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暉 譚琳琳
(吉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近年來,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加速了科技與金融的融合,金融科技使商業銀行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金融科技為商業銀行帶來沖擊,增加了銀行的風險。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也助推了商業銀行的發展,有利于銀行業的進步,而這些最終都會體現在銀行的風險承擔上。銀行承擔的風險過大會引發風險事件,過小則會阻礙銀行發展。在此背景下,研究金融科技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至關重要,既能拓展銀行風險承擔的分析角度,又豐富相關的理論研究,有助于市場參與者更好地把握和認識未來發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銀行風險承擔的相關研究
關于商業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因素,國內外的研究中主要包括利率、資金流動性、公司治理、市場競爭、宏觀經濟幾個方面。
在利率方面,當銀行貸款利率低時,收益也會降低,銀行將承擔更多的經營風險(Rajan,2005)。在資金流動性方面,劉青云(2015)指出,銀行的流動性越差,更愿意承擔風險。在銀行治理方面,顧蘇(2018)認為,監事會和董事會構成和創新能力會影響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水平。在市場競爭方面,學者認為市場競爭會減少銀行風險承擔(Amidu,2013)。在宏觀經濟方面,Frye(2001)研究發現,宏觀經濟波動對銀行風險的作用是非對稱的。
2.金融科技對銀行風險承擔影響的相關研究
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會加劇銀行風險承擔(汪可,2018)。另一方面,一些學者認為金融科技的發展會降低銀行風險承擔,幫助銀行識別和管理風險(李敏,2017),提高經營效率(鄭鴻,2020),最終降低銀行風險承擔。此外,部分學者認為金融科技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是復雜的,呈U型(郭品和沈悅,2015)和倒U型(汪可、吳青和李計,2017)。
3.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可以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參考,但仍有如下不足:首先,探討金融科技對銀行風險承擔的分析較少;其次,現有研究對于上市商業銀行,金融科技的作用效果還未被涉及;最后,現有研究對數據時間長度的選取較短。文章試圖通過選取恰當的指標對金融科技發展水平及上市銀行的風險承擔做合理的評估,并進一步采用面板回歸等方法實證分析金融科技發展對上市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進而為上市銀行提供應對金融科技發展的沖擊和影響的政策建議。
根據理論研究提出假設:金融科技對上市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即金融科技發展初期會增加銀行風險,而后會隨著金融科技的應用降低風險承擔。
1.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
選取適用于上市銀行的股票波動收益率作為衡量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的變量,并用資產資本比率檢驗穩健性。資本與資產的比率反映了銀行的風險承擔能力,為了實現穩健性檢驗和廣義矩估計系數的一致性,將用資產與資本比率進行檢驗,從而獲得可靠的結果。
(2)解釋變量
利用文本挖掘法,構建fintech指數,衡量金融科技的發展程度。
首先,建立基礎詞庫。將詞庫分成5個方面,每個方面選取5個常見詞,構成25個詞組。

表1 fintech基礎詞庫
其次,得到關鍵詞詞頻。第一,利用CCND數據庫搜索2000-2020年上述基礎詞庫并計數;第二,對2000-2020年每年的年度新聞總量進行計數;第三,將第一步數量除以第二步總數,得到量化后的關鍵詞,即關鍵詞詞頻。
最后,合成fintech指數。對關鍵詞進行因子分析,進行標準正交處理,再通過主成分分析選擇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作為主要成分,得到因子得分系數矩陣,把因子得分作為權重,把公因子表示為基礎詞庫的線性組合,再作標準化處理,得到fintech指數。
得到的fintech指數變化情況如圖所示。2000-2004年呈上升趨勢,2005-2008年有所下降,2008年到達最低點,2008年后大體上保持增長,不斷發展。

圖1 fintech指數
(3)控制變量
在宏觀經濟層面,選擇名義GDP增速,貨幣供應量增速;在銀行層面,選擇前四大銀行資產占比、資產收益率、流動資產比率、總資產周轉率和銀行總資產。

表2 變量定義與變量設計
2.模型構架
根據假設以及各變量的選取,設計如下回歸方程:

加入被解釋變量滯后項后,得到如下方程:

本文根據數據可得性,選取樣本為37家上市銀行2010年-2020年的年度數據,其中,銀行年度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銳思數據庫、商業銀行年報,宏觀控制變量數據來源于CEIC數據庫、《中國金融統計年鑒》,核心解釋變量fintech指數相關數據則來源于《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描述性分析如下表所示。

表3 變量描述性統計
為了保證面板數據的平穩性,對面板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根據表中結果,可以看出,所有變量通過檢驗,認為變量是平穩的。

表4 面板數據平穩性檢驗
1.靜態面板回歸
首先對面板數據進行混合回歸、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回歸,進行F檢驗、LM檢驗、Hausman檢驗。根據結果,初步認為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貧w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5 靜態面板模型之間的比較
2.動態面板回歸
動態面板回歸包含差分GMM、水平GMM、系統GMM,其中,差分GMM存在弱工具變量問題,而系統GMM將差分方程和水平方程視為一個系統進行GMM估計,因而最終依據廣義GMM的結果進行分析。
由于銀行風險承擔水平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持續性,本文將被解釋變量β滯后一期,得到b1,并作為解釋變量加入到模型中,進行動態面板回歸,其中,fin2為fintech的平方。
AR(2)結果顯示,P值大于0.1,而原假設為無自相關,表明二階以上無自相關;Sargan檢驗的P值為0.9847,原假設為所有工具變量均有效,表明工具變量沒有過度識別。
fintech的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正,而fin2的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為負,說明金融科技的發展對上市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的影響呈倒“U”型,與本文提出的假設一致。
b1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與被解釋變量顯著相關,表明上市銀行會依據以前的風險狀況來調整當期風險,系數為負,說明當前一年風險高時,上市銀行會在當年控制風險在較低水平。

