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琪 王楊
摘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科技期刊發展已經進入多媒體融合的時代,傳統的出版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期刊讀者、作者的閱讀要求。新一代基于H5技術的電子微刊以微信平臺為載體,很好地解決了科技期刊數字化的要求,可以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工作者。文章探索科技期刊基于H5技術與微信傳播融合發展的途徑,旨在為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提供思路。通過對比分析OSID“現代紙刊”、超星“域出版”微刊等幾個典型平臺,研究科技期刊融媒體發展之路,分析不同平臺各自的優勢與劣勢。結果表明,目前眾多科技期刊進行論文與微媒的融合嘗試,形式不同,但大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微刊中集成了圖片、視頻、音頻等多媒體信息,立體展示傳統紙刊不能呈現的信息,可以極大地豐富科技論文內容,更好地服務于讀者和作者,從而提高期刊的傳播度與影響力。同時不能忽略的是,電子微刊也存在閱讀體驗欠佳、模板僵硬、個性化推廣困難等缺點,這都是以后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關鍵詞:科技期刊;H5技術;新媒體;微媒傳播;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028-03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科技期刊進入了刊網融合的時代,期刊的讀者和作者在閱讀論文的同時,希望獲取更多、更有效的科技信息,傳統紙版期刊和初期電子期刊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科研工作者的閱讀需求。制作基于科研人員需求的電子期刊是為了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探索期刊數字化轉型,更好地為科技工作者服務[1-3]。
現有電子期刊已經發展到第四代,融入了圖像、文字、聲音、視頻、游戲等動態信息來呈現給讀者[4],目前多應用于生活類雜志。科技類電子期刊發展緩慢,大多簡單呈現科技論文文字、圖表和簡單的多媒體信息[5]。電子期刊在科技傳播中發揮著以下作用:彌補紙刊所刊登內容局限性的問題;深度挖掘論文內容,以多媒體的形式全景呈現科研全過程;增加發行量,提高期刊的影響力;逐步替代紙刊發行,減少人力、物力等資源浪費,提高工作效率。
文章研究基于H5技術生成,通過微信平臺擴散的電子刊——微刊。通過對比分析不同微刊平臺,尋找適合科技類期刊的融媒體發展之路。研究成果可為科技類期刊的融媒體發展作出貢獻,為科技期刊數字化轉型提供思路。
一、H5技術
H5是HTML5的簡稱,相比上一代H4版本,H5交互性更強,擁有更多功能,最大的特點是在移動終端支持多媒體[6]。H5技術是基于目前社會的移動設備產生的,是專門針對移動多媒體的高級網頁技術研發的。此技術的適應性強,最終呈現的視頻、動畫、圖形、排版形式、頁面風格等均與計算機端網頁呈現沒有區別。當今社交媒體的主要代表是微信,使用范圍廣、人員基數大,因此應用于H5技術的內容和產品也越來越多,已成為現代傳播中的流行方式。基于以上特性,H5技術被廣泛應用在產品的宣傳和營銷上,同時小游戲、小程序、表單統計、邀請函、會議報名等領域皆有涉及。
微信作為社交軟件的霸主,除了在國內擁有眾多擁護者以外,在海外也占有很大市場,用戶群體高達10億,是最主流的移動社交平臺,兼具社交、通信、互動、支付、金融等功能。強大的H5技術功能是微信交互式發展的動力,交互形式更加新穎,大大提升了創意空間,傳統的傳播、擴散、接收信息的方式,逐漸由被動式轉變為互動交互方式,進而在互動體驗中主動接收并傳播產品信息。科技期刊融媒體傳播依靠H5技術,通過微信平臺實現[7],有五種傳播方式。
第一,微信公眾號的自定義菜單或其子菜單可添加H5的相應鏈接,點擊菜單按鈕跳轉到H5地址界面。
第二,對于正文支持超鏈接功能的微信公眾號,可以直接在文中輸入H5網址,點擊跳轉界面。也可在正文中制作宣傳圖片,將圖片與H5網址超鏈接,點擊圖片跳轉。
第三,對于正文不支持超鏈接功能的微信公眾號,可將H5網址輸入編輯界面的“原文鏈接”中,生成推送消息后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閱讀多媒體信息。
