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新聞采訪過程能否順利進行,關系到最終的新聞傳播效果。文章對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提升策略進行研究,從充分做好采訪準備工作、善于運用多種采訪技巧、不斷探索事件的表象和本質、挖掘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等不同階段、不同層面著手,對關鍵內容和技巧進行探討。
關鍵詞: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新聞采訪;采訪藝術;提升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07-0193-03
采訪藝術的提升不但要求記者具有良好的專業基礎,能夠從方案策劃到具體實施始終貫徹采訪主旨和主題,而且要求其具備一定的共情能力,能夠展現出人文關懷,讓采訪對象放下包袱,在平等、互信、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暢所欲言,從而達到采訪目的。
一、注重前期準備,保證采訪順利進行
廣播電視臺新聞采訪時間有著嚴格規定,必須服從整個節目安排,在短短的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內踩到點上,即抓住采訪主題,聊到采訪重點。新聞記者需要充分做好前期準備工作,注重策劃方案的制定,能夠吃透主旨,想透主題,準確找到合適的采訪對象,建立初步的互信關系,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通過各方努力,共同推動采訪順利實施。
(一)科學擬定策劃方案
新聞記者及相關主創人員需要對采訪主題進行策劃研究,深入理解采訪的目的和意義,明確主要采訪方向和重點采訪人群,有針對性地開展背景資料、政策法規、專業知識、相關術語等方面的準備工作。
從目的和意義上看,不同位置決定了不同立場,需要從不同視角進行拍攝采訪,有的新聞采訪具有一定的政治訴求,有的則是闡述社會熱點現象,還有的需要挖掘熱點事件背后的真相。因此,采訪無外乎圍繞新聞主題展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幾部分內容的探討。重點闡述是什么的新聞采訪可以歸類于紀實型采訪,重點討論為什么的新聞采訪關鍵在于理清事件發生的脈絡,而突出介紹怎么做的新聞采訪更重要的是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所以,在前期策劃方案時,必須吃透節目主旨,全面思考需要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引導采訪,能夠支撐采訪主題。
為了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讓觀眾在短時間內抓住采訪的重點,必須從觀眾的角度思考問題,符合觀眾的期望和要求,避免過于專業和拔高,保證采訪策劃方案的適用性[1]。
(二)合理選擇采訪對象
新聞采訪是采訪者與被采訪者相互交流互動的過程,如果只有采訪者思路清晰,能夠抓住主題,而被采訪者應付了事、不懂裝懂,必然不會獲得較好的采訪效果,這對觀眾而言也是極不負責的行為。只有在做好策劃方案的基礎上,準確選擇合適的采訪對象,才有可能進行有針對性、深入的采訪對話,真正為采訪主題服務。
選擇采訪對象必須按照一定的標準和依據進行,首先要以事找人,談論什么樣的話題就要選擇什么樣的人。
例如,采訪民生熱點話題,需要尋找具有相應生活閱歷的人群;采訪某一行業的話題,就需要尋找行業內的人員;對于一些專業性較強的理論知識話題,需要尋找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權威人士。否則,無論話題多么清晰、問題多么明確,都不可能得到有價值的回答。
通常情況下,新聞采訪不能局限于單個采訪對象,可供采訪的對象也不是唯一的。
在進行選擇時,必須對專業性、邏輯性、表達性等進行綜合考慮,保證采訪對象既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又能夠用準確清晰的話語進行表達,同時有一定的氣質,避免讓觀眾感到不適[2]。
(三)加強事前溝通交流
許多人都是第一次面對新聞采訪鏡頭,缺乏有效的經驗和技巧,在選準采訪對象之后,記者應該積極與被采訪者進行溝通交流,針對采訪主題,開展深入探討,讓對方能夠明確采訪意圖,找準回答方向,控制回答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實現問題與回答的精準銜接。在事前溝通時,還可以聊一些其他話題,盡可能增進雙方互信,消除緊張感和陌生感。除此之外,還可以進行采訪預演,詳細記錄被采訪者的關鍵話語和關鍵詞,這樣即使在正式采訪時緊張忘詞,也能夠進行現場提醒。同時,根據節目需求,對回答內容進行修飾,注重全面性和細節性的平衡。不同的采訪對象具有不同的性格喜好、家庭環境、教育背景、生活經歷、個人素養、工作經驗,在個人表達上具有不同的風格。記者應該充分尊重這種差異性,如果能夠用他們自己習慣的話語有效回答問題,而且讓觀眾接受,那么就可以保留個人風格,這有可能獲得出其不意的傳播效果。例如,農民兄弟淳樸的話語更具趣味性和真實性,能夠讓采訪過程更加輕松愉悅。
二、運用多種采訪技巧,促使采訪話題鋪開聊透
