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英
摘要:家校合作是指學校與家庭在合作配合的基礎上,雙方共同承擔學生成長責任。而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心理和生理等發展特點,采取輔導教育方式增強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發展。本文對家校合作視域下,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如何開展教學工作展開了教學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家校合作;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策略
前言:
家庭是學生除了學校之外獲得知識和實現健康成長的主陣地,自然在教育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所以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家校合作,以一切為了學生健康發展為首要目標,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一、制定個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協調教育機制
由于每個學生生長環境不同,個性與心理特點會存在差異,教師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家校合作的基礎上實施個性化教育。尤其針對城鄉留守學生、重組家庭子女、獨身子女、離異子女等特殊學生群體,要和學生家長經常交流溝通,制定因材施教的健康心理教學策略。
例如,針對城鄉留守學生,可借助父親節、母親節等傳統節日組織“我為爸爸媽媽送祝福”等感恩活動,讓其感受父母工作的辛苦,以及讓家長感受到來自兒女的真心祝福,這樣有助于留守學生學會感恩和體諒父母,從而形成健康心理。對于心理脆弱敏感的學生,則需要運用親切柔和的語言,盡可能和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在此基礎上理解和關愛學生,引導學生運用樂觀的態度看待分析和解決問題,進一步促進學生與家長溝通交流。此外,還需不斷完善教育協調機制,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應掌握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并根據學生現存問題和家長溝通交流,雙方共同制定針對性解決措施,幫助學生改掉不良行為,緩解心理矛盾,提高家校合作質量。
二、善用信息技術構建家校平臺,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毫無疑問,信息技術是社會發展下的產物,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也因互聯網技術出現而發生較大改變。教師可借助互聯網優勢開展家校溝通工作,全面落實新型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例如可以建立班級家長微信群,實現高效家校溝通。班級微信群作為一種動態溝通方式,可以將學生在班級中發生的各種事情及時反饋給家長,而家長只需隨時關注群內動態和群公告,就能實時了解到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情況,以及班級活動的新舉措,并且家長們還可針對學生在校表現發表建議。
與此同時,借助班級微信群和教師開展實時互動,雙方溝通協商分析學生存在問題和對應的解決辦法,而學生也感受來自教師和家長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并督促自身努力學習。此外,教師還可建立與家長溝通的其他網絡社交群,也是當下家校聯系主要途徑。釘釘群和QQ群可以打破傳統時空限制,教師和家長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提出建議,尤其教師可以了解到學生在家情況,便于為家長提出針對性引導策略,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三、積極組織課外實踐教育活動,構建和諧家校關系
相關研究指出,多元化綜合實踐活動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多實踐機會,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當中,更能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樹立積極學習自信心。最重要的是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之間相互合作調查和參與和知識有關的社會生活,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協調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為學校學生提供與其他交流機會,糾正潛意識中存在的認知偏差,進而達到完善其人格目的。部分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沒有較強的自信心,學習興趣也不強,甚至出現抑郁、焦慮、厭學等不良心理行為。教師可通過課外輔導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習自信心。更要在此基礎上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教師不僅作為知識傳授者,也是學生形成正確思維引導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尊重和理解每一位學生,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給予其適當心理指導,使學生可明確未來發展方向。
教師和家長都是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肩負教育學生重任。構建良好家校合作的前提是尊重家長。有了家長的參與和全力支持,家校合作才不會形同虛設。而如果采取責問和呵斥則會加重家長對教師的反感,也不會從心理層面認同教師的工作,長期以往就加大配合難度。家長和教師之間不存在地位高低和身份差異,二者應是友好、信任和合作的關系,其中教師應運用平等和真誠的態度對待家長,只有取得家長的信任才能得到對方的支持和配合,當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使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學習,實現健康成長。
總結:
現階段,小學心理健康教師應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同時結合小學生品德發展特點和相關發展規律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品質以及辨別是非能力。積極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家校平臺,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并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教育活動,使學生樹立健康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同時,也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曉紅.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策略探索[J].新課程,2022(01):240.
[2]李欣欣.家校合作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探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1(0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