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巍
摘要:在大數據信息化時代之下,高校教育的特征,對現有大數據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目前大數據在學校內應用的問題做出深度探討,同時還研究分析了大數據在高校教育工作的影響,提出合理的改進策略,如制訂頂層發展規劃、系統規劃及完善的法律法規,規章機制,評價體系,建立起高校的教育大數據人才隊伍,應用大數據技術來推動高校教育發展。
關鍵詞:大數據 ?高校教育管理 ?影響策略 ?信息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6(a)-0000-00
The Influence of Big Data on Modern Univers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It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SUN Wei
(Shenyang Ligong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Province,110159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formatiz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education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isting big data,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schools to make in-depth discuss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big data in college education Propose reasonable improvement strategies, such as formulating top-level development plans, system plans, and 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regulatory mechanisms, and evaluation systems, establishing a team of education big data talents in universities, and applying big data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
Key Words: Big data; Univers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Influence strategy;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國內互聯網技術大范圍的普及應用,數字化信息化的建設工作快速推進,對學校的教育工作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將大數據技術引入到教學工作中,能夠推動高校信息化發展。學校利用互聯網技術用大數據信息平臺來采集數據信息,建立數字化的信息管理體系,推動各類教學科研工作的推進,提高了學校的整體教學水平。
1 ?大數據對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
1.1 ?高校教育管理的本質
國內學校開展對話教學和日常的學術科研任務,在科研工作事項和教學工作中,要利用現代化教育管理方式,制定未來的教學目標。高校教學工作也是實現學校內部各種要素的緊密融合。高校教學工作由服務、財務、物資、師資、科研等多項5個事項構成。對現代化的教學工作,做以全方位衡量,教育工作水平的高低對于學校運營管理的關鍵地位,會影響到學校整體教學質量水平。
1.2 ?高校教育管理對大數據的新要求
1.2.1 ?滿足國家戰略的需要
在當前國內大數據時代發展背景之下,大數據技術被應用到各個行業企業中,國家也將大數據將提升到國家重要的發展產業領域中來,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同時政府部門還出臺了一系列的大數據的發展政策。國家政府部門將大數據資源作為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因此大力推動大數據融合式發展,加大數據的融合,建立起數據資源庫,建立數據信息的共享平臺。通過利用大數據實現社會高效治理和社會科技產業的迭代創新,面對國際國內發展新形勢,給現代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導向。
1.2.2 ?教育規律的要求
數據教學會涉及到家庭、社會、學校等多個主體,現代化教育與過去傳統就業實踐有顯著的區別。在國內大數據技術支持之下,現代化教學具有更強實時性、全面性。對于分析處理工作也更加復雜,也逐步進入多元化大數據,也使數據分析力度得以增強。在當前國內數據化時代發展之下,通信技術、云計算未用到教育行業中來,持續高效推動數據信息的流動,能夠采集學生和教師教學工作的信息。掌握宏觀發展狀況,科學擬定教育政策,使科研教學資源都能夠得到合理的配置。為了優化教育體系采集大數據來分析學生學習狀況,注意要對學生們開展個性化教育,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
1.2.3 ?思想政治工作規律的要求
