扆楊靜
(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運城 044000)
“建筑構造與識圖”是建筑與土木專業學生的一門基礎入門課程,學習內容包含建筑制圖、建筑識圖和房屋構造三個部分。本課程注重培養學生建筑工程圖的繪制、建筑圖紙的識讀以及研究房屋建筑的構造原理與組成。為適應現代建筑行業及企業的要求,高校教學應該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基礎,素質與能力雙管齊下,才能滿足當下建筑行業的人才需求。
“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是建筑專業的核心基礎入門課程,也是建筑工程技術及建筑工程造價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要求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尤其對建筑的構造認知理解及識圖的能力要求很高。作為基礎專業課程,它以培養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和對房屋建筑構造的認知能力以及讀圖與繪圖能力為主要目標,同時兼顧后續專業課程(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建筑工程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Revit等)的學習需要以及工程造價領域和八大員崗位的任職要求,因此它是建筑專業必修專業課。經過教學過程及結果分析,這門課程教學中存在以下問題:
“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目前的教學方法主要以多媒體為媒介的講授法為主,其本身具有局限性,手段比較理論化和傳統化,課本也多以文字、工程圖樣和構造節點圖為主,課程中缺乏實踐教學環節,容易造成“注入式”“滿堂灌”的不良教學效果。
目前高職院校選擇的“建筑構造與識圖”教材實用性不強,很多知識都是延用以前教材的舊版本,不能滿足教育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新變化、新要求。具體的操作缺乏務實,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狹窄,知識結構單一,忽視學科之間橫向知識的合并,從而導致學生所學的知識與現在建筑行業發展的知識不接軌,在實踐工作中受到很大的限制。
隨著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建筑行業中的新技術、新工藝也會取代一些傳統的技術和技藝。例如磚混結構現在已經不是這門課程中的主角,自重大、效率低、周期長的缺點使它已經基本上退出現代建筑的舞臺。再比如裝配式建筑的興起,近些年來,我國在民用建筑中已經廣泛推廣了此種建筑方式。它的特點就是質量好、工期短、難度低、污染小、耗能小等。建筑的許多內容已逐漸由新事物取代了舊事物,這種新型的建筑技術應該在課程中重點引入,使學生可以接觸并學到專業中最新的技術與工藝。
識圖與構造應該融會貫通相互滲透,學習識圖是為了在圖中讀懂建筑物的構造,學習構造是為了更好地明白圖中所表達的構造節點內容。這兩個部分很多老師都是以先后順序來講的,造成這兩個知識相脫節,學生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分不清圖示內容是實際建筑物的哪個部位。
“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的實訓操作是繪制工程圖,讓學生通過繪畫臨摹對識圖加深學習,但在構造內容上并沒有過多實訓的方式。實體與圖示沒有同步進行學習,也會讓學生重識圖輕實際,造成在生活中現實建筑構造與圖紙對不上號的問題。
所謂安全無小事,建筑行業的安全不止關乎建筑的過程,建筑人才的多向發展也影響著下一代建筑質量的安全。現在負面報道層出不窮,偷工減料、樓體開裂、不按圖紙施工等“豆腐渣”工程,說明建造者缺少職業道德,也讓我們認識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建筑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從事崗位有施工員、安全員、監理員、造價員、質檢員等,是否有職業道德、嚴謹的工作作風、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決定了今后建筑行業的長遠發展及民生安全問題,因此,在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是非常有必要的。
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將思政教育內容滲透進學生的內心,只是一味地進行概念化講授,有可能使學生反感。以知識點樓梯的構造為例,樓梯是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引入樓梯類型及樓梯的組成,激發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對樓梯結構安全設計的思考。將專業過渡到思政層面,強調建造樓梯的規范及建筑安全上的考慮,說明職業道德和責任感是建筑工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品質。
教學中,教師的“教”起著主導、引導的作用,教學課堂是有目的、有組織的一場活動,學生是知識的承載體。專科學生總體成績底子弱,理解能力參差不齊,遇到這種情況難免影響課程進度。針對這種情況,要求教師要有足夠的觀察力和耐心,根據學生自身的認知水平差異特征,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進程及教學設計,尊重學生,注重和遵循教育的規律,最終使師生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務。
可以利用學導式教學法,課前列出課程的難點重點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檢測自學成果,再進行正常課程教授,這一過程為“先學”—“后教”—“解決”,“先學”是拋出問題,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任務和不懂的內容是什么。“后教”這一階段就之前的自學成果明確每個學生自己的疑難問題,帶著問題思而學,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尋找答案。“解決”是教師通過精講及學生演練達到講授課程的最終目的,讓學生不僅學會了自己不懂的地方,也掌握了這節課的重點難點。這一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改變建筑構造與識圖這門理論課的枯燥性,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更調動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靈活性與合作性,使教學效率與質量更上一個臺階。
