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敏
摘 要: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更加注重德育的實踐。很多學校也意識到了學校德育的重要意義。 而隨著教師教學思想及教學方式的更新與轉變,學生的德育素養就會得到增強與提升。因此,為了整體提高初中德育的教育教學水平,學校應該嘗試運用新型的理念和方式,借助家校合作來實現德育實踐,讓德育獲得更為優質的效果。文章基于詞典,對家校合作在初中德育中的作用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家校合作;初中德育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也是他們思維理念和道德品行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各項信息的融合發展,初中生的道德問題也隨之增多。因此,德育工作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教師組織的班級管理工作中,還要充分展現家長的價值與作用。因此,學校教師就應該充分挖掘家校合作的潛力與動能,助力班級的德育管理,整體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為他們的終身發展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一、家校合作在初中德育中的作用
在過去的德育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德育工作都是由學校的老師來開展。但是教師對學生的德育培養往往比較單一,它更加注重于學生專業技能及素養的發展,很少會涉及到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所以說,德育教學的力量較為單一,而這也將影響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利用家校合作的方式能夠讓德育工作充分借助家庭和學校雙方的力量,整體加大對學生的影響。因為學校的德育工作更加偏向于意識層面的教育,老師將德育的相關知識傳授給學生,能夠讓學生對社會的道德知識有一定的認知,能夠讓他們對道德問題具有一定的判斷及辨別意思。但是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能力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說,為了進一步落實學生的道德行為,家校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夠突破學生在理論與實踐聯系方面的桎梏,能夠讓學生從生活層面著手踐行道德行為。而家長也可以監督學生的道德行為落實情況,真正意義上地讓學生達成“知”與“行”的有效融合。除此之外,因為學校的德育工作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說,它更需要家庭的輔助,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起終身德育的理念和意識。因此,在家校的團結合作之下,德育的教育影響力才能夠獲得有效地提升,才能夠綜合學生的各項素質,加以優化與升級,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及社會經驗,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實效。
二、家校合作在初中德育中的策略
(一)借助家校合作促進學生德育全方面發展
在實施德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專注于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因此,在家校合作模式的引導下,教師就要從這四個方面著手來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
一方面,學校可以根據科學的德育培養方式,向學生積極傳授德育知識,豐富學生的理論認知,增強學生的德育文化知識儲備。在此基礎上,教師便可以和家長展開積極的交流與合作,在充分了解了學生的實際情況之后,教師便可以開展一系列的德育教育活動,然后引導家長參與其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讓整個德育教育的開展更加具有針對性;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借助家長的力量,保證德育教育要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要針對于學生現存的德育認知問題,具體分析和判斷,讓德育教育切合實際,也能夠讓家長的德育教育方式更為科學。例如,學校可以開展“樹洞傾訴”的主題活動,借助這一活動,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傾訴的內容找到德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不管是情緒還是心理波動都很大,所以心理問題也更多。所以說學校可以開展多元化的教育教學活動,借助家長的力量,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知情意行展開教育,并且還要針對其中某方面的不足進行改正,最終讓學生的德育素養獲得全方面的發展。
(二)借助家校合作拓寬德育教學開展的路徑
學校教師應該充分借助家校合作來拓寬德育教學的開展路徑。首先,學校可以和家長充分借助互聯網來開展趣味化的德育活動。比如,可以讓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德育知識的大比拼,讓家庭與家庭之間形成競賽關系,借助一系列的競賽活動,輔助學生了解更多的德育知識,讓德育教育的效率得到切實的提升;其次,學校教師還可以和家長實現共同教育。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視頻共享,邀請家長和學生在線上共同觀看感人電影,然后以開會的形式,讓教師、家長和學生之間展開觀后交流會,讓學生在這種生動情境的渲染下提升對德育知識的認知;最后,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和家長開展多元化的實踐探究活動,助力學生品德的有效形成。比如,可以借助清明踏青的活動,讓家長帶領孩子去烈士陵園掃墓,借此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意識,升華德育素養。以這種多元化的方式,能夠讓德育工作達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的背景下,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應該注重德育實踐。教師要充分發揮家長的價值與作用,以家校合作的方式來開展德育,為初中學生創造更為良好的德育培養環境,助推他們獲得更為深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信任.從家校合作角度談初中德育教學[J].教育界,2021(08):79-80.
[2]丁瑩.提升學校德育實效——基于家校合作的初中德育教學分析[J].教育,2020(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