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開河
摘要:古詩詞在語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有著很高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中學古詩的出現,給枯燥乏味的高中生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使他們的學習生活更加充實。要提高古詩詞的教學效果,就要加強對古詩詞的學習,重視與實踐的聯系,將欣賞教學與情感表達、表達技巧相結合,以更深刻的意境去影響學生的思想。教師要通過欣賞古典詩歌來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從而使他們在課堂上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古典詩歌欣賞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一門課程。在教學中,老師不但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而且要在閱讀的過程中,指導他們進行深度的鑒賞,這樣才能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使他們更加熱愛語文。當前中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當務之急是對相關的教學策略進行調整,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文章通過對課堂教學的分析,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讀和悟的能力不足
在高中階段古詩詞的學習中,由于古詩詞有其自身的語言特點,不如現代語言通俗易懂,這就使學生在理解和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阻礙。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在古詩詞的學習中,準確的朗讀能幫助其有效把握古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進而順利打開賞析學習的大門。然而,事實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準確掌握斷字和斷句的技巧,對古詩詞內容的領悟更是無從說起,對其中豐富的寓意也很難準確獲取。這些條件的限制,難免使古詩詞的審美教學止步不前,給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賞析學習的熱情。
(二)缺乏教師的專業引導
對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各類考試活動中不僅會遇到教材中的古詩詞,還會接觸到很多課外古詩詞的賞析任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為學生輸送教科書上的觀點和內容,并沒有留出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忽視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而且,由于教學的模式相對單一、死板,使學生很難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所以積極性不高成了大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對賞析技巧的掌握更是無從說起,這就極不利于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有更流暢的思維,限制了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
二、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賞析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強化對古詩詞意象的探尋,明確詩詞感情
在高中階段選取的古詩詞中,大多都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類型的,通過對一些典型意象的描寫,寄托了作者的各種情感。因而,要想學好古詩詞,實現最佳的賞析效果,就需要針對詩詞中的意象進行討論,在意象的匯總中明確其含義,這樣才能更好地鑒賞、學習古詩詞中的文化。各種意象的背后是古詩詞的靈魂,字里行間都表現出了極強的文化意蘊。總體來說,古詩詞的意象及實際含義是詩詞的核心,學生若能牢牢抓住這一點,就能擁有一個正確理解古詩詞含義的基礎,即使有一定的偏差,也影響不大。這樣的學習過程明確了詩詞的情感意味,學生更容易對相關的意象產生興趣,從而推進詩詞教學。
如在教學《蜀道難》時,教師需要針對文章中各種抽象的意象進行描繪,詳細講解其實際含義。在運用視頻資料后,使學生能在意象與觀感的對比中形成強烈的沖擊,從而更好地理解詩詞的藝術性。在探尋詩詞意象的同時,通過一些意象來奠定全文的基調,從而表達更深的驚嘆與敬畏。這個過程重在通過詩詞意象去感受全詩的情感,把握古詩詞的節奏與韻律,體會其和諧美。在明確詩詞的感情之后,學生通過具體的人文意象,與現實生活中的事物形成照應,體會古詩詞與時代的聯系,從而能更深地體會作者當時呼之欲出的、飽滿熱烈的情感,體會古詩詞的人文意味。
(二)以聲效介入為突破口,增強學生情感體驗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古詩詞的學習需要從朗讀教學著手,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開口讀的過程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具體來說,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聲效功能,以這種更加吸引學生興趣的方式為其提供獨特的情感體驗。
比如,在學習高中語文《聲聲慢》這首詞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把握好朗讀導入的優勢,幫助學生更準確地把握這首詞的朗讀方法,讓學生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到課堂上。具體來說,由于這首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它不僅被人們反復傳誦,還有一些音樂領域的專業人才把這首詞編成了一首可以唱出來的歌曲。在這節課堂上,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收集相關的音頻資料,在導入環節,留出足夠的時間為學生播放,給予其強烈的聽覺沖擊,幫助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三)梳理詩詞架構,剖析字詞效果
由于大部分古詩詞有著格律的存在,其在字詞的組合與實際的架構上,做到了能做到的最好。高中生在賞析古詩詞時,更多時候是通過分析關鍵字詞達成對古詩詞的精細理解,對精練的語言進行擴充與拆分。而面對簡練到可謂字字珠璣的詩詞語言,學生能充分理解字詞之間表達效果的差異,在主觀上能通過詩詞學習、對字詞的運用,做到語言上的精簡。如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時,高中生通過梳理、分析詩詞的整體架構,在悲涼氣氛的感染下,通過摳字眼進行詩詞理解。在對字詞嘗試替換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其表達效果的差異。通過一系列看似不關聯的意象,著重突出了詩詞的表達效果,渲染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而在學習了這類詩詞描寫之后,學生若想在作文中表現自身的情感,也可以通過一系列意境相似的意象,強化情感的表達。對詩詞架構的梳理,也能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經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留出足夠的時間帶領學生完成煉字的學習,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不同字詞傳達出的不同情感,有效激發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使其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透徹理解古詩詞賞析學習的技巧。
結語
總而言之,以古詩詞為載體,學生能對美形成客觀的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提升學生個人的審美,發揮出古詩詞的教育性功能。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古詩詞的賞析已經逐漸成為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生難以克服學習中遇到的障礙,表現出諸多問題。這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采取更多的策略,使教學變得多姿多彩。
參考文獻:
[1]陳波.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策略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1(28):93-94.BF4ADDE4-6FA5-4D03-B745-891A355C5F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