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要】 我國古代田家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表現農民生產生活的詩,這些詩有的充滿了對農村自然景觀和人文環境的贊嘆,有的贊揚農夫堅韌頑強、自足自立的精神,有的表現作者愛民傷時,悲天憫人的情懷,反映農業技術和農業工具的田家詩則表現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孜孜不倦、探索創新的精神。課程思政是把德育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教育理念,要求各門課程將這種理念融入各科知識的教學當中,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完成對學生的精神塑造。古代田家詩中的人文價值、思政元素有待深入挖掘,因古代田家詩中含有愛國愛鄉的感情、生態文明的理念、以民為本的思想、重視勞動的情結,使其成為課程思政教學的有益資源。
【關鍵詞】 田家詩;課程思政;愛國愛鄉;生態文明;民本觀念;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22-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22.011
一、引論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 因此,如何發掘學科知識中的思政價值成為課程思政理念付諸實踐的當務之急。
我國古代田家詩多以農家視角,或以農人為主人公,表現農夫的生活和思想。孟祥光認為,凡是涉及“田家”這一群體的題材內容,包括生產勞作、日常生活、賦稅徭役、戰亂災荒、農村風物甚至士人模仿田家的村居勞作生活等,不論寫苦寫樂,都應納入“田家詩”研究范疇。[2]本文所說的即是這個范疇的田家詩。我國古代田家詩飽含思政元素,解讀古代田家詩,有助于培養學生關注現實的熱情和憂國憂民的意識,為我們的課程思政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二、田家詩的課程思政價值
我國古代田家詩的內容豐富,題材多樣,表現了勞動人民的喜怒哀樂,詩人對國計民生的思考,其課程思政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田家詩的愛國愛鄉教育價值
愛國主義精神在凝聚民族力量、促進國家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實行小農經濟,發展農業需要有基本的土地資源,講究不違農時,因此,人民就形成了安土重遷的特點,土地賜予農人的有優美的風景,豐饒的物產,農人對土地有深厚的依戀之情。同一個地域有血緣關系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家族,中華民族具有認祖歸宗的意識,人們認同本民族的人都是同根同源,由此形成了對鄉里鄉親的感情,對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認識, 古往今來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在自己的著述中不斷表現愛國愛鄉的感情。
在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面前,中國傳統文化一再強調舍小家,為大家。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心中牢牢扎根”。[3] 在新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更是需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人心人力,促進中國夢早日實現。發掘教學資源中的愛國主義元素,對學生進行愛國愛鄉的教育成為題中應有之義。
我國古代田家詩中有表現鄉村風光的優美、恬靜的篇章,詩人以詩句的語言美、色彩美、音韻美、意境美,喚起讀者的審美感受,能使人產生愛家鄉、愛土地的美好情感。田家詩中對鄉親鄉情的描寫,可激發人們熱愛同胞的感情。了解與認同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可增強民族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田家詩中表現傳統民俗節慶的篇章多寫得精彩傳神,可激發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楊萬里的《觀社》描寫的是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社日”,“作社朝祠有足觀,山農祈福更迎年”。梅堯臣的《春社》也是這類題材,“樹下賽田鼓,壇邊伺肉鴨。春醪酒共飲,野老暮相嘩。”春社在播種之前,拜祭土地神,尋求其保佑,秋社在收獲之后感謝其對這一年的庇護。社日這天農民非常重視,人們敲鑼打鼓,殺豬宰羊以供奉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張耒的《一百五歌》,表現了農人在寒食節時祭拜祖先的情景。
田家詩的內容鮮活生動,具體可感,教師可在對其講解時加入家園美好、鄉情淳樸、節慶豐富的闡釋,對學生進行愛國愛鄉的教育。
(二)田家詩的生態文明教育價值
