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曉云 李國助
[摘 要]審計的目的就是在日常業務當中發現風險并加以防范。對比于傳統審計,大數據審計的數據形式更加多樣化,技術手段更加新穎,對數據的分析能力更高效快捷。區塊鏈技術為大數據時代的審計行業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它突破了事后審計的局限性,將審計監督提前至事前和事中,實現了審計全覆蓋。文章探討如何應用區塊鏈技術優化審計模式,對區塊鏈技術的優勢和劣勢進行了分析,為區塊鏈審計的落地實施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區塊鏈;大數據;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656(2022)02-0053-05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信息時代,大數據的發展是必然趨勢,通過數據集合和智能分析,有效提升了數據的統計和分析效率,使相關行業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2014年,審計行業開始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審計收集信息、核查數據和評判分析能力。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大數據審計已經正式應用于國家各類審計項目當中,在應用的過程中,速度雖然更快了,但也存在不足。
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國在區塊鏈領域擁有良好的基礎,要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積極推進區塊鏈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區塊鏈技術與大數據審計相融合,既有技術基礎,又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在加快推動區塊鏈創新發展的前提下,區塊鏈技術與大數據審計的融合發展將推動審計行業的創新發展,區塊鏈技術在審計領域的應用是今后審計行業發展的大趨勢。
(二)相關研究進展
縱觀區塊鏈技術在國內外的審計行業的發展,我國的審計署以及世界審計組織都積極開展對“區塊鏈+大數據”審計的探索。在國外,普華永道(PwC)、德勤(DTT)、畢馬威(KPMG)、安永(EY)等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就迅速組建了專門的區塊鏈研究小組并開發出了新的審計系統。區塊鏈技術將對現行的大數據審計升級換代,創新審計工作模式。
當前,區塊鏈在我國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審計署成立了審計標準委員會,并建立了審計數據收集標準和分析標準,對形式多樣的審計數據制定了標準的歸集方式,方便計算機對原始數據的建模分析;二是依靠“金審”三期項目應用系統打通了被審計單位的數據通道,解決了長期困擾審計人員的數據孤島和數據重復的問題;三是利用區塊鏈技術提升大數據審計的數據標準和收集的時效性、準確性,讓區塊鏈審計逐步成為未來主流的審計方式。
(三)研究路線和成果
文章在介紹了大數據審計和區塊鏈審計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當前大數據審計的缺陷與風險,有針對性地運用區塊鏈技術解決大數據審計的技術難題,并闡述了區塊鏈審計的發展趨勢和不足之處,以期運用區塊鏈技術,對大數據審計進行優化升級,進一步提高審計監督力度,為區塊鏈審計的落地實施提供了理論參考。
二、基礎概念
(一)大數據審計
大數據審計是運用大數據和云技術,對大數據庫中儲存的數量龐大、來源分散、形式各異的數據信息進行清洗、分類、整合、分析和判斷,并以此來替代人工審計的風險評估,并結合現場審計,得出審計結論的一種信息化審計模式。相較于傳統審計,大數據審計的數據形式更加多樣化,技術手段更加新穎,對數據的分析能力更高效快捷,是目前審計行業的主要審計形式。
(二)區塊鏈審計
區塊鏈是一項新興技術,目前應用于比特幣、數字貨幣等金融行業。將區塊鏈技術的分布式賬簿、非對稱加密、時間戳、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等技術應用于大數據審計,與大數據審計的融合[1],稱為區塊鏈審計模式。
三、大數據審計的不足
伴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國家加大了大數據中心的建設力度,審計行業也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開發了大數據審計平臺,旨在運用大數據技術來提高審計的信息收集、篩選、分析和運用能力。如今大數據審計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雖然大數據審計充分體現了便捷、準確、高效等優勢,但也存在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電子審計證據的真實性、安全性難以保證
