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晏
摘要:在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知識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將學生熟悉的內容設計為教學案例,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思考,以此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確保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得以雙重提升。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策略
引言:
新課改大背景下,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全新要求,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教師應契合生活內容,采取生活化教學法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引導,使理論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易于學生理解,培養學生的善惡是非觀念,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本文分析闡述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以供參考。
一、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
現代教學模式多樣化,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采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教學模式,可以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多媒體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教師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利用豐富的畫面和音頻資源,積極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集中小學學生的注意力,深入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例如,在《不甘屈辱奮勇抗爭》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講解近代中國所遭受的苦難,提高學生振興中華民族的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結合教材進行優化、整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達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
二、聯系實際,提高認知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提高對于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熟悉度,在生活場景中感悟道德與法治觀念,這樣學生才能夠對認識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水平。教師要積極將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與實際生活結合,使學生可以理論聯系實際,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真切地感受道德與法治觀念,用心去體會,在實際行動中踐行道德與法治觀念,有效提升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安全記心上》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問題,“在面對地震時,第一時間應該做什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研究,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發展
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同時,教師應精確定位教學目標,避免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形式,使教學的過程看起來不錯,但是,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并沒有提高。因此,教師要讓學生通過練習來理解知識,然后積極進行實踐操作,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內涵,從而全面提高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的整體發展和進步,能實現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發展,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例如,在《生活離不開規則》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講解規則的重要性,使學生深入了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以便學生對生活中的規則有清晰的認識,進而鼓勵學生積極遵守生活中的規則。最后,教師可以采取分組教學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應的知識內容。
四、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只有從根本上重視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才能有效提升教學的生活性,達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實際的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改革的需要,積極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設計合理的教學內容,采取科學、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的效率。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可以采取視頻講解和圖片展示的方式進行教學,豐富教學的內容。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在增加學生體驗感的同時,感悟道德與法治觀念,提高認知,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探訪古代文明》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動態顯示功能,將抽象的內容充分轉化為形象的內容,讓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這有利于學生快速、有效的學習知識。
五、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始終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睿言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但沒有意識到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對于一些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不大的學生來說,會逐漸放松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導致學習效果不佳,造成教師教學質量低的問題。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教師的喲個重要教學任務。為此,教師要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到課堂教學中,精神要積極向上、語言流暢,形象要干凈、書法要規范、板書設計要合理與美觀,要淡化傳統教學模式給學生的不好印象,實施寓教于樂、動靜結合教學策略。
六、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程效率
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家鄉新變化》一課的學習中,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要求將班上的學生分成幾組;其次,教師可以給每個小組一些不同的研究任務,為其提供該部分任務所需的教材和工具,讓小組內成員積極參與進來,共同做好相關任務的研究和解答。最后,教師要指示學生完成對“家鄉新變化”這一任務的調查與研究,以便他們能通過討論選擇合適的調查方法,共同完成任務。這可以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達到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
結論: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理解和學習道德法治課程,提高學生的德育素養。同時,教師還應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道德與法治內涵。
參考文獻:
[1]付曉薇. 例談生活元素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的融合[J]. 家長,2021,(22):85-86.
[2]林曉娜.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 新課程,2021,(30):199.
[3]王巧玲. 基于兒童生活的小學道德與法治多樣化教學探究[J]. 新教師,2021,(07):83-84.
[4]楊鑫. 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 智力,2021,(2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