工學結合是如今高職院校炙手可熱的名詞,它已經成為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工學結合的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所學專業在日后現實工作中的具體內容,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掌握企業中某一崗位的實際操作和組織能力。
(1)在構造課程上,學院的實訓場是實現學生對課本知識跨進現實的有利場所,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正在施工或已經完成的建筑場地進行參觀教學,提高對理論知識的認知轉化。
(2)在識圖課程上,讓學生臨摹繪制完工的建筑工程圖紙,使學生對圖紙的規范化和構造圖示的含義有更一步的認識,通過這一實踐加深對理論知識向圖紙的轉化運用。
依據學院所設立的專業對口崗位,聯合校企及網絡平臺建立職業崗位的職業標準和技術標準,運用企業最新的教學理論和方法對課程體系和內容進行有效改革。各高校之間可以吸取好的經驗,建立資源共享平臺,了解當前行業的動態,建立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資源庫的建立具有雙向作用,不僅對學生有利,對教師隊伍的提升也有幫助,老教師了解新知識新方法,年輕教師學習經驗和技能快速成長。建立的具體內容可以分為課程體系及課程標準、教學素材、網絡課程、模擬實驗實訓、行業企業資源、職業資格認證六個模塊。使教師與學生還有從業人員都可以從中找到需要的資源,這樣的資源庫才具有時效性、針對性和規范性。
多媒體解決了教師利用板書表達建筑具體化的傳統性難題。建筑構造與識圖需要建立學生從圖紙到形體的空間轉換,從投影中點、線、面的投影表達,再到空間的位置關系等等,這些抽象的線條及實體都可以通過多媒體來完成。
(1)將教學內容以PowerPoint 的形式,通過文字配以圖片、視頻影像等多種媒體表現方式呈現,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建筑構造的空間概念。
(2)運用AutoCAD、3DsMAX、BIM 等制圖軟件,實現二維平面向三維立體的轉化,這一教學表達方法可以更直觀地呈現出建筑物的各平面、各立面及空間動態的可視化,使課程增加趣味性,調動學生的興趣。另外,動畫視頻的演示也能更清楚地展示整個制圖或建模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反復學習觀看。
在通常的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中,講授法、討論法等單一的教學方法過于傳統枯燥,不免讓學生感覺產生懈怠心理。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簡稱VR)這一技術的出現,大大彌補了理實一體無法完美實現的這一短板,也是教學方法中最獨特的一種手段。在教學中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結合具體的三維制圖軟件,學生可以在虛擬的環境中,對課程中各建筑構造進行了解,也可以模擬各種施工環節,針對性地進行作業練習。這一技術方法的應用不僅可以使學生理實一體地學習專業知識,也可以對施工環節反復進行操作練習,極大地節省了成本,另外,在虛擬環境訓練中也可以保證學生安全。
建筑標志著一個城市甚至國家經濟的發達程度,隨著建筑行業改革的不斷發展,新的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我國的建筑市場向國際化、規范化轉移,促使高校必須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以適應建筑市場的人才需求。中國建筑業協會發布《2021 年上半年建筑業發展統計分析》中數據顯示,截止2021 年6 月底,全國有施工活動的建筑業企業115066 個,同比增長12.03%;從業人數4172.34 萬人,同比增長1.25%。總體來看,目前國家建筑行業對建筑人才的需求還是呈上升趨勢,對高職院校培養建筑型人才發展有積極推進的作用。這也要求我們對學生的培養要更全面,根據人才需求報告的情況來看,建筑市場急需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職業化建筑人才隊伍,國內目前這樣的復合型人才在職業院校中占整個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是8%,距離發達國家的比例20%—50%還有很大的發展提升空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有了需要才能樹立動機,有了動機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繼而確立目標再去達成。一個人只有清晰地意識到自己學習活動可以達到何種目的,才能激發自己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在理論知識繁雜的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中,利用多種新式的教學方法,將固有的理論知識通過有效的手段,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課程設計當中,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真正可以在課堂中有所學有所得。
“工匠精神”是廣大勞動者追求的永恒目標,建筑行業不是一個人的舞臺,是一磚一瓦的累積,是建筑師、工程師、施工人員等等無數人的嘔心瀝血。“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要是沒有道德,即使你身強體壯,絕頂聰明,也只會助紂為虐,做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放在建筑行業當中,只有技能而無德行在今后的工作中也難免又出現類似“豆腐渣”等危害社會安全的工程事件。所以加強高職學生質量意識、人文意識、持之以恒的韌性意識和團隊意識是“工匠精神”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主要內容,一個好的匠人,這四種意識必不可少。
高職課程要運用新式方法進行教育教學,在提高教師自身教育水平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高新技術教育方式手段,融合高科技教學方法理念,才可有效的解決課程中所存在的問題,最終達到教學改革目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