予的重要值高于平均值,表明家長支持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在免收服務費上,家長評價值和重要值最為接近,表明家長對免費不確定的態度。
在培訓機構節假日不開文化課培訓方面,家長評價與“雙減”要求不一致,家長希望孩子在節假日可以接受培訓機構的授課。在校外自習室方面,家長同樣希望校外自習室可以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或學習。
依據 SPSS 軟件 IPA 分析,一、二象限表明在“雙減”政策中家長評價較高的是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服務費公示、家長不檢查作業等。
在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方面,家長給予較高評價,支持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鑒于對防止網絡沉迷方面的高重要值和低評價值,學生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并達到規范效果是家長對學校和“雙減”落實的期望。
在家長不檢查作業方面,家長給予較高評價,表明家長支持“雙減”中學校和教師在檢查作業方面負有主體責任,而針對批改作業方面的低評價反饋,經教師反饋不存在安排家長批改作業的事實,可能由家長參與非中學孩子的朗讀任務、作業查錯等原因造成。
3結語
提高文化課成績依然是家長的期望。“雙減”政策中對于課后服務,家長持贊同態度,對“不講新課”的要求評價較低,對當前校外培訓機構節假日開展文化課培訓持支持態度。
多元的升學期望有利于部分“雙減”政策的落實。多數家長希望孩子可以升入高中,但在孩子成績和家庭意愿的綜合考量下,孩子升學壓力有所降低,利于“雙減”部分政策的落實。
落實“雙減”政策需要學校、政府、社會企業共同努力。政府補貼或其他途徑補貼服務費符合家長利益,加強政府監管、企業主動作為防止學生沉迷網絡也是家長的關注重點。
參考文獻
[1] 王毓珣,劉健.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小學減負政策變遷及走向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31):17-23.
[2] 崔淑慧.文化視閾下的中小學減負失效問題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17,9(01):50-53.
[3] 張子善.中小學教育階段底層家庭學生面臨的教育公平困境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1):175.
[4] 凌宇,唐亞男,滕雄程.學習壓力對農村留守中學生抑郁的影響:樂觀的調節與中介作用[J].教育測量與評價,2021(03):52-56.
[5] 宋維毅, 胡恒釗.農村中學生鄉土情懷培育:價值、現實困境和路徑選擇[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1(01):67-73.
[6] 鄭磊,祁翔,朱志勇,等.家庭互聯網接入與城鄉初中生的認知能力差距[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06):10-18.
[7] 徐小琪,李燕凌,孫計領.城鄉中小學生使用互聯網學習現狀的對比分析——基于CFPS2016數據[J].中國電化教育,2018(07):104-110.
[8] 方超,黃斌.信息技術促進了學生的學業表現嗎?——基于中國教育追蹤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8,24(06):88-99.
[9] 張濟洲,黃書光.隱蔽的再生產:教育公平的影響機制——基于城鄉不同階層學生互聯網使用偏好的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 2018(11):18-23,132.
[10] 劉巍.結構主義教育哲學視域下學生減負問題研究[J].教育觀察,2021,10(19):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