國家大力推動思政工作,融入大數據思政工作的形式改進,能夠實現學生的思想育人,教育全過程式的育人,將新型思想價值觀念引入到學校教學工作中,這樣才能夠實現科學育人,教學育人和管理育人,及文化育人的目的,在現有教學育人的目標之上,思政教學與大數據技術教學相融合穿插時的滲透,能夠將管理與服務工作在此形成的工作相結合。組織開展思政工作,需要對學生的整體的思想有一定的把握,將學生劃分多個層次,來分類式地開展思政教學。利用大數據工具來實現學生的細分,找出不同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性化特點,針對這些學生們進行深度分析,使學生們了解到大數據給自己帶來的有益之處,掌握學生們的思想方面存在問題,設計科學有效于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和策略。引導同學們組織開展學習根據,目前教師根據行政工作要個性化評價,精準地推動大數據的使用,需全方位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況,這給現有學校教學考評提供了必要支撐保障,精準使用大數據技術可以為教師們精準把握學生學習動態信息,科學正確看待學生發展,實現學生的多元化、精準化的評價[1]。
1.2.4 ?學生成長規律的要求
學生是教師們教學的主體,學生對其成長和個性化成長發展自我教育有強烈的訴求,因材施教,也是國內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教學方法。高校教學人員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對不同對象、不同地區,采取不同教學方式,現代化教學,大學生教學正逐步朝著網絡化方向發展。在過去傳統的教學方式之下,教師使用知識灌輸式地講解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目前教學要求。在大數據環境之下,教師要不斷地迎接新教學挑戰,滿足新時代發展要求,學校引入互聯網大數據創新化思維的人才,教師采用合理化教學技術來對學生社交數據、學校數據進行深度數據整合,深度研究,以便構起精準化、科學化決策機制,實現當前高校教學的人性化發展,改革現有的教學工作模式[2]。
2 ?高校教育管理大數據的特點
2.1 ?科學分析
學生們日常行為也是比較有規律的,大多數學生都能夠預測在學校教學中用大數據去搜集教師參加各類型教學科研比賽的數據,大數據與當前學校教學工作制度管理機制有密切的關聯關系,而且還有一定規律。將大數據技術引入到教學工作上來,制定科學決策,同時要掌握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和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要發揮其顯著作用。學生學習成績與其學習習慣,學習行為和學習的能力素質之間也有緊密關聯關系,教師借助于數據分析技術,在現有的教學管理之下深度的剖析,因此才能夠實現高校教學工作科學化的發展,提高了教學工作的科學性。
2.2 ?資源整合
學校之間區域之間建立起大數據信息平臺屬于整個資源的最高層次的使用,可以惠及不同學校教學科研資料信息,將高校價值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夠實現資源使用的作用最大化,國內一流的名校都建立起面向社會開放式的大規模教學平臺,教學資源覆蓋面也日益廣泛。
2.3 ?精準教育
高校教學管理對象具有差異化的特征,因材施教、個性化的管理多樣化,人才培養是目前教學的理想高校教育重點。在教學工作中,要遵循著大學生們的能力、學習愛好,家庭背景所存在的差異,大數據技術使用可以為普通學生量身制作,課程教學的清單,及教師培養方案,以使教師給學生提供的教學資源,都能夠使每個學生共享資源。基于現有大數據技術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個體化,需要更重要的是可對學生的學習規律軌跡做好深度的預測分析,并將其反饋給教師,最終能夠實現精準教學[3]。
2.4 雙向互動
教師與學生們在課堂上互動溝通交流,互動交流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另外就是在大數據信息平臺上,也能夠監控不同學生們的學習進度,及做作業的狀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來優化改進教學方案、教學策略,教師可以使用大數據信息平臺來指導并做出解釋,在各校內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雙向互動教學,也比較顯著,鼓勵學生們及參與教學中來,將大學生的主人翁思想意識都顯著發揮出來。在學校教學平臺上,解答學生提出的各項教學問題,教師與學生們協作,這樣才能夠達到學生們自我發展的教學目的。
2.5 及時預警
大數據技術具有預警性的特征,在開展教學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具體來講,設置臨界點,對異常信息做好科學處理,對異常信息達到臨界點時,就會自動啟動報警系統并做出科學風險防范,另外,學校構建起數據預警平臺,可以對那些違反師德的教師進行合理的處理,以避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升級。
3 大數據對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分析
大數據對現有高校教學工作有積極影響,則表現在能夠持續推動學校教育工作的創新,進一步提高學校的信息化水平,顯著地促使教學工作的發展創新,能夠推動全球改革的發展。另外,可將學生思想動態狀況都展現出來,具有可持續的預見性特征和精準及時對學生們的學習行為做合理地判斷,進而實現教學工作時效性。部分學校對大數據技術認知不足,在某種程度上,會存在著大數據思想意識太過于薄弱,設計教學機制不順暢的問題發生,也催生了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的風險,使用大數據技術涉及部分人員的隱私。大數據技術仍然存在風險要素,有主觀和客觀等多方面的因素,大數據運用本質是對現有資料的超越和改造,媒介具有自然和社會的多重屬性。在縣級市和發明使用中,要尊重自然法則,風險能否出線,及所處在的環境緊密關聯,如果能夠抵制風險,大數據就會得以成功的應用,而且大數據的應用的風險也是可以控制的。在高校教學管理大背景之下,大數據應用也是一類數據軟件,要將大數據納入到現有的數據指導庫中,在數據技術社會政治輿論的發展狀態之下,揚長避短,才能夠促使國內高校教學工作轉型發展[4]。
