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華生 方燕
[摘 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抓手。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知行合一”教育觀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根本遵循。文章以“三全一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構建為范例,以創新發展的實然客觀回應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狀,同時,面對移動學習變革和實訓場景一體化建設,深入分析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未來樣貌。
[關鍵詞]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4-0010-04
實踐教學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和認識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體現與理論踐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一個極為關鍵的環節,也是培養當代大學生“知行合一”品質、鑄就社會人格的熔合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堅持“八個相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其中,“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便要求“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而要在貫徹落實《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過程中,切實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創新發展,就應從以往思想政治理論課豐富多樣的實踐教學現象中抽絲剝繭,理出本質,發現其中應遵循的基本理論,從而在現實狀況中研判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趨勢,以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育新人的親和力和實效性。
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指導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實踐是人所特有的雙重對象化活動,二是實踐是客觀的、現實的、物質性的活動[1]。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就是以實踐思維方式去思考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理論問題,從而探索解決理論思維和實踐存在的對立統一的種種矛盾,從實踐維度來尋求解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相關的理論困惑以及理論思維和實踐存在的矛盾狀態,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創新發展提供豐厚的理論根基和科學的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為,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一是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二是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三是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四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而,理論和實踐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中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兩者是統一的,是相輔相成的。理論與實踐都是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發展的兩個重要的驅動力。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來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核心,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交融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度。
(二)“知行合一”教育思想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指導
“知行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的重要思想,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和中國智慧。儒家普遍認為,知行統一是為人為學的根本,只有知行統一,方能達到善的標準和境界,正如“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后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基于知行關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論斷,突出實踐(“行”)在認識論中的先導地位,將認識與實踐結合,并由此確立了“行—知—行”的行動策略[2]。特別是陶行知先生提出并實踐的生活教育理論思想,從教育學的角度為“知行合一”的實踐與落實提供了指導觀點與路徑方法。而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本體價值的角度來看,其“立德樹人”的根本追求便是“為人為學”,在課程終極目標上與“知行合一”追求的“善”有異曲同工之妙。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中,應始終強調理論感知和實踐行為的“合一”,即知和行不應互相排斥與凌駕,而應讓客體的行順應主體的知,知和行內在統一、相互貫通和促進,化知識為德性、化德性為德行。這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提供了“教學做一體化”的范式依據。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對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指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2018年9月10日的全國教育大會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為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會議提出“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堅持把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教育的重要使命,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3]。這“九個堅持”的重要論述,深刻回答了“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梳理概括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系統闡述了在新時代關于我國教育事業的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戰略性的問題,對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系統完整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標志著我們黨對教育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指明了方向,特別是堅持“八個相統一”的具體要求,將是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根本遵循。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根本靈魂就是要堅持中國邏輯,價值取向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教育,目標追求就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內容和形式就是要在“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上下功夫,要堅持與理論同向、與時代同行、與青春同在;其改革實施就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而立德樹人的成效就是檢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根本標準。E73D4F9A-3239-4872-9088-166DC0D09DEC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現狀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現狀,更多是指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實狀況,主要是指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各種內部的優勢、劣勢和外部的機會和威脅等,即“SWOT”:S(Strengths)優勢、W(Weaknesses)劣勢,O(Opportunities)機會、T(Threats)威脅。因此,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現狀進行研究分析可運用“SWOT分析法”,這不僅有利于全面正確把握其發展態勢,更重要的是能為推進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客觀的決策支撐[4]。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SW”分析
“SW”分析主要是對影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內因(即內部環境優勢和劣勢)的分析。準確和全面把握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優勢和劣勢是推動創新發展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在調查分析這些因素時,不僅要考慮到歷史與現狀,而且要考慮未來發展問題。要想盡可能客觀、準確和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優劣勢,只能在其一線的實踐教學上觀察和總結,從其相關的科研成果以及普遍共識上進行綜合分析,如表1所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OT”分析
“OT”分析主要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政治(法律)、經濟、社會(人文)和技術等外部宏觀環境進行綜合分析,進而準確把握外部環境可能對其實踐教學系統造成的影響,為其實踐教學系統的創新發展制訂相應的對策以提供支撐。現運用“OT”分析,對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幾個主要外部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如圖1所示,通過分析把握其發展的機遇和存在的主要威脅。
三、基于“三全一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構建
創新構建的“三全一多”(全員化、全過程、全方位和多形式)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是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改革試驗,是依據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知行合一”教育觀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在運用“SWOT分析法”判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緊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為構建原點,基于“三全一多”的目標效果進行的探索和實踐。