大數據時代,數據管理采用的是中心化存儲模式,中心數據庫容易被黑客入侵,數據容易被篡改。因此,確保數據的安全性就成了大數據審計工作的重點,同時也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來驗證數據的真實性。
(二)大數據庫之間尚未相互連通,無法相互驗證
出于安全性的考慮,現有的各大數據庫之間是獨立的,這導致審計人員在調取數據時會出現大量的重復數據,這就增加了數據篩查的難度。同時,數據之間無法相互驗證,導致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難以把控。
(三)數據形式多樣,難以整合分析
大數據環境下,數據、軟件、網絡、計算分析無處不在。信息化程度越高,數據就越密集。數據形式不一致、口徑不一致,使得數據過濾清洗越困難,分類整合越不清晰,分析判斷越復雜。大數據審計尚未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審計人員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數據轉換方可導入系統進行統計分析,這使得審計人員的工作量不降反增,難以提高效率。
(四)數據收集滯后,難以實現實時審計
大數據審計的目標主要是審查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客觀和查錯防弊[2]。由于大數據審計只對已經發生的業務數據進行分析核驗,審計監督局限于事后,因此得出的審計結果不能對正在發生的業務進行指導,難以實現事前和事中的監督,在“預防+監督”機制方面仍有欠缺。
(五)主觀干預較強,缺少統一標準
大數據審計是審計人員根據大數據篩選出的審計問題,結合現場審計結果得出結論的一種審計方式。由于人工抽樣選擇的樣本不全面或不具有代表性導致審計結論的不夠準確。大數據審計過程還需要依賴審計人員的經驗判斷,審計人員會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導致得出的審計結論不夠客觀。當前的大數據審計還難以實現統一標準的自動化審計。DF15AB54-E94A-4C70-841C-CDE54D075122
四、區塊鏈技術的特征及運用原理
區塊鏈這一概念來源于中本聰的《比特幣:一種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一文。最初“區塊”“鏈”是分開的,將數據、代碼打包成塊,就成為“區塊”,“區塊”依據一定的規律和順序排列成鏈式結構,形成區塊鏈。區塊鏈融合了分布式賬簿,非對稱加密,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計算機技術,能夠對數據進行計算、分析、保存、替換和加密。區塊鏈數據的確認需要大部分節點共同計算通過,而不能指定第三方機構來確認數據的有效性。因此,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分布式結構、信息不可篡改、時效性、開放共識、公開透明的特點。
區塊鏈的技術特點讓實時審計成為可能,它有效地解決了審計過程中傳統數據統計滯后的問題——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的應用,這極大地降低了審計中人為操作風險;分布式結構保證區塊鏈的數據的安全;不可篡改性確保區塊鏈記錄的數據是真實性、準確性;時間戳技術使得所有儲存的歷史數據均可通過鏈式結構追本溯源;數據的公開透明讓用戶之間的交流也方便快捷。同時,將時間戳和數字簽名技術有機結合,替代了傳統審計中需要審計人員手工簽名的環節,使審計流程更高效快捷,電子審計證據更安全可靠。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大數據審計,還能夠解決取證、跟蹤等方面的問題。可見,大數據環境下,區塊鏈與大數據審計融合發展能夠為電子數據作為審計證據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五、“大數據審計+區塊鏈”審計模式的探索
(一)探索創新“大數據審計+區塊鏈”模式,為大數據審計注入發展動力
區塊鏈技術具有數據不可篡改的技術特征。如篡改區塊鏈中保存的數據信息,首先就要經其他節點驗證通過,這種操作是難以實現的。因此,這保證了區塊鏈上記錄的數據的真實性。再者,用戶不會因為部分數據的丟失而遭受損失,因為同一鏈條上的其他節點仍然儲存著全套信息,丟失部分只需從別的節點獲取,便可完成數據修復。
“大數據審計+區塊鏈”模式是在大數據審計模式當中融入區塊鏈技術,目的在于優化大數據審計模式。審計的目的之一是保證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合法性。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將取代信用機構的功能,保證電子審計證據的真實性、安全性。按照“總體分析、系統研究、發現疑點、分散核實、精確定位”的大數據式審計方式[3],大數據審計與區塊鏈技術的融合將發揮技術手段的作用。
(二)區塊鏈與大數據審計融合發展,助推大數據審計升級
1.技術融合,助力數據泛連通
“大數據審計+區塊鏈”是當前審計工作模式的新趨勢,區塊鏈以分布式賬簿為基礎,實現了信息分塊儲存和共享使用。在新模式下,信息交互暢通,數據保護也更為有效。
分布式賬簿是一種在各網絡節點之間共享和同步的數據庫。區塊鏈的技術核心就是分布式賬簿,它降低了不同賬簿之間記錄和協調的時間,使數據交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大數據時代,區塊鏈技術使數據的連通性更好,大數據審計結合區塊鏈技術,大幅提升大數據審計的效率和質量,同時也增加了審計的透明度。