4 ?大數據在現代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應用策略研究
4.1 ?建立起頂層的規劃
搭建高校教學數據信息化平臺,采集信息數據,并對數據作業高效整合分析,這是目前大數據在教學工作應用的關鍵之處,學校需要建立專門的平臺和學校內部的運營系統構建起數據收集平臺,該平臺能夠對學生們學習狀況的數據整理及共享,并在教學中能夠更加全面掌握學生的數據信息資源,建立起完善規章機制,創新數據使用機制。在數據采集及使用中,可能會出現泄露學生們隱私的問題,危及到學生們信息安全,另外學習還要構建起要完善健全的規范管理機制,做好制度層面的數據采集,節約數據的分享。
制定比較嚴謹的管理規章機制,來高速地推動數據的共享,在實際數據采集應用中,管理者存在許多的問題,可能會導致學生們數據信息被泄露,給學生們帶來一些安全問題。因而,各大學校要在大數據應用下,將數據信息管理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進而保證數據安全應用時更加可靠,學校還應該構建起數據信息安全檢查機制,通過利用嚴謹的規范制度來加以控制應用,及保證數據信息的安全。
4.2 ?搭建起評價體系
推動國內教學創新化的發展,建立起教師的教學評價機制,將大數據屬于軟硬件設施相整合,作為指導高校對工作的基礎設施,并且將大數據作為教師考評的重要技術支撐,建立起教學反饋機制、評價制度,以此才可以促使學校教育工作可持續化的發展。學校推動大數據技術的應用及發展,創新科學評價是學生們學習的基礎。學生在同一個時間做出同樣的事情,大數據技術也會給出不同的評價,在學校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們要更細致地搭建多元化教學評價機制,科學評價指標,全面評析學生思維思想,了解到學生學習狀況,引導學生們實現學生均衡性的發展。同時,還要實現學生分級的管理,采用不同層級的教學策略,來對學生學習狀況做以深度分析,明確學生們學習的特征,引導學生們均衡性的發展[5]。
4.3 增強大數據人才隊伍的培養
在當前國內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引導關鍵科技技術人才培養,需要在學校內建立起大數據團隊,實現大數據采集、分析、整合,實現樹立起大數據思維。在思想層次方面,還要利用大數據來管理學生學習任務和教師工作,增強學習教師的大數據教學基礎能力,在教學中,讓學生和教師都知道大數據應用的必要性,教師熟悉掌握大數據分析的基本理論及方法,掌握必備的教學工具。人才是社會的發展進步的重要資源,科學技術人才都要具備更加優質專業的能力素質,才可以采取大量的數據信息,大量資料數據分析及應用創造。因此,學校要真正地完成大數據的應用,進而開展高效數據整合分析,那么就要擁有一批高效率的先進群體,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學校除了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培養之外,還需要擇優培養,利用大數據深度挖掘人才背后的價值,培養一批優秀教師人才隊伍,這樣才能夠實現教師大數據技術合理應用及創新發展[6]。
5 ?結語
大數據技術會應用到各行各業,給在線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發展機遇,教師應當抓住未來的教學機遇,有效利用大數據技術來測試學校教學成效,促使公司信息化發展,實現教學技術和管理機制及發展理念等多方面的革新。學校在現有教學實施中將科技技術的人本一面作為發展核心,建立起大數據資源庫,保證大數據信息資源共享,以使大數據成為高校教學工作信息化發展的有力支撐保障,能夠促使學生全面均衡性的發展。大數據技術使用給現有教學工作帶來更大的發展機遇及挑戰,學校教學工作人員要深入學習大數據技術的要求,提高教師教學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引入大數據技術,不斷推動教學工作的創新,以此才能夠實現教學工作質量的提高,實現全面均衡培養學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楊陽,蘇力,石城.大數據對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及改進策略[J].江蘇高教,2019(3):58-61.
[2]楊偉冰.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創新策略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21,18(18):126-128.
[3]張超.大數據技術下學校教育管理工作改進策略研究[J].大學,2021(18):49-52.
[4]李自強.大數據對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影響及改進策略探究[J].人文之友,2020(24):157.
[5]張媛媛.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大學生思想和行為引導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9.
[6]蘇燕.淺談信息技術在高校圖書管理中的應用及對策[J].卷宗,2020(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