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

摘要:新媒體的普及與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工具與方法,并在學生價值觀引領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為出發點,結合高職學院學生本身的特點,以實證研究為基礎,以數據調查為依據,在信息的普及率和關注度、交互性、及時性三個方面探究新媒體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效。并致力于為完善新媒體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運用提供有效的實證支撐。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證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4.021
0引言
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新媒體的迅速崛起。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它主要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受眾(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新媒體是傳播信息的載體、渠道,也是獲取信息的手段、中介。微信、QQ、微博、App、短視頻平臺等,都屬于新媒體的范疇。目前,新媒體已經與高校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并對其價值觀產生巨大影響。筆者對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20級在校生(共計783人)課余時間安排所做的一項調查(表1)顯示,有742位同學的主要課余時間用于新媒體的使用,占總調查人數的94.8%。由此可見,新媒體在高職院校學生的課余生活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其吸引力較傳統媒體具有壓倒性優勢。高職院校學生較普通本專科學生相比,文化基礎較為薄弱,面對海量信息,辨別能力相對不足,并且存在自控能力相對缺乏、對各類信息的關注主要以個人好惡為出發點、容易被輿論帶動情緒等特點。因此,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較普通高校相比難度大、任務重,更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工作方法。通過新媒體可以彌補空洞灌輸抽象理論、教條刻板、教育模式單一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如何運用好新媒體工具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必要。
1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媒體運用的意義及現狀
《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中強調,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關辦什么樣的大學、怎樣辦大學的根本問題,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戰略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新媒體作為當前媒體的新興力量和主力軍具有形式新穎、趣味性強、教育親和力好、傳播廣泛、及時性強等天然優勢,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運用新媒體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加強社會責任意識,提升個人道德素養,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目前,高職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運用的新媒體主要有微信公眾平臺、QQ公眾空間、網站網頁、手機應用軟件等。尤其是微信公眾平臺,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為例,僅于2020年一年中學生工作處微信公眾平臺發布思想政治教育相關推文54篇,平均每月推送數超過4篇,新增用戶900余人,推文的閱讀量、點贊數也較為可觀。
2新媒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效
2.1信息普及率、學生關注度明顯提高
進入新媒體時代,學生的學習模式中最受影響的是閱讀方式。通常來說,高職院校學生學術研究壓力較小,圖書、雜志、報刊等傳統媒體的閱讀頻率較低。以蘇州市職業大學為例,據統計2019年9月-2021年7月在校學生圖書借閱總數超過10冊的,僅為13%左右;校內學生工作相關報紙《學工報》,每月投放數量僅為1600份,實際領取數量不足1000份。與紙媒相比,高職院校學生更容易接受平板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因此新媒體在信息普及率、學生關注度方面具有明顯優勢。
如2019—2020學年,考前教育及考前注意事項以傳統通知形式下發,此學年中考試違紀人數為56人;2020—2021學年,學校改善工作方式通過第三方平臺輔導貓發送的考前教育,閱讀率高達89%,并且該學年學生考試違紀人數僅為13人,同比下降76.8%,呈明顯下降趨勢。此外,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四史”學習相關活動推文的閱讀量均超過300次。目前應用較廣關注人數較多的平臺騰訊QZone校園認證公眾空間,如“表白墻”“校園菌”等,其單個公眾空間關注人數高達8000余人,約占全校在校生人數的60%左右,累計訪客量更是達到驚人的600萬余次。
新媒體使得信息的易得性更強,方便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涉獵思想政治前沿資訊。并且,學生點擊文章標題進入閱讀界面的過程可以看作是主動探求的過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新媒體的運用一定程度上將學生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獲取。
2.2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溝通
與學科教育相同,思想政治教育亦要注重師生間的溝通與反饋。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對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知情意行等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向的對象已經是網絡原生代的“00后”,而難以了解“00后”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痛點與鴻溝。以傳統媒體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是單向性的,說教意味較強。仍以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工報》為例,報紙的第一版權威之聲部分,通常以教育部等國家權威機構的發文摘抄為主,屬于教科書式的權威宣講,其內容往往不容置疑,缺乏互動性與親和力。與之相反,微博、微信公眾號、QQ空間、貼吧等新媒體支持評論、留言,一方面使得學生在閱讀思想政治教育類推文的同時可以暢所欲言,提高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參與感;另一方面使得輔導員、思想政治教師可以更加及時地了解到學生當下最真實的思想動態,并對癥下藥做出針對性更強的應對措施。