2.技術融合,保障數據安全真實
審計證據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審計工作的質量與風險。大數據時代,數據管理采用的是中心化存儲模式,因此確保數據的安全尤為重要,同時這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區塊鏈技術在保證數據信息安全方面具備的優勢解決了審計工作的難題。
共識機制的引入,時間戳技術的融合,鏈內智能合約的相互牽制,不僅提升了審計效率,而且還能遏制了舞弊行為的發生。由此可見,在區塊鏈體系中人為操縱和篡改數據的可能性更低[4],審計人員在取得審計證據的同時完成了對數據真實性的核驗工作,這既能保證了數據安全,也降低了其他主觀因素的干擾,保證了審計的獨立性。
3.技術融合,增強審計監管力度
區塊鏈審計基于可信性確認機制、一致性傳輸和可追溯存儲機制,形成了電子數據采集與可追溯性關聯機制,便于審計人員隨時提取數據信息,達到實時監管的目的。
基于區塊鏈信息技術中的不可逆性使被審計單位的每一筆交易數據都得以存儲,這解決了傳統審計中由于抽樣選擇的樣本不全面或不具有代表性而導致審計結論不準確的問題。同時,可以利用鏈上數據開展特征分析,發現審計疑點,鎖定問題線索,有效識別篡改交易記錄的舞弊行為,從而實現從審計技術層面強化審計監管力度的目的。
4.技術融合,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
區塊鏈審計解決了中心大數據庫信息不連通、數據格式不兼容等問題,利用智能合約進行審計智能分析,提高分析效率。要基于區塊鏈的數據庫,搭建標準統一、形式多樣,且能夠滿足不同行業和人群的數據分析模型,以便實時地提供各類分析報告。這有助于審計人員更快、更準確地獲取審計結論,用以指導業務的開展,提升了大數據審計的效率和質量。
(三)促進審計目標的轉型,提升大數據審計的適應性和前瞻性
大數據審計的目標主要是審查財務報表是否真實客觀和查錯防弊,區塊鏈審計提出之后,形成了以降低信息風險為導向的新的審計目標[5],推動審計職能由監督向“預防+監督”轉變。隨著區塊鏈在大數據審計中的研究和應用,區塊鏈推動審計模式由周期審計向持續審計轉變,從事后審計向實時審計轉變[6],從抽樣審計向總體審計轉變,使審計全覆蓋成為可能。
在“大數據審計+區塊鏈”的環境下,審計人員不再局限于對審計報告的審查,還需要進行企業適應性分析和前瞻性分析,提出相關意見,從而滿足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不同需求。區塊鏈審計模式也不再強調對已發生的經濟事項本身進行獨立評價,而是將審計與內控、管理等事項相融合,對經濟事項所涉及的資源、事件和參與者的活動或事項進行監督和評價,進而推動審計內容由財務結果向財務績效、管理效益轉變,達到精準審計的目標[6]。
六、區塊鏈審計的發展趨勢DF15AB54-E94A-4C70-841C-CDE54D075122
(一)推動行業形成分布式思維、代碼式思維和共識性思維
分布式架構是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分布式思維指通過技術、協議、制度形成的去中心化的邏輯思維,對應到管理學,就是中央集權式管理的去中心化改造。人類社會的經濟行為和管理行為都可以運用分布式思維實現去中心化的管理。用分布式思維來構建管理模型,可以有效降低因權力過度集中而產生的瀆職行為。
代碼式思維,即將行為中的各類契約條款用計算機代碼表示,使契約數字化,形成智能合約,并依托計算機系統進行流程控制,在公開透明的鏈上履行智能合約,增加了合作的透明度,降低違約率。
共識性思維,即社會行為的各個參與方首先要達成共識,而后開展活動。區塊鏈網絡是以共識機制為基礎,共識是交易的前提,只有達成共識才能開啟交易和合作。
(二)強化區塊鏈培訓,推動內部審計團隊的專業建設
從大數據時代到區塊鏈時代,信息技術推動著審計行業的變革與發展,同時也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審計目標從報表審計提高到戰略審計,審計人員要適應區塊鏈審計的模式、不斷補充區塊鏈審計知識和審計方法,引導和促進新思維的形成。
我們不僅要培養兼具信息技術與審計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也要加強審計人員區塊鏈審計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數據篩查和數據分析能力,必要時還可以通過購買服務,努力打造一支與區塊鏈時代相適應的“內部+外部”審計聯合團隊,實現區塊鏈審計的可持續發展。
(三)滿足公眾參加國家治理的需求,發揮監督的作用
區塊鏈技術公開透明的技術特性,使其在政府部門組織架構、政府治理和政府信息公開三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提升政府反腐倡廉的工作成效。區塊鏈審計還能針對不同的報表使用者實時生成相應的分析報表,解決了國家管理者和社會公眾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社會公眾能夠進一步參與國家治理,更好地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有效地扼制權力被濫用,對降低腐敗的發生率起到了重要作用,滿足社會公眾參與國家治理的需求。