第四,將鏈接好H5網址的二維碼嵌入微信公眾號正文中,掃描/識別二維碼獲取多媒體信息。
第五,通過掃描制作好的二維碼瀏覽相關信息。
二、科技期刊與H5技術的新媒體融合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人們的閱讀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傳統的固定式閱讀逐漸被移動式閱讀和碎片化閱讀取代,信息載體更加多樣化,手機獲取信息成為常態。由于受到新媒體的沖擊,傳統的出版業務出現萎縮,科技期刊的印刷數量和銷量呈現大規模下降,廣告收入相應斷崖式下降。發行量下降意味著讀者流失,為了保證期刊的宣傳力和影響力,尋求融媒體發展成為科技期刊的必然選擇。新媒體的出現可以彌補傳統科技期刊傳播途徑單一、傳播方式單調的不足,可以加快傳播速度,擴展傳播寬度,同時,新媒體的出現可以促進科技期刊轉型,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下面通過幾個典型案例探討基于H5技術的科技期刊媒體融合之路。
(一)OSID“現代紙刊”
OSID開放科學計劃,是由中國編輯學會出版融合編輯專業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發起,面向學術期刊行業的一項開放科學公益計劃,于2018年初正式啟動。
OSID是以全媒體思維打造的“現代紙刊”,以音、視頻、文字等多媒體信息手段在平臺上呈現,除傳統紙刊論文的知識內容外,還附加多種表現形式,包括多種形式的音視頻介紹(文章、工作、研究團隊等)、開放內容數據源、學術交流、文本鏈接等紙媒無法表現的內容,實現了精準的知識服務,使單篇論文多層次化,最終成為科研人員的互動交流平臺。
圖1為論文“銑刀盤激光熔覆修復過程的溫度場與應力場有限元仿真”在微信公眾號的顯示情況。該文章發表于2019年第1期,可以看到,期刊公眾號提供了PDF和HTML兩種版本供讀者閱讀,點擊HTML,頁面跳轉至論文的H5閱讀界面。

將頁面拉到文末,可以看到文章獨有的OSID二維碼編碼,識別該二維碼,得到論文新媒體融合素材包。在素材包中,可以獲得該文作者對該篇學術論文的音頻解讀,獲取作者與讀者間互動的學術問答,獲取該文公開的實驗圖片、數據、實驗視頻等信息,并且可以關注該文學術圈以及關于刊物的介紹。
可以看到,經過OSID整合的科技論文,除了展示與紙刊相同的文字、圖、表內容以外,還提供了紙刊無法承載的如實驗數據、音頻視頻等富媒體信息,極大豐富了論文擴展內容,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出版。此外,OSID搭建了知識服務平臺,有效促進了科研工作者的學術交流。
(二)超星“域出版”微刊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線學術數據庫模式逐漸顯示出了其弱化學術期刊欄目、缺乏凝聚某領域學術共同體、難以適應用戶閱讀習慣向移動端轉型等弊端。基于此,超星公司于2015年推出了超星“域出版”電子期刊。“域出版”即以“專域”為編輯、出版和傳播的基本單元,借助社交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特色的期刊在線出版與傳播模式。它是包括專欄出版、文獻、圖片、音頻、視頻、論壇、授課等多媒體功能在內的三維平臺,可以在多元載體上發布,不僅適合PC端傳播,更適合移動終端傳播。
超星“域出版”應用H5技術,實現了當期文章和全部過刊的在線閱讀。與此同時,“域出版”還將刊物打造成一個多功能的數字圖書館。圖2為“域出版”雜志的主界面,可以看到,圖書館包括“傳統出版”“公眾號”“欄目專題”三大板塊。“傳統出版”以H5格式提供論文在線閱讀,“公眾號”為期刊粉絲群提供雜志相關信息推送,“欄目專題”將期刊中所有文章歸類到飛行器設計與力學、導航控制、空間科學、材料結構、推進技術與動力這五個專題中,點擊專題內文章即可跳轉至原文閱讀。

超星“域出版”通過H5技術實現了期刊論文的多形式檢索,通過作者、學科、關鍵詞、機構、地區等多種細分歸類,可以使讀者又快又準地獲取到所需學術論文。
超星“域出版”利用H5技術,將總被引頻次、歷年影響因子等期刊評價指標納入期刊數字圖書館,方便讀者全方位了解雜志的特點。
(三)其他微刊展現形式
OSID“現代紙刊”和超星“域出版”微刊是如今科技期刊選擇較多的兩種微刊形式,占據著較大的市場份額。除了這兩種形式的微刊之外,許多科技期刊還做了其他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中華醫學會微刊