新聞記者的采訪技巧主要體現在提問方式上,好的采訪方式,能夠讓被采訪者進入狀態,由淺入深地鋪開、聊透話題,而不合適的采訪方式不但會顯得呆板僵硬,而且會讓被采訪者和觀眾感到不舒服,難以達到預期的采訪效果。因此,采訪技巧的運用直接決定著新聞采訪質量的高低[3]。
(一)運用邏輯性提問方式
在采訪前,記者可以與被采訪者閑聊家常,增進互信、緩解緊張情緒是一些有經驗的老記者經常采用的溝通方式。但是,在正式采訪時,必須注重提問的邏輯性,不能使問題過于散亂。
一方面,如果邏輯不通,可能會擾亂被采訪者的思維,影響事前準備工作的開展,出現遺漏問題的情況,將最重要的思想和觀點沒有充分表達出來。另一方面,跳躍性的提問會讓被采訪者感到猝不及防,不但容易使其思維混亂,而且可能在心理上造成緊張焦慮的情緒,出現頭腦空白、前言不搭后語、口齒不清等問題,很難達到預演的拍攝效果。
邏輯性提問能夠將整個采訪過程串聯起來,再加上關鍵詞的指引,讓采訪對象順著思路進行表達,更好地進入采訪狀態,為更加深入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運用具體化提問方式
除了提問的邏輯性,如果要將問題提到點上,還應該積極運用具體化的提問方式,讓對方在較短時間內更加準確地進行回答,這需要根據采訪主題和采訪對象合理設置。
例如,某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為了報道新年將至、家人團圓的景象,采訪早起買菜的阿姨。如果籠統提問為什么這么早買菜,可能會得到五花八門的回答,不能夠直接為采訪主題服務。而如果直接提問早起買菜是否是為了家人準備可口的飯菜,那么回答的針對性會更強,不必通過思考就可以侃侃道來。
另外,對于企業、專家、學者等經常受采訪的人群,采用具體化提問方式,還能夠防止應付了事的程式化回答。記者需要多下功夫,做好準備工作,一針見血,避免出現隔靴搔癢的情況[4]。
(三)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技巧
新聞采訪藝術的提升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技巧,有些記者功課做不到位,急于求成,直接拋出問題,可能難以得到有效的答案,進而開展追問,導致場面尷尬。
因此,必須充分顧及采訪對象的感受,在采訪受阻時,換一種思路和方法,采用采訪對象能夠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提問,起到更好的引導、調動作用,收獲更多有價值、有營養的內容,從而將話題聊透。例如,在針對同一個主題采訪多個對象時,為了避免回答相同,可以賦予對方相關角色,設身處地進行答復。
在面對專業性較強的問題時,可以通過適當追問和有效對比,讓回答內容更加生動、立體。
如果采訪對象出于其他方面的考慮不愿正面回答問題,記者也可以采取旁敲側擊、迂回打聽的提問辦法,讓對方愿意從另一個角度闡述問題。運用這些靈活有效的提問技巧,可以順利實現記者的采訪意圖,收獲更好的采訪效果。
三、善于發現真善美,提升新聞采訪內涵品質
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藝術,除了不斷完善形式、技巧,還要完成優質的采訪作品,提升采訪的內涵品質,透過真相發現本質,挖掘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宣揚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
同時,積極尋求美好的事物,讓觀眾從生理到心理獲得感染,對社會和人生充滿希望,從新聞節目中獲取別樣的美感和關懷[5]。
(一)探究真相
首先,在提問過程中,記者應該具備雙重意識,即受眾意識和采訪對象意識。從某種角度上看,記者是觀眾的代言人,需要為觀眾的疑問負責,否則將會被市場淘汰。所以,記者要充分研究受眾心理和疑惑,積極引導采訪對象說出觀眾最想知道、最感興趣的東西,不能通過編造劇本來哄騙觀眾,如果電視上播出的和實際生活中的情況差異太大,觀眾自然不會再信任電視報道。雖然記者在采訪過程中占據主導地位,但是要充分尊重采訪對象,始終保持平等的心態,營造出和諧愉悅的采訪氛圍,給予采訪對象相對充分的思考空間和表達自由。
其次,學會真摯的俯身傾聽。傾聽是一門藝術,不是簡單地給予采訪對象充分的表達時間,而是要給予適當的回應和關切,根據對方的回答內容和表情動作,給出恰當的反應,表示出相應的關注、贊同、興趣。例如,通過身體前傾、注視對方、調整語調、點頭附和等方式,表達出對采訪對象的尊重及情感上的接納,真正建立互信溝通橋梁,讓對方更愿意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最后,善于進行傾聽與追問之間的節奏轉換。探求真相自然離不開記者的追問,所以必須審時度勢,把握合適的追問時機。在采訪過程中,認真傾聽和思考分析對方回答中的不足之處,然后運用合適的話語進行追問,進而達到獲得真相的目的[6]。
(二)發現善良