小留言,大窗口。例如2021年6月騰訊Qzone校園認證空間中,有學生留言“在外租房不想住了,希望拿回押金怎么辦?”從留言的具體描述中,我們得知學生社會經驗不足,在租房過程中未與房東簽訂正規合同,導致利益受損無法合理維權。通過這則留言,我們能夠發現部分學生法律意識不足,應及時開展針對性的普法教育,幫助學生知法、懂法、用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又如2021年9月的另一則留言“女生一個月的生活費大概是多少?”這則留言的點贊量為285人次,回復量為57條,從側面體現出“一個月的生活費為多少才比較合理”這一問題困擾著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留言的回復中眾說紛紜,學生給出的平均金額在900-2000元,但其中也有部分學生顯示出高消費的傾向,如“5000不夠花”“3000+,每月吃飯、出去玩,再加上買衣服化妝品或者鞋子”等。作為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部分學生消費觀念不合理,存在盲目消費、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甚至攀比消費。不良的消費觀和金錢觀極易造成“校園貸”“套路貸”“裸貸”等非法金融貸款的發生。以學生留言為窗口,及時開展“揭秘校園貸騙局”“樹立正確消費觀”等思想教育工作,可以防微杜漸,有效達到防患于未然。
此外,新媒體雙向溝通的運用可以成為高職學生的“減壓工具”。大學生在面對學業壓力、人際關系惡化、社會負面輿論時,易產生自我懷疑、心灰意冷、抱怨社會等不良情緒,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反社會人格。如“藥家鑫”“馬加爵”等事件。留言評論區可以成為學生負面情緒的發泄口,幫助學生及時疏導不良情緒,防止不良情緒積壓造成更大的危害。
2.3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增強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成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傳統媒體以《學工報》為例,刊印頻次為每月一期,刊印過程需經過擬稿、校稿、審閱、排版等一系列步驟,信息的時效性不強,無法對社會熱點事件、校內思想動向第一時間做出合理應對。與傳統媒體不同,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速度較快,可以及時把握教育時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結合熱點新聞、重大活動、慶典和社會性災害等,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如建黨一百周年、新冠疫情抗疫、河南暴雨抗洪救災等社會熱點,新媒體可以及時向學生推送相關報道,發布官方平臺的高質量的文章、短視頻等,使學生體會到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感受到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團結一心,幫助學生樹立起政治自信、理論自信。尤其是疫情期間,學生通過對抗擊疫情的報道,及時了解到國內外新增疫情數量、疫苗接種數量等信息,切實感受到國家日益富強。在公眾平臺留言中,許多平日對國家大事漠不關心的學生發出了“生為中國人感到驕傲”的呼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新媒體的形式通過一個個真實的社會熱點,及時高效地向學生宣揚社會正能量,糾正某些學生的錯誤認識,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認識。此外,學校結合重大事件節點開展主題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征文大賽、書畫展、攝影展等,讓學生切實地參與其中,在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的同時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圍。
3結語
新媒體的發展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拓寬了學生思想政治的學習渠道,提高了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本文立足于蘇州市職業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工作,探究了新媒體在實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效。即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信息的普及率、學生關注度明顯提高,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溝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增強。做好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目前大數據、云計算的應用使得信息的精準推送成為可能,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的放矢應、精準教育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當前,以新媒體為依托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技術手段跟不上、資源配置不合理、無法合理應對網絡輿情等短板,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繼續探求其原因及改善策。
參考文獻
[1]左柏州.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9:31-38.
[2]劉志遠,張九波,喬慧.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9:4.
[3]賀武華.網信時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影響的實證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1-11.
[4]成濤,喬泓瑞,黃敏.融媒體時代高職院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管理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1,(8):104-108.
[5]吳國毅,劉晶.網絡輿情治理下高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21,(8):109-112.
[6]張新英,范藝瑋.論新媒體導向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傳媒論壇,2021,(8):10-11.
[7]王一前.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現代商貿工業,2021,(1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