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脆音
摘要:課堂中的教師追問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啟發式、探究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教師們經常運用的教學手段。教師只有從根本上形成對課堂追問的正確認識,有一套切實可行的小學數學課堂追問的基本技巧及策略,才能在教學實踐中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波瀾起伏,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智力角逐的樂趣!
教學中要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么這樣的教學境界是和諧而又誘人的,如果教師只是滔滔不絕地講授,那么會貽誤了孩子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追問啟發,激發興趣很重要。教師追問的設計首先要基于學情,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效追問,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1.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追問
教師的追問,講究感情色彩,努力創造出一種新鮮的能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境界,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火花得到迸發。教師若能抓住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接受信息不相適應而產生的心理失衡,提出問題,特別能打動學生的心。
如:《速度 路程 時間》
(出示:汽車儀表盤)
師:這是車上的儀表盤,從這個儀表盤上你能知道車的的哪些信息?
師追問:儀表盤上面的這些數字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師:如果指針指在60表示什么意思?80呢?180呢?
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km、km/h等表示的意義。
2.在學習起點處追問激發學習興趣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十分重視學生的學習起點,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并在這個起點上來設計教學,使每位學生主動投入到適合自己最近發展區的學習中去。教師實施追問時,必然是根據學生前面的回答來進行的,因此,教師的追問必須要清楚地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在此基礎上追問,讓學生樹立自信。
如:《有余數的除法》
……
師:如果我們要計算32÷6、47÷5這樣有余數的除法,也借助小圓片分一分嗎?不借助小圓片,怎樣能算得又對又快呢?比如22÷4,你能很快得出結果嗎?
老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師:(追問)想誰的口訣?(4的口訣)為什么不想6的口訣?(超過了)為什么不想4的口訣?(太小了)那要注意什么?(小于并且接近被除數)31÷5呢?同桌互相說一說。
3.在知識斷點處進行追問消除知識盲點
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所“不知道的”內容可能就是學生知識的斷點,在教學中我們就抓住學生的這一斷點,透析學生在學習中的障礙,進行引導和疏通。基于此,教師的有效追問能促進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齊頭并進。
如《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時,其中一個學生在網上收集到某位投球手的命中率為40.8%。
教師可以設計多個問題來追問:這個40.8%表示什么意思?投球手是不是只投了100個球?要是這位投球手不是正好投100個或者1000個球?那命中率40.8%是不是沒有辦法得到了呢?到底該怎樣得到命中率40.8%的數據呢?
生:命中率40.8%這個數是中球的個數除以投球的總數得到的,不表示具體的量,所以不能說投中了40.8個球……
在教師的追問下,質疑和解疑自然舒緩、水乳交融,學生對百分數的意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4.在知識沖突點追問理清因果關系
在教學中,我們就抓住知識的沖突點,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渴望,點燃學習興趣,而教師的追問是點燃這導火索的有效的秘方。
如: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個小杯和1個大杯,正好都倒滿。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生:我是把“小杯”替換成“大杯”的。我把3個小杯替換成1個大杯。替換后就有3個大杯來裝720毫升的果汁。所以我用720÷3=240(毫升)求出大杯的容量是240毫升。然后用240×1/3=80(毫升)求出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
師追問1:對于他的解法有沒有哪位同學需要補充的?或者有疑問的?
生2:老師,我不知道他的算式720÷3中的3是怎么來的?
師追問2:對啊,這個“3”是怎么來的?你能跟大家說說嗎?
生1:因為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所以3個小杯可以替換成1個大杯,6個小杯可以替換成2個大杯,再加上原來的一個大杯就3個大杯啦。
師追問3:你能不能用一個算式把你剛才的想法表示出來?
生1:可以。(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剛才列的算式上補上6÷3+1=3(個)
在此處追問“3”是怎么來的,促使并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使自己的理解變得更加準確、全面、細致,使學到的知識得以融會貫通。從而讓學生將自己整個替換的過程進行一定的思考與提煉,將替換的過程整理成算式,也就是將整個替換的思考過程數學化、程序化了,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替換”策略在解決這個問題當中的作用。
5.在難點關鍵處追問凸顯數學的核心概念
在概念教學中,如果教師僅僅以引導者的身份,告知學生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被動接受,會阻礙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進一步發展。而通過適時的追問,他們就有思想方法上的比較,有對不同理解方案的自主評價,有交往互動中的自我修正,也有思維上的互相補充。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清楚概念的形成過程,還原概念產生的過程,讓學生在接受概念時不覺得枯燥乏味,整個活動過程學生經歷了“真理”的提出、辨析與發展的過程,也經歷了矛盾、思考、總結和自我提高,有效地梳理了概念的內涵。
如教學《倒數的認識》,
引出倒數的意義之后教師追問:請同學們再舉一些倒數的例子。
生1:不對,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所以互為倒數的一定是兩個數。
生2:是的,我也贊成他的看法,一個數不存在倒數的關系。
生3:互為的意思是相互,就像我們前面學過的倍數和因數的關系一樣,它們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單獨說某一個數是倍數,某一個數是因數。
生4:必須說誰是誰的倒數。
真理越辯越明。上面的課例中,教師大智若愚,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倒數的相互性及倒數的表示方法,變換形式進行追問,故意抖出錯誤的“包袱”,讓學生爭論、改錯,學生不僅掌握得更牢固,而且有一種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