生態文明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只有實現生態文明,才能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自然哺育了人類,給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生活所需,在長期的精耕細作中,我國人民建立了和自然萬物的深厚感情。儒家文化強調愛人以及自然萬物,道家主張尊重自然,向自然學習,并最終與自然融為一體。佛教強調自然萬物都有生存的權利,提出通過慈悲為懷來普度眾生。可見,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的這三家學說都無一例外第認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駕馭自然的能力與日俱增,向自然無節制地索取,過度排放人造垃圾,使地球自然災害頻發,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退耕還林,防風固沙,興修水利,治理水患,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人不斷努力的方向。黨的十九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千年大計”[4]的高度。在日益緊張繁忙的都市中生活的人們,不時感到身心疲憊,因此除了在古典詩詞中懷想農耕社會的悠然與寧靜之外,現代的人也熱衷于到農家樂、度假村中去體會和自然融為一體,作自然之子的幸福,可見生態文明建設是民心所向。當今,生活中污水排放、土壤污染、垃圾成堆、焚燒廢料、奢侈浪費的現象還很常見,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為他們筑牢精神防線,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國古代的田家詩為此項思政課題教育提供了許多可用資源。
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重要思想。[5]古代農人在田地上精耕細作,創造了優美富饒,充滿生機的農耕景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景觀被記載在田家詩中,描寫鄉民淳樸情誼的詩句為我們展現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的情感,而古代田家詩中對水災、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給人民帶來苦難的描寫,也能警醒我們,使我們意識到保護生態的重要。因此,借助田家詩的學習,可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作用。
如教師在講《小雅·信南山》中關于對終南山的治理時,可分析周人對土地資源的重視,教師還可將梅堯臣《畬田調》所描寫的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與之進行對比,結合我國當前的退耕還林政策,引發學生對保護水土資源的思考。
(三)田家詩的民本觀念教育價值
中華民族的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已深入民族精神和民族血液中,對我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前文明時代,人們由于無法解釋自然界的變化和政權的更替,認為是神意決定一切。我國的民本思想最早萌芽于夏商周時期,《尚書》有言:“天矜下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突出了民的作用。荀子說:“天之立君,以為民也。”(《荀子·大略》)《論語》強調“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指出天子須對民負責。
戰國時期,是我國民本思想的確立期。人民在殺伐征戰、生產勞動、國家興亡中的作用日益被重視。到了漢代,民本思想經過儒家完善,成為官方學說。金耀基認為,我國的政治,“自秦漢以降,雖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局面,但總因有濃厚的民本思想之影響,遂使君主專制的政治弊害得以減輕和紓解”[6]。民本思想要求君主要敬天保民,為民造福,民本思想即認可人民的力量,重視人民的價值,關注人民的福祉。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和當今社會執政為民的要求,存在著一脈相承的聯系。
我國古代的讀書人歷來就有為民請命的傳統,田家詩中有大量表現老百姓心聲、表現對貧民同情的篇章。如梅堯臣的《汝墳貧女》,寫了因為征兵給農民帶來的苦難。白居易的《別州民》中有云,“稅重多貧戶,農饑足旱年”,表現詩人對稅賦和旱災給人民帶來不幸的憂慮。晚唐王駕的《夏雨》,“非惟消旱署,且喜救生民”,表現詩人看到旱情緩解,人民的生活有了希望,內心充滿喜悅。歐陽修的《食糟民》,“我飲酒,爾食糟。爾雖不我責,我責何由逃!”表現了對食糟民的同情和自己無功空受祿的自責。張俞的《蠶婦》、范成大的《采菱戶》分別寫了養蠶人和采菱人的痛苦和心酸。蘇轍的《外孫文九伏中入村曬麥》,“秋田正急車難起,汗滴肩赪愧鄰里”,描繪了外孫用車拉麥穗,滿頭大汗的情景,反映了勞動者的艱辛。蘇轍的《寓居六詠》》(其六),“比聞山田婦,出汲爭群牛”,記敘山里村婦在旱災中只能與牛爭水喝的情景。
田家詩中愛民惜民的篇章,涉及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充實,貼近生活,具有感染力,能使學生真切體會到農人生活的不易,從而認同詩人代民立言的情感,是培養學生的民本觀念的好教材。
(四)田家詩的勞動意識教育價值
勞動是人類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活動[7],勞動對促進人智力的開發,意志力的養成,合作能力的培養,體能的鍛煉,品德的修為,美育的實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勞動創造了人自身,使人成為萬物的靈長,在勞動中,人豐富了知識和智慧,學會了勤勉堅持,學會和同伴分工協作,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養成了踏實肯干的作風。在勞動中,人們力求使產品盡善盡美,從而給人帶來愉悅感和自豪感,因此,勞動又是對美的創造,勞動教育對促進人的成長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一直重視勞動教育,其中經歷了片面強調體力勞動、忽視文化知識學習的認識偏差階段,1978年,鄧小平同志對勞教結合提出指導意見。1994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指出,忽視勞動教育,會讓學生疏離勞動人民感情。