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培育關系到個體網絡社會實踐行為的規范性,關系到網絡社會關系和秩序的和諧性,更關系到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性。為了明確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培養的具體目標,文章針對新時期網絡空間特點,著眼于新時期發展需要,運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提升的目標進行分析研究。研究認為,應從認知、實踐和人格等三個層面設立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提升目標。在認知層面,要使大學生形成對網絡空間場域屬性、網絡社會身份、網絡空間邊界、網絡空間行為底線等的正確認知;在實踐層面,要將大學生培養成網絡道德環境的有力維護者、網絡道德規范的積極宣傳者、網絡道德內容的重要創建者、網絡道德實踐的示范引領者;在人格層面,要使大學生形成積極網絡自我概念,構建正確價值信念系統,培養積極正向的網絡道德情感,提升自主自律的道德實踐能力,最終形成具有穩定內核、有正確價值觀、有深刻情感動力、有堅韌意志品質的網絡道德人格。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網絡空間;道德素養;提升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037-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19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立項“新時代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提升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SJB180
網絡空間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主流空間,這個空間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基礎,也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關鍵領域。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的培育關系到個體網絡社會實踐行為的規范性,關系到網絡社會關系和秩序的和諧性,更關系到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性。形成怎樣的網絡空間認知,成為怎樣的網絡道德實踐主體,以及在網絡世界形成怎樣的道德人格,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提升的重要目標。
一、形成對網絡空間的多元化、全方位認知
(一)形成對網絡空間場域屬性的正確認知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了近七分之一的篇幅強調了網絡空間道德建設,這彰顯出網絡空間道德建設是新時代道德建設極其重要的內容。
作為大學生,首先要對網絡空間場域的屬性形成正確認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3%,互聯網已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涉及通信、辦公、醫療、娛樂、出行等領域[1]。作為“網絡原住民”,大學生需要更清楚地意識到網絡空間不再是虛擬空間,個體生活的各個方面已離不開網絡,呈現出了網絡生活化和生活網絡化,網絡空間場域已成為個體生活的常規場域,網絡道德必然成為公民道德的內在組成[2]。
(二)形成網絡社會身份與傳統社會身份的統一性認知
新時期,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高度融合,這必然要求個體的網絡世界身份與傳統現實世界身份高度融合。在網絡社會中,個體需要以一個更加負責任的、更加真實自律的社會身份生活在網絡世界,網絡世界不再是可以藏匿現實身份的虛擬空間,而是需要完成網絡社會身份與傳統社會身份的統一性融合,個體在這個空間中需要正視自己的真實角色、地位和身份,承擔起相應的行為責任和社會責任[3]。
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只有完成網絡社會身份與傳統社會身份的統一性認知,才能保證網絡社會行為符合其真實社會角色和社會身份。
(三)形成對網絡空間邊界概念的正確認知
自我邊界是指在人際關系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責任和權利范圍,既要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又不能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自我邊界的建立與發展是個體形成自我安全感,與他人建立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也是個體道德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在傳統現實空間,道德的遵守與維護往往來自對現實場域的行為規范的遵守,這種遵守正是個體對現實場域隱含的規矩、規范的意識和敬畏,形成了個體與他人在現實場域中的邊界意識,即個體容易清楚知曉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知曉自己的行為是關乎自己,還是關乎他人,能夠感受自身的言行對自己或對他人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4]。