表6 面板回歸結果

(—表6續)
3.穩健性檢驗
為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進行穩健性檢驗,結果如下表所示。
模型(1)為對樣本進行5%水平的異常值縮尾處理,再進行系統GMM的結果。結果顯示,去掉了異常值的影響確呈倒“U”型。在控制變量的結果中,只有cr4由顯著為負變為正,但并不顯著,說明極端值的存在使上市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發生變化,除去極端值,行業集中程度越高,即行業競爭水平越低,上市銀行風險越高,可能由于競爭降低,少了發展的推動力,風險增加;而其他控制變量結果不變,可以看出被解釋變量的選擇沒有導致結論出現差異。
模型(2)為將被解釋變量由股票波動收益率β替換為資本資產比率ae,再進行系統GMM的結果。結果顯示,fintech的估計系數為正,fin2則為負,金融科技對上市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為倒“U”型,其他控制變量的系數與用β作為解釋變量時相同,說明上市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的指標選取不影響最終實證的結果。
模型(3)為在模型(2)的基礎上,對樣本進行5%水平的異常值縮尾處理,再進行系統GMM的結果。根據結果,倒“U”型影響成立。m2系數為正,表明貨幣供應量增速增加,上市銀行風險承擔水平提高,由于去掉了異常值,當實行擴張的貨幣政策時,上市銀行順應利好的經濟形勢,承擔更多風險,以獲得更大收益。其他解釋變量系數符號不變,可以認為估計結果是穩健的。
同時,穩健性檢驗的三個模型中,AR(2)的P值均大于0.1,接受無自相關的原假設,表明模型二階以上無自相關。Sargan檢驗的P值均在0.98以上,接受所有工具變量均有效的原假設,表明工具變量沒有過度識別問題。
因此,穩健性檢驗的結果表明,金融科技對上市銀行風險承擔水平的影響是倒“U”型的。

表7 穩健性檢驗結果

(—表7續)
文章通過實證最終得出結論:金融科技對上市銀行風險承擔的影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在金融科技剛剛興起的階段,銀行利潤被瓜分、業務空間被擠壓,傳統運營模式受到沖擊,銀行不得已對各方面進行創新,增加風險,當金融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銀行和金融科技融合,合理利用金融科技,風險控制能力達到一定水平,此時金融科技對風險承擔的負向作用大于正向作用,銀行風險承擔水平下降。
1.防范金融風險
首先,銀行應形成風控理念,重風險、重技術,用技術控制風險。其次,銀行要利用技術手段,準確判斷風險、化解風險。此外,銀行應增加對金融科技人才的培養,使技術人員更好地為銀行風控作出貢獻。最后,銀行要加強對金融科技的風險防范,優化風險管理流程,實現全面風險管理架構,還可以將風險管理提供給有需要的客戶或企業,形成一種新的服務模式,實現盈利并為自身發展提供便利。
2.與金融科技協同發展
第一,銀行要形成金融科技發展理念,做到思想轉型。第二,銀行自身要提高金融科技水平,加強信息收集和數據分析能力;要調整業務流程,改變經營模式,形成創新高效的業務模式;要建立金融科技部門,保證其重要地位。第三,銀行要加強與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要發揮企業技術優勢、銀行客流優勢,互補缺點,深化合作,實現共贏。第四,銀行要為金融科技的后續發展提供保障。要保證充足的資金投入,持續積極引進科技創新類人才,完善人才管理機制,更新考核制度,助力銀行更快更好發展。
3.加強金融監管
第一,要完善監管模式。監管部門要實行動態監管、主動監管,差異化監管,規范化監管。同時,根據本文倒“U”型結論,監管部門應該在發展初期謹慎監管,嚴格把控風險,防止風險外溢,而發展成熟期可以適當放寬,鼓勵、支持各銀行不斷創新發展。第二,要用金融科技賦能監管。監管者要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優勢,加強自身監管水平,控制風險,為金融業打造良好環境。第三,建立科技金融監管制度。監管機構應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銀行業發展實際需求,建立并更新適應科技金融的監管制度。
4.深化銀行業改革
政府機構應大力支持改革,并進行合理調控。政府應全面推進改革,多加宣傳倡導,鼓勵銀行業在金融發展過程中多利用信息技術,作出產品、服務、經營等方面的改進,允許多種市場主體參與金融活動,如引導民營銀行經營,發展小而精的產品服務,實現新的發展途徑。中央政府可以通過健全各類機制體系、適當減輕行政干預、改變銀行業準入規則等方式推進改革,解決金融市場行政壁壘等問題,更有效地利用金融科技,更好地發揮銀行作用,活絡金融市場,更好服務實體經濟,促進經濟長期發展,以助力經濟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