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 睿,剛憲約
伍安春等在研究中指出,當代大學生發展指導存在理論指導與實踐教育脫節、人才導向與社會目標錯位、個性指導與全面發展對立的現實困境[1]。 盛磊等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學業發展指導面臨注重外在形式、忽視現象本質,工作開展不及時、存在滯后性,指導內容碎片化、欠缺系統性,注重群體指導、忽視個體差異的困境[2]。筆者認為,當前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存在以下困境。
其一,產業需求同培養目標不匹配。 當前發展理念的轉變、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國內大環境的影響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調整優化,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部分大學生存在就業能力不匹配、就業心態未調整、職業發展無目標的現象也表明當前部分高校的學習與發展指導落后于產業需求。
其二,學生管理與專業教學“兩張皮”。 教與學是矛盾統一體,其對立的一方面使得當前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體系有待完善,“教學的歸教務、思政的歸學工”成為部分工作開展的絆腳石,教學聯動中制度建設不夠完善、協作關系不明晰的“兩張皮”現象仍然存在,在一些方面還未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
其三,個性指導與群體指導不平衡。 當前高校學習與發展指導過多注重一對多、集體化的群體指導,而忽視學生個體差異,忽略學生發展的特殊性和階段性特點,存在缺乏精準化指導、個性化學習指導和有效性跟蹤的短板。
工程教育認證倡導三個基本理念,其中學生中心理念,強調一切教育教學過程和環節都應該以學生為本[3];產出導向理念,強調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以學生通過教育過程最后所取得的學習成果為目標[4];持續改進理念,強調建立有效的質量監控與反饋機制[5]。 以“學生中心”的理念開展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活動,有助于引導其確立發展目標,提升學業水平,實現全面發展[6]。同時,“產出導向”的理念與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契合性,與工作取向具有統一性,與工作內容具有一致性,與工作目標具有耦合性[7]。 “持續改進”的理念要求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與運行要形成“PDCA”閉合循環(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處理),通過改進和解決質量問題,達到以持續保證和提高質量為目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環[8]。
“學生”部分是工程教育認證七個通用標準之一,其中二級指標“具有完善的學生學習指導、職業規劃、就業指導、心理輔導等方面的措施并能夠很好地執行落實”是對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的要求[9]。 基于工程教育認證理念開展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工作,有助于分析并改進目前工作開展中存在的不足,促進指導工作規范化體系化發展。
加強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實施主體建設是開展大學生學業發展指導的前提,要建立一個包括組織架構、指導教師管理、部門協作關系、考核評價、業績獎懲等內容的科學有效的大學生學業發展指導體系[6]。 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應貫徹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從專業教師、教學學工、行業專家、朋輩團隊四個維度劃分實施主體,實施專業學習指導,改進教育質量監督,具體見圖1。

圖1 四個維度劃分學習發展指導體系
1.專業教師開展產出導向的專業學習指導
以班級導師、班主任或專業負責人為實施主體的專業教師關注產出導向,解析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指導學生了解學科專業的基本情況、發展動態、社會需求,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專業自信;倒推分解需要培養的專業教育內容,指導學生熟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了解本專業的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及其與課程體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掌握專業學習的規律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育優良學風和誠信考風。