然而,在網絡空間,個體往往容易突破自我界限,不知不覺地解離自己的自我邊界或侵犯他人邊界,如網絡公共空間里的肆意謾罵、詆毀、惡評等就是對自我邊界和他人邊界的無視,這些很容易引發網絡失德失范行為的發生。因此,形成對網絡空間邊界概念的正確認知,守護自我邊界,不侵犯他人邊界是提升網絡道德素養的重要方面。
(四)形成對網絡空間行為底線的正確認知
個體在傳統現實中的社會行為都是有底線的,突破這個底線即觸犯法律或違背道德,會受到法律懲罰或道德譴責。同樣,網絡空間絕不是法外之地,個體在網絡空間應遵循與傳統社會同樣的價值選擇,個體在網絡空間里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應與傳統現實世界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保持一致[5]。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空間是他們這一代人生活的主體空間,形成對網絡空間行為底線的正確認知,是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基礎。對大學生來說,要樹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網絡道德規范,形成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成熟的道德評價體系。
二、成為講規范、守責任、有創建的網絡道德實踐主體
(一)遵守網絡道德行為邊界,成為網絡道德環境的有力維護者
大學生是網絡世界的重要行為主體,應明晰網絡道德規范,做到行為有邊界,行事有法度,在網絡空間遵守網絡倫理,嚴守網絡法規;在網絡人際互動中展現大學生的文明素養,成為網絡社交平臺、各級各類公眾賬號的網絡道德秩序維護者;面對各類網絡事件,形成正確的道德評估,自覺抵制網絡欺詐、網絡暴力行為;在各類自媒體平臺、個人公開空間、網絡公共領域理性表達,對自身言行負責,不做語言暴力的實施者和傳播者,能夠抵制造謠、誹謗、謾罵、歧視等不良行為;能夠明辨是非,遠離不良網絡,遠離網絡犯罪;有良好的自制能力,不沉迷于網絡游戲;敢于跟網絡失德失范行為作斗爭,積極清除網絡有害信息,成為網絡道德環境的有力維護者。
(二)弘揚網絡道德行為規范,成為網絡道德規范的積極宣傳者
雖然政府相關部門、相關協會都已制定了很多網絡道德行為規范,但目前看來網絡道德宣傳力度并不大,仍有部分人群把網絡當成法外之地。而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比一般人群更具科學分辨力、邏輯思考力,更應在網絡各個領域、各類平臺解說分析人們的行為道德準則,在網絡世界中辨別理論真偽,明晰言論善惡,厘清輿論曲直,分辨行為美丑,成為負責任、有德行的媒介應用者和傳播者。應充分利用新時代大學生對網絡世界的知識、理解和應用能力,將他們培養成網絡道德規范的積極宣傳者,讓網絡世界中的主旋律、正能量內容得到大力弘揚,讓網絡道德規范深入人心。
(三)發揮自主創造力,成為網絡道德內容的重要創建者
大學生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也是網絡社會中最富生命力、最富創造力的群體,新的時代必然賦予他們新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他們應成為網絡道德內容建設的先行軍,在網絡世界中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成為網絡道德內容的重要創建者。他們應把科學理論、正確輿論、優秀文化引入網絡空間,成為網絡主流價值觀建設的生力軍,成為健康的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表演、網絡音視頻、網絡游戲等網絡內容的積極生產者。應對網上熱點話題和突發事件形成正確的價值指引,讓正確道德取向的網絡內容成為網絡空間的主流。
(四)發揮青年先鋒作用,成為網絡道德行為的示范引領者
作為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大學生的網絡道德素養對社會風氣的形成、對下一代的道德素養的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學生不僅要成為網絡文明行為的遵守者、維護者,更應積極參與網絡道德規范的教育與宣傳,著力追求和引領網絡主流價值,提供和弘揚網絡道德正能量,做有社會責任感、有家國情懷、有樂觀心態、有抗挫能力、有道德追求的新時代網絡公民。
同時,大學生應成為網絡公益行動的積極踐行者,積極引導家人、朋友、社區等自覺維護網絡道德秩序,倡導關愛他人、奉獻社會的公益行為,推動網絡公益實踐,助力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充分發揮青年人的先鋒作用,成為網絡道德實踐的示范引領者。
三、形成完善的網絡道德人格
(一)培養積極的網絡自我概念,讓網絡道德人格擁有穩定的內在核心
在萬物互聯的新時代,網絡場域中的人際互動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過去所謂的身體不在場的虛擬性互動,轉變成了身體在場的線上真實互動。個體的社會角色、社會身份、社會地位等因素幾乎已經完全進入網絡場域,與此相關的社會期望、道德準則、法律規范等也同時進入網絡空間,網絡社會已接近全景社會,這就要求個體在網絡世界中承擔起相應的行為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4]。大學生需要完成網絡自我概念和現實自我概念的認同和統一,清楚認知自我在網絡世界中的社會身份、社會屬性,實現網絡自我認知、網絡自我體驗和網絡自我調控等方面的協調發展,形成積極的網絡自我概念,實現個體在網絡世界中與他人、與世界的良性互動,讓網絡道德人格擁有穩定的內在核心。