中華醫學會將其近200種期刊歸納、整理,利用中華醫學期刊平臺,實現了論文在線閱讀與傳播。平臺除了具有論文數據庫的功能外,還通過H5分類技術,實現了心血管、內分泌、普外等不同醫學領域的論文、文字消息推送。部分期刊嘗試推出收費內容,信息有償推送給廣大讀者,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可以說,中華醫學會微刊不止服務于作者、讀者,也對廣大醫患之間的溝通、信息交換作出了巨大貢獻。
2.方正微刊
方正集團以王選院士發明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起家,一直致力于書稿的編輯與排版,推出的排版軟件一直占有很高的市場使用率。近年來,方正公司利用H5技術,使期刊論文動態展現成為可能,豐富了文章的內容。方正微刊在實現論文增強出版的同時,提供論文原文PDF版本下載,讀者可以方便地保存所需論文原文;通過方正微刊,還可以輕松獲得作者已發表論文的詳細文字信息,方便大家深入了解作者的科研經歷。
3.“煤傳媒”微刊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出版傳媒集團將旗下20本期刊進行整合,形成媒體矩陣[8]。其自主開發的微信公眾號“煤傳媒”應用最新的H5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實現論文的增強出版,文章中嵌入視頻、音頻等多媒體信息,給讀者提供立體的閱讀感受;公眾號對期刊的宣傳、專欄專刊組稿等進行探索和實踐,取得了比常規微信宣傳方式更好的傳播效果。
(四)小結
第一,科技期刊面向讀者需求,進行了大量科技論文融媒體嘗試,微刊中集成了圖片、視頻、音頻等富媒體信息,極大地滿足了科研工作者對科技論文立體化閱讀的需求。
第二,現有融媒體技術平臺利用最新的H5技術,可以實現科技論文單篇發布、期刊群整體發布等效果。
第三,在OSID等平臺,微刊展示的多媒體信息界面與原文界面分離,作者在閱讀科技論文時不易兼顧附加信息,很容易漏掉重要的多媒體資料,造成閱讀不方便。
第四,大多數商業平臺提供了微刊模板,方便期刊社快捷、程序化地發布微刊,但由于模板的固定性,論文呈現形式多樣化變得困難,不利于不同行業、不同風格的科技期刊的個性化展示。
第五,大部分科技期刊社在實現科技論文融媒體發展的同時,轉讓了微刊的自主修改權和推廣發行權,科技期刊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對自己論文的傳播、銷售等后期處置權利,技術上受制于平臺機構,論文個性化推廣變得異常艱難,這是今后各期刊社刊網融合過程中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
三、結語
新一代基于H5技術融合微媒傳播的微刊,是符合新時代對科技類期刊要求的產物,可以極大地豐富科技論文內容,立體展示紙刊不能呈現的信息,從而高效地提高期刊的傳播度與影響力。眾多科技期刊在H5和刊網融合的過程中做了大量嘗試,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參考文獻:
[1] 李君安.新時期我國社科院學術期刊網絡傳播平臺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1(1):17-18,21.
[2] 王涵,方卿,翟紅蕾.學術社交媒體傳播內容比較及其對期刊新媒體運營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0):1310-1317.
[3] 劉青.水利科技期刊融合發展路徑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21(10):69-71.
[4] 劉冬梅.科技期刊與新媒體的融合之路[J].天津科技,2017,44(8):86-90.
[5] 吳祝華,蔡雅雯,王國棟,等.學術期刊微信公眾平臺增強出版功能分析:以“南京林業大學學報”微信公眾號為例[J].科技與出版,2019,38(5):88-91.
[6] 鄭詹號. H5廣告在微信朋友圈的傳播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8,9(20):41-42.
[7] 張揚.基于“H5+微信”的科技期刊新媒體融合[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0):936-940.
[8] 宮在芹,朱拴成,代艷玲,等.科技期刊刊群采編系統建設研究:以煤科總院出版傳媒集團具體實踐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3):242-247.
作者簡介 羅曉琪,學士,副編審,研究方向:科技期刊出版與傳播。王楊,學士,編輯,研究方向:科技期刊新媒體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