以各任課教師為實施主體的專業教師對照畢業生核心能力和要求,聚焦“學生學到什么”的“學生產出”目標,以學生預期能力獲得為導向反向設計、正向實施課堂教學,強化課程指導。 任課教師在第一次授課時應向學生講解本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及與后續課程之間的關系,課程目標與專業畢業要求之間的關系,教學內容與學習方法、考核方式與要求。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時刻關注學生的課堂紀律、學習狀態、理解掌握情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課堂節奏和授課方式;以學生為中心,靈活運用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注重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知識發現過程的再現,知識應用訓練的互動,學習效果的評價反饋,促進學生掌握知識、提升能力。
2.教學學工協同開展持續改進的教育質量監督
以學生為中心,加強教學、學工聯動,搭建教學管理與學生管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協同育人的橋梁,建立“評估—反饋—改進”閉環,指導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增強能力和提升素質,持續改進學習發展指導。
任課教師通過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制定設計合理充分的過程性考核項目內容,針對理論課程、課程設計、實習實訓、畢業設計四類課程,給出形成性評價指導意見。 形成性評價一般包括過程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部分;過程性考核由平時成績評定,有課內實驗的課程還應有實驗成績;終結性考核通常由期末考試、綜合性大作業、實習成果成績或設計成果成績、答辯成績進行評定;對于畢業設計,形成性評價一般包括開題報告、中期檢查、指導教師評價、評閱人評價和小組答辯五部分。 通過形成性評價,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如果發現個別學生沒有達到階段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需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個別輔導。 組織包含考核評價和學生主觀評價兩部分的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 考核評價的主要依據是課程教學大綱和課程學習形成性評價數據;學生主觀評價是通過調查問卷、座談會等方式對選課學生進行調查,由學生對個人學習達成課程目標情況進行主觀評價。 課程目標達成情況評價結果用于專業跟蹤評判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客觀進行自我評價,查找自身問題,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對于學生個人或班級整體暴露的問題,約談問題學生、班干部,或向輔導員、班級導師提供反饋意見。
學工人員建立主要由班級導師、任課教師、輔導員參與的學生指導交流平臺,協同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指導工作,經常性地交流、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態和突出問題,任課教師等教學系統人員在教學過程中及時反饋至學生課程學習情況,在課程考核結束后及時反饋課程形成性評價考核結果,以促進學工人員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發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對學生在階段性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進行跟蹤與評估——學生學情分析、綜合測評工作,及時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動態跟蹤,并將相關信息及時反饋至專業教師和學生本人。 學工人員接收反饋情況后,及時開展評先樹優和學業預警或警告等學習發展指導工作。 學生也可以通過形成性評價了解自己的學習進步情況,獲得學習上的反饋,借以肯定或修正自己的學習方式。
3.行業專家合力育人共同體延展學習指導
培養學生成長成才,離不開專業所在行業專家的介入指導和專業對口用人單位的前置教育。行業專家加入學習發展指導隊伍,形成高校、社會共同體合力育人格局,從行業發展趨勢、社會人才需求、專業職業素養、企業前沿技術等方面,延伸了人才培養目標的社會屬性,從行業產業企業角度開展成果導向的學習發展指導,不斷改進“象牙塔”式的學校專業教育。 建立行業專家庫,充分發揮產業教授、兼職教授、校友、校外企業家的育人作用,結合在校生的發展階段確定各專家的報告主題和適用學生范圍,組織“大講堂”“工作坊”等大學生成長主題報告講座或學術交流活動,指導在校生學習發展。
4.朋輩團隊開展榜樣示范帶動
由于思想觀念比較接近、年齡與經歷相差不大,大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較易進行,朋輩團隊指導的榜樣示范,是對學習發展指導的有效補充。開展“學長導航”朋輩榜樣指導,充分發揮優秀學長對大一新生的“傳、幫、帶”作用;開展“優秀學長”學業發展指導,在畢業生中選拔優秀考研推免代表、就業代表、科技創新代表、獎學金獲得者代表等組建“宣講團”,組織學習發展經驗分享會,進一步拓展學生專業視野,增強專業認同感,獲得學習發展動力。
要推動當代大學生發展指導內容、手段和方法創新,構建科學合理、系統全面、分層分類的大學生發展指導評價體系,將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貫穿大學生成長的各個階段[9]。 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應堅持學生中心的理念,以滿足學生需求解決學生問題為出發點,在大學生成長的不同階段,從學業適應規劃、綜合素質提升、專業能力提升、職業能力提升四個階段劃分學習發展指導的實施過程,見圖2。