(二)構建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信念系統,讓網絡道德人格擁有正能量底色
價值觀是道德人格培養的重要方面,將決定一個人的道德人格的底色如何。在網絡空間里,各種文化傳統、社會思潮、價值觀念交互混雜,令人眼花繚亂,容易引發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內心信念系統的混亂,出現價值觀念上的混亂和迷茫狀態。求虐、求毒舌、求被丑化、不擇手段求話題等價值取向甚囂塵上,這些不良價值取向的盛行推動了當前網絡社會中一些失德失范行為的發生。因此,使大學生形成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信念系統勢在必行。要使大學生將個體價值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國家和民族的價值取向保持一致,自覺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繼承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革命道德,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立自我價值體系,形成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的網絡道德人格擁有正能量底色,在網絡社會生活中作出更多符合新時代道德發展的價值選擇和行為選擇。
(三)培養積極正向的網絡道德情感,讓網絡道德人格擁有深刻而豐富的情感動力
情感在個體道德的形成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特殊價值,道德情感是人類精神生命中的主體力量[6]。個體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主動性、自覺性在很大程度上通過道德情感體現在道德實踐過程中,情感使得道德認識處于動力狀態,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是道德人格中的動力系統。在網絡空間領域,網絡人際互動的符號化、去情境化在很大程度上過濾了人際直接互動過程中更易感知到的情感性信息,這使得個體的道德情感體驗容易被弱化,使得網絡道德情感的生發更加不易。正因如此,網絡道德情感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這對個體積極人格品質的形成、對個體網絡道德行為的激發將產生關鍵性作用。
對于大學生來說,需要培養形成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對自然、對世界等方面的網絡道德情感,其中網絡自主責任感、網絡社會責任感、網絡移情能力、網絡社會敬畏感、網絡個體榮辱感、羞愧感等情感的激發與培養尤為重要。
(四)提升明辨是非、自主自律的道德實踐能力,讓網絡道德人格擁有堅忍的意志屏障
道德的核心是自律,網絡道德尤其如此,網絡道德規范的踐行需要依靠網絡道德主體的自律才能得以實現。對于大學生來說,其每天接觸的網絡信息紛繁蕪雜,面臨的誘惑五花八門,需要作出的行為選擇豐富多樣。網絡世界帶來了各種異常便捷的生活方式,但也帶來了可能隨時會讓人深陷其中的各種陷阱,而且網絡世界的隱蔽性特點讓網絡他人監督不易實現,個體內在監督和調節能力減弱,行為更易失控。這樣的生活環境更要求個體具備明辨是非的判斷力和自主自律的道德實踐能力,這樣才能夠在信息蕪雜、誘惑頻出的網絡世界樹立堅忍的意志屏障,擁有堅強的定力,作出正確的道德行為選擇,抵制誘惑、預防犯罪。
對大學生來說,道德自律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既需要外在道德監督體系的約束,也需要自身道德修養的建設。應不斷提升網絡道德認知,增強網絡道德責任感,堅定網絡道德信念,自覺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網絡生活,引領網絡道德風尚,構建網絡社會和諧穩定、健康向上的秩序。
四、結語
對網絡空間的多元化、全方位認知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提升的認知基礎,將大學生培養成為網絡道德實踐主體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提升的實踐要求,而網絡道德人格完善則是大學生網絡道德素養提升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 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2-02-25.
[2] 李倫.網絡道德建設:從虛擬走向現實[J].道德與文明,2020(1):31-33.
[3] 陳金波,邢孟軍.網絡空間的雙重性:角色與去角色[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17(1):11-18.
[4] [法]愛彌爾·涂爾干.道德教育[M].陳金光,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4-35.
[5] 任愛紅.增強高職大學生對網絡社會規則的認同[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8(10):60-63.
[6] 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1-48.
作者簡介 姬慧,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