(一)設計強化價值引領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模塊,堅定學生“四個自信”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堅持全員化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的基本原則,緊密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難點內容,在精心設計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內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延伸獨立設置了1學分共16學時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公共必修課,并依照青年學生的成長規律,強化價值引領,設計了以“重走中國革命和建設之路”校園闖關越野比賽為代表的愛國主義教育模塊、以“大學生時政論壇”為代表的思想政治素養培育模塊、以“‘人生的紐扣體驗成長擂臺賽”為代表的道德素養模塊、以“法律知識競賽”為代表的法律素養培育模塊和以“頂崗實習中提升職業素養的實踐與思考”為代表的職業素養培育模塊等五大模塊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課的內容包,同時以這五大模塊為歸屬再細分出與各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內容緊密相連的23個子項目,有效提升實踐教學課程化項目設置的精準度,以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課的內容設置和整合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協同實施,從而使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課成為多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支撐平臺和大本營。
(二)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雙主體的協同育人新模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全一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以引導學生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的創新探索。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深化中共三大舊址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中國漁政南海總隊、南方報業傳媒產業基地等八大實踐教學基地協同教學的基礎上,建立了長效的協同育人實踐機制,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基地內容的深度融合,同時促使學生組成朋輩小群體,開展常態化的社會實踐服務工作,推動學校與基地雙主體的協同育人。
(三)搭建“雙微”式(微課+微信公眾平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平臺,傳播主流意識形態
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構建“三全一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時,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唱響網絡主旋律,通過運營“德e行社區”微信平臺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在線”課程網站,把具備互聯網特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項目轉化為網絡微課,把適合移動學習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項目轉化為虛擬的網絡學習項目,即以“雙微”(微課+微信公眾平臺)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平臺開發為工作抓手和突破口,精心開發一批優質的、比較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微課資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提供一個創新的移動學習支持平臺、教學資源共享平臺與理論傳播平臺。
(四)構建科學化、精細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運行長效機制,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獲得感
“三全一多”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按照“項目引領”“任務驅動”“網絡輔助”和“階段實施”的教學運行步驟來實施的。首先積極推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課導師制;其次,制定具體的工作文件和相關操作規程,細化教師和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工作守則,從一年級到三年級進行全員化、全過程、全方位教學,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運行的保障機制;最后,制定科學量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課“3+X”五級評價考核方式,以確保學生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熱度、厚度、寬度和滿意度。
四、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發展的趨勢分析
(一)移動學習變革帶來的創新發展
信息智能是新時代一個不可能回避的技術革新問題,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來說,也是繞不過去的需要面對的問題。特別是移動學習的應運而生,不僅使我們面對的學習者具有天生移動學習的特性和習慣,而且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運用移動信息智能技術和媒介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與社會實踐活動兩者產生“神奇”的聯結,并架構起思想政治理論課更新穎的實踐教學空間和更高效的實踐學習模式。“移動學習之父”克拉克·奎因在2012年創造性地提出移動學習的“5C”理論。“5C”即內容(Content)、計算(Compute)、獲取(Capture)、溝通(Communicate)以及融合(Combination)。那么,這些移動互聯網的革新技術和移動學習的革新理論將如何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新的變化呢?“5C”理論又如何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更能滿足新時代學習者的心智體驗、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需求呢?E73D4F9A-3239-4872-9088-166DC0D09DEC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要創新發展,就必須主動迎接信息智能時代的到來。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創新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移動學習連接的媒介,如藍墨云班課APP、中成智慧課堂、文華在線“數字馬院”、超星馬克思主義學院網絡教學平臺、遼寧世紀教育研究院移動實踐課堂,等等。這些新技術媒介的出現和適用,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產生移動空間的實踐新場域,同時,理論信息產生和交流的即時性將大大增加。未來,移動學習新的技術媒介將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及其實踐教學活動繼續發酵,并可能產生如下發展變化:1.從單純提供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資源庫向“資源+互動”轉變;2.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資源和內容將“微小化”,大量的短視頻或微課程將上線,滿足移動環境下的碎片化學習需求;3. 教學者和學習者趨向群體化的發展,更關注實踐過程的即時溝通與互動,互動實踐社區成為核心,圈子實踐互動的方式將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與學的交流更為深入;4.針對學習對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過程的數據采集以及大數據的精準分析,將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資源,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科學把握、分析學情。
(二)實訓場景一體化建設帶來的創新發展
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多媒體課室為教學的主陣地,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則從傳統的多媒體課室的小組討論和小組匯報等延伸至校園各類活動場所,乃至校園外的各類社會實踐基地,基本上經歷了從多媒體教室—校園活動場所—社會實踐基地的環境變化和空間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無疑是在社會實踐的環境和空間狀態中自然發生或安排實施的,是與高校學生聯系最緊密、切身體會最深刻的一種育人方式,是讓學生能最真實感知社會歷史或當下事件的現場,具有生活性、事件性、社會性、真實性、開放性、多元性等多重特性和功能,充分滿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不同類型發展的要求。
隨著高校對實踐教育思考的深入以及現代化、信息化教育手段在高校實踐教育中的充分運用,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考,其中一個切入點便是:能不能在校內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的實訓場景?這個一體化實訓場景不同于以往各類文化場館、紀念場館的利用,它的建設目標是直接對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它的建設也不同于當下的智慧課堂,不是單純為了更便利地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而建,而是為了更凸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踐功能,將真實社會環境和歷史時空再度重現。當前有不少高校紛紛嘗試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校內的實訓空間,如東莞理工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實驗室、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質教育研練中心、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信息化智慧課室等,以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化、情景化、體驗式、開放式教學提供新的試驗田。未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實訓場景或許會出現顛覆性的構建,并可能是智慧型的樣貌:1.運用更多的信息智能技術如VR技術虛擬社會歷史或社會事件的現場;2.一個校內思想政治理論課一體化的實訓場景,將承載多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功能,一個有限的實訓空間將出現無限不同的時空場景;3.人機對話模式將出現,部分教學將由機器人實現,理論的創新者、實踐者和社會歷史事件或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將被大量虛擬化后出現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并參與對話等實質的實訓活動。
[ 參 考 文 獻 ]
[1] 倪志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4-125.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52.
[3] 孫春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 奮力開創新時代教育工作新局面[J/OL].(2020-06-19)[2018—10—08].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1008/c40531-30328290.html.
[4] 方燕,郭華生.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程[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8:42-49.
[責任編輯:鐘 嵐]E73D4F9A-3239-4872-9088-166DC0D09D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