2010 年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在講話中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8] 但受我國傳統中“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意識影響,再加上職業分工造成的收入分層,當今社會還是存在輕視體力勞動的現象,2018 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9],他強調勞動可以促進不同行業的社會成員相互交融,促進社會和諧。針對社會中輕視勞動的觀念,不誠實勞動的現象,不認真對待勞動的態度,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對學生開展勞動教育,使他們學會尊重勞動人民和他們的勞動成果,培養自己的勞動意識,努力提高自身的勞動技能,將自己訓練成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優質勞動者。
田家詩中對勞動的意義與價值的陳述,對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贊美,可使人不自覺地接受有益的勞動教育,對農技、農具的介紹,也可豐富人們的勞動知識,讓人體會到將創新技術應用于勞動生產的實效,培養人的創新意識,以及對勞動的熟悉感和親近感。
陶淵明的《勸農》,寫了后稷、舜、大禹都重視農業勞動,普通人更應辛勤勞作,才不致受饑寒凍餒之苦。楊萬里的《插秧歌》,寫了全家人總動員,冒雨去插秧,渾身濕透也顧不得吃飯,還要提防小鴨來破壞秧苗,充分展現了勞動的艱辛。白居易《觀刈麥》,先寫了農夫在炙熱的天氣中收麥的情景,陳述農婦所受剝削之苦,然后詩人反躬自省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馀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讀此類詩可使人明白勞動的不易,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加深對勞動人民的感情。陶淵明的《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寫出了詩人對躬耕勞作的重視,“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表現了勞有所獲的喜悅。張舜民《打麥》,表現農婦收麥時的嫻熟與利落。《詩經》中的《豐年》《甫田》都表現了慶豐收、頌勞動的意識。王禹偁的《畬田調》,表現了勞動時戰天斗地的自豪之情。《竹枝歌》(其一),“一人唱了千人和,又得蹉前五里程”,表現了纖夫勤勞頑強的精神風貌。《周頌·臣工》的 “王厘爾成,來咨來茹”,意謂王教給你們生產方法,你們要仔細考慮,認真鉆研,表現了當時人們對農業生產技術的重視。梅堯臣的《桑原》寫了桑麥間作法,陸游的《殘春》詩,也寫到此法。陸游在《小憩前平院戲書觸目》中寫道,“稻秧正青白鷺下……林薄打麥唯聞聲”,反映了麥稻復種技術。《詩經》中《生民》關于“有相之道”的陳述,就講了在耕種前對土地地形、水源、光照等自然資源的考查。《幽風·七月》集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表現了耕作要講求時令節候的特點。蘇轍《欲雪》一詩,“老農畏冬旱,薄雪未覆畝”,講了瑞雪兆豐年的知識,“飛花得盈尺,一麥可平取”,講了落花紛飛該收小麥的生產經驗。蘇轍的《春日耕者》一詩,“陽氣先從土脈知”,講了泥土溫度適宜要及時春耕的知識,“雨深一尺春耕利”告訴人們最便于耕作的時機。蘇軾有《秧馬歌》,描寫了北宋農民插秧時所坐的器具秧馬的形貌和用法。梅堯臣的《揚扇》,寫到了揚扇這種使谷物去除雜質的農具,表現了勞動中收獲的智慧,即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去粗取精的道理。因此,我國古代的田家詩具有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可為教師在思政教學中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借鑒。
三、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田家詩的發展源遠流長,詩篇眾多,題材多樣,內容充實,表現了農村風光的優美、物產的富饒、民風的淳樸、民俗的熱鬧,農人的生產勞動、喜怒哀樂,農技農具的豐富多樣,田家詩的作者有最高統治者、各級官員、文人士子、布衣僧人,體現了社會不同階層對田家的關注和認識,因其內容的博大精深,思想的精警深刻,感情的真摯深沉,成為開展愛國愛鄉、生態文明、民本觀念、勞動教育的有益素材,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結合實際需要,充分發掘古代田家詩中課程思政元素,打造有情懷、有審美、有溫度、有智慧的課堂,將課程思政理念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378.
[2]孟祥光.試析唐代田家詩研究范疇的“獨立”[J].江蘇社會科學,2010,(02):178-182.
[3]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1).
[4]周宏春.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新理念、新任務、新舉措[J].中國發展觀察,2018(11):32—35.
[5]周宏春,江曉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來源、組成部分與實踐指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01):
1-10.
[6]金耀基.中國民本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815.
[8]胡錦濤.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8):7—8.
[9]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 -09/10/ c_1123408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