新聞采訪的目的不僅是向社會大眾展示新聞事件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關注新聞事件所傳達出來的思想,關注社會,探討人生,挖掘人性,能夠使新聞采訪更有思想、更有深度。廣播電視臺新聞采訪活動力求展示社會的種種面貌,嚴厲譴責和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宣揚道德價值體系,最終目的就是挖掘人性中的善良一面,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共同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在現實生活中,處于弱勢的群體需要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記者應該選擇合適的采訪主題和采訪對象,兼顧社會生活中的各個群體,激發人們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在采訪過程中,需要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注,從個體的思想和行為,剖析背后的原因,多層次、多方位了解新聞真相,讓人們在面對新聞事件時,能夠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更加客觀全面地進行判斷,避免處于弱勢的群體及個體受到不公正待遇。要運用故事化的敘事方式,更好地展現新聞情節、挖掘人物內心矛盾,從細節上捕捉真情實感,促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
另外,采訪后的記者總結陳述也至關重要,能夠對采訪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升華,挖掘人性中的閃光點,讓觀眾更好地進行回味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實現新聞采訪的啟迪作用,逐漸培養一顆向善之心,正確看待新聞事件中的人和事。
(三)尋求美感
在外形外貌上,新聞采訪記者應該穿著得體、修飾有度,與采訪主題相吻合,避免過于夸張影響視覺效果。同時,在肢體語言上,應該展現出應有的美感,無論是英俊瀟灑、剛強堅毅,還是美麗大方、溫柔細膩,都要符合身份特征,給觀眾一種恰得其分的視覺感受,營造出和諧的畫面感。在情感流露上,記者和采訪對象應該坦誠交流、互相尊重,多用眼神和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關切,作出恰當的反應,通過理解調動對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除了記者的形象能夠帶來直觀的美感外,語言表達被稱為人們的第二外表,也能夠展現個體的性格、涵養、愛好等品質,展現出語言的無限魅力。在不同的采訪場合,記者可以采取不同的語言風格,既要注意語言運用的專業性,也可以根據實際需求添加適當的個性化元素,表現出新聞采訪的包容性。另外,在觀眾審美需求不斷提高的現代社會,電視媒體面臨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記者采訪還應該具備人文關懷理念,對人的生存狀態、人的尊嚴、人的自由、人性需求給予充分關注,真正實現以人為本,體現對人的終極關懷,通過展現人性之美,打動采訪對象和觀眾[7-8]。
四、結語
文章首先從策劃方案、采訪對象、事前溝通三個方面闡述了新聞記者采訪的準備工作,然后對多種采訪技巧進行分析,最后從真善美的角度出發,力求提升新聞采訪的內涵品質。希望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幫助記者充分掌握新聞采訪的要點,不斷提高記者的專業素養和綜合技能,促進記者采訪藝術的提升,使其為社會大眾提供更好的新聞作品。
參考文獻:
[1] 成書麗.關于新時期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提升策略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8,2(12):123.
[2] 黃玲玲.新媒體環境下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提升策略[J].傳媒論壇,2020,3(4):61-62.
[3] 陳錫健.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策略[J].傳播力研究,2020,4(2):104-105.
[4] 陳俊.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20,11(16):173-174.
[5] 何俊籠.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提升策略[J].新聞前哨,2019(4):65.
[6] 林志翔.新媒體下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提升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9,3(17):100,102.
[7] 張飛鳴.新媒體時代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提升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3):162-163.
[8] 丁文娟.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采訪的情與理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22,43(2):147-149.
作者簡介 陶蕾,本科,記者,研究方向: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