圖2 四個階段劃分學習發展指導過程
在學業適應規劃階段(大一學年),學生面臨高中生到大學生角色轉換問題,亟待解決大學學習生活適應問題。 通過開設職業生涯規劃、學科導論等課程,制定入學教育方案開展“新生第一課”、入校入院主題教育等入學適應教育系列活動,以集體指導、個體輔導等方式,指導學生了解專業基本情況,熟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指導學生盡快完成角色轉變,開展好政治引導、學習輔導、生活向導、心理疏導、生涯指導活動,啟蒙專業認知,引導其合理制定個人大學發展規劃。
在綜合素質提升階段(大二學年),學生亟需加強解決問題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個人綜合能力建設。 通過開展學業與發展專題調研活動,開展專業方向選擇指導、學術科研指導,鼓勵參與學術活動,參加科研項目,培養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鼓勵學生參與學生組織、第二課堂活動,鍛煉學生組織能力;開展經驗分享會或學生成長沙龍,為同學們指明發展方向、答疑解惑。
在專業能力提升階段(大三學年),學生在經過前期專業基礎課學習的基礎上需進一步提高學以致用的能力。 在第一課堂依托實驗實習實訓等實踐課程指導學生能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復雜問題進行研究,習得專業知識,應用基本原理,使用現代工具,設計解決方案或流程,以研究分析解決復雜問題;在第二課堂以就業實習單位選擇、創業就業指導、考研推免指導等為指導內容,鼓勵參加專業實習實訓,引導學生參與教師課題研究,組織學生參加學科競賽或創新創業競賽。
在職業能力提升階段(大四學年),學生面臨升學、就業、出國、創業等多種選擇,亟待提高自身職業能力。 通過摸清畢業生去向,實行分類跟蹤幫扶,組織考研復試經驗分享會加強考研復試指導;組織畢業生就業指導促進會等就業專題講座,指導畢業生認清形勢、合理定位、精心準備、積極就業,鼓勵畢業生以正確的姿態和合理的定位參加招聘會、宣講會;主動搜集整理招聘信息,對有就業意向的同學精準統計、精準推送,分享面試經驗、提醒面試注意事項并指導修改簡歷等。
多數高校針對大學生學習發展指導工作開展情況的評價體系尚未建立,過程性的達成度評價缺失,目前,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形成性與總結性相結合,涵蓋指導內容、指導效果的評價體系亟待建立。 面向在校大學生、應屆畢業生和畢業幾年內的校友進行全周期多維度的跟蹤調查,是了解學生發展狀態數據的有效措施,是開展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的重要支撐。 實施全周期跟蹤調查,是了解學生發展狀態的有效措施,是持續改進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的基礎,能提高學習發展指導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
針對在校大學生,可圍繞其各個成長階段的專業認知及認可情況、學習行為、學習效果、職業成熟度教育等,每學年及時調查跟蹤了解和評估,開展專業認知度和認可度調查,對回收的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學生專業認知度方面,通過調查學生了解本專業的途徑及其占比情況,分析學生了解本專業的途徑,比如課外閱讀或瀏覽網站、媒體,輔導員或班級導師的講解,新生入學教育,學科導論或新生研討課等專業課程;通過定量分析專業課程的開設對各年級學生提高專業認知度的影響,觀察是否各年級學生隨著入校時間的增長對本專業的了解程度逐漸加深,隨著專業課程學習的不斷深入,認知度是否上升趨勢明顯。 學生專業認可度方面,通過調查分析各年級學生對本專業的認可滿意度占比情況,觀察是否隨著專業知識的學習,專業課程教學成效是否明顯,是否增加了學生的專業自信,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專業知識對適應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學生是否越來越認可本專業的發展。
針對畢業生及畢業校友,每兩年實施一次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和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問卷調查或座談。 面向應屆畢業生,開展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分析學生在畢業時是否掌握了本專業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養。 分析達成情況主要弱項,從而改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實施;面向畢業校友,開展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分析本專業學生通過在校學習和畢業后5 年左右時間的努力是否較好地達成了本專業制定的培養目標,以期在后續培養目標持續改進時進一步優化。 達成度評價采用問卷調查方式,使用5 級制打分方式賦值1-5 分,通過采集多樣本數據,計算各調查條目樣本的平均值并除以滿分5 分。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組織校友座談會,探討行業發展趨勢、培養方案合理性等,定性分析達成度情況。
每年度形成專題大學生成長跟蹤調查報告,及時進行反饋和改進,持續改進學習發展指導。通過不斷收集跟蹤調查的實證數據,反饋并調整現行專業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教學設計和大學生學習與發展指導工作等,體現持續改進的工程教育認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