(四)促進政府公共數據平臺及區塊鏈審計分析平臺建設
我國大數據建設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大數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呈現。在審計工作中,審計人員除了利用好公共數據平臺的資源外,還要積極利用“大數據審計+區塊鏈”來構建區塊鏈審計證據分析平臺,加快區塊鏈審計分析模型和軟件的研發速度,并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云計算技術和GIS技術等打造區塊鏈審計綜合數據分析和管理平臺,更好地滿足審計人員對數據分析的需求,并運用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提升我國的審計水平。
七、區塊鏈技術在審計行業的應用不足及解決思路
區塊鏈審計相比較于大數據審計呈現出更多的優勢,它是大數據審計的優化和提升。但是,相校于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時間和技術成熟度,區塊鏈技術的完善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前,區塊鏈技術主要應用于比特幣、數字貨幣和金融行業,在其運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定的風險,這些風險需要逐步解決,才能促進區塊鏈審計的最終落地。
(一)行業技術尚不夠成熟
區塊鏈技術在審計行業的應用研究剛剛起步。區塊鏈的分布式賬簿、時間戳、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等核心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是否真正能發揮作用,以及一些潛在的風險都有待研究;智能合約的編寫也需要審計專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共同探討,并不斷地試驗;區塊鏈技術的投入與效率問題也需要解決后才能進一步推廣使用;區塊鏈分布式記賬需要大量的儲存空間,數據的存儲問題也有待解決。
(二)信息安全有待加強
相較于獨立存在的大數據庫,區塊鏈的數據庫是向所有節點公開的。因此,區塊鏈審計對數據庫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區塊鏈的數據庫安全與保護工作十分重要,需要不斷完善。
(三)制度建設需要加強
到目前為止,還未有明確的審計標準規定如何使用區塊鏈進行審計。區塊鏈作為一項新興技術,需要制定有關法律法規,因為缺乏實踐經驗,缺少制度標準,導致一些相關的研發技術難以真正落地,真正具有指導意義的建議不多。
(四)基礎設施建設能力需提高
當前,全國各地的大數據局建立,大數據分析初見成效。但在許多地區還不具備足夠的經濟實力來建設龐大的數據庫,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也限制了區塊鏈審計的發展。
基于上述的不足之處,我們提出以下幾點解決方案:加大區塊鏈技術研發投入,加強復合型人才激勵機制和培養力度,在各個高校、科研機構設立區塊鏈研究所和區塊鏈人才培養中心;將區塊鏈技術與云技術結合,解決數據存儲和計算效率的問題;對現有的大數據基礎設施升級改造,使其既可以滿足大數據的需求,又能進行區塊鏈的開發;率先在經濟發達地區試點運行,在不斷測試中發現問題,制定標準,提升數據安全性,先在一定的范圍內運行,測試數據的安全性,從多角度思考,全面測試通過后再推廣。
八、結語
區塊鏈技術在審計行業的發展是大勢所趨。雖然現在的區塊鏈技術存在一些不足,但區塊鏈在提升信息質量標準的實效性與真實性、降低第三方信用機構的中介服務功能、減少審計運作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審計人員應當具有創新精神,積極思考,鉆研創新,為推動區塊鏈審計盡快落地貢獻力量,迎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的區塊鏈審計的到來。
[參考文獻]
[1]湘潭市審計局.區塊鏈審計模式解析[N].湖南日報,2019-09-04(10).
[2]程嘉陽.大數據背景下區塊鏈助推精準審計的路徑[J].區域治理,2019(35):207-209.
[3]李富軍.數據式審計工作淺議[J].青海金融,2019(3):59-61.
[4]黃锨,陳亞盛.從信任與效率視角看區塊鏈對會計、審計的影響[J].財會月刊,2019(10):56-60.
[5]程嘉陽.大數據背景下區塊鏈助推精準審計的路徑[J].區域治理,2019(35):207-209.
[6]楊智彥,王瑞雪,張燕燕.大數據視域下區塊鏈對審計發展的推動研究[J].福建質量管理,2019(14):58.
[作者簡介]伍曉云,廣西開放大學財務處科員,會計師、審計師,碩士,研究方向:事業單位會計、內部控制、信息管理;李國助,廣西開放大學財務處處長,高級會計師、高級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財務管理、資本運營及評價。
[責任編輯 孔文靜]DF15AB54-E94A-4C70-841C-CDE54D07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