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琴娣
摘 要:在長期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小說鑒賞課在整體語文教學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小說鑒賞課的實際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執教者往往集中精力、絞盡腦汁地梳理故事情節,剖析人物形象,卻忽視了典型自然環境描寫這一重要因素在小說中所發揮的作用,甚至只是輕描淡寫地提一下,并沒有把小說中的典型環境描寫與其他各要素充分結合起來,對學生而言,忽視典型環境描寫這一要素的學習,從某種意義上講,無疑是不完善的鑒賞學習,勢必會影響學生語文知識體系的形成和鑒賞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小說教學;環境描寫
所謂典型環境,就是小說文本中主要人物賴以生存的客觀外在條件,簡單地說,它跟小說中的人物以及故事情節之間的關系,就好比是土壤、水、空氣、陽光跟種子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了典型環境這一外在基礎,小說中人物的言談舉動、心理活動都是空談。一言以蔽之,典型環境描寫就是那些存在于小說文本中的對具體人物以及具體人物的活動,以及故事情節產生影響的環境描寫。
一、高中語文小說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說閱讀過程較為隨意
在語文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其大都對于學生的閱讀能力有較為樂觀的估計。而學生在實際理解文本過程中,自身系統搭建的不完善以及思維理解深度的不到位,使得學生的自主閱讀只能局限在較為表面的故事情節理解上,而無法對于小說內在的思想情感加以把握。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小說閱讀時,常見的自主閱讀形式以及教學開展的隨意性都使得學生對于文本的把握難以較為深入[1]。
(二)教學重點放在了結構與內容上,而忽視了對于小說內部語言形式以及文本結構的分析
在對小說開展深層次分析的過程中,表層的故事情節通常較為簡單也有著更為突出的層次。但內部的語言結構以及行文構造作為小說理解的重要內容,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小說閱讀時,對于該部分內容的忽視導致學生小說閱讀表面化的實際問題。理解深度的不足也影響了學生對于小說文本的鑒賞能力。
二、小說教學中環境描寫的實踐探究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是指人物角色身處的社會環境或是自然環境,用以襯托人物角色當時的心情或作為鋪墊預示事件發展。環境描寫是提升審美能力,尤其是提升學生審美想象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環境來渲染學生的審美體驗,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再結合自身經驗進行再造性想象,啟發審美想象。因此,我從提升學生審美想象為出發點列出以下兩點環境描寫教學方法。
(一)優美的環境描寫,啟發審美想象
情景式描寫是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把自然環境或是社會環境與人物當下的心情相融合,做到“寓情于景,情景合一”。在教學中要合理運用情景式描寫,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2]。高曉聲及其作品在當時曾引起同時代中國文壇極大的關注,成為1980年代風起云涌的風云人物。通過不同環境間的對比來襯托出人物性格的變化或是事件的轉折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運用環境描寫來體現社會生活的鮮明差別。環境間的比較作為一條重要的線索推動著小說情節的發展,暗示了事件的走向。高曉聲小說按風格可分為現實主義和現代意識兩類,《錢包》歸屬現代意識類,“正是因為這份現代意識,高曉聲的小說才會從寫實描寫農村的生活轉而描寫人物,從描寫人物轉向深入人物靈魂和處境”以鄉村生活和農民為現代文學敘事重心,始自20世紀初魯迅等作家,經由趙樹理到當代高曉聲等人的接力,呈現了鄉村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風貌,塑造了諸多鮮活的農民角色,揭示了社會制度對農民命運的深刻影響,從中看到鄉村農民的主要類型:貧困又沾染流氓氣的無賴者,譬如阿Q;游離現實、好逸惡勞的自娛者,如二諸葛、三仙姑、早年的福貴;勤苦實干的隱忍者,如李順大、陳奐生。《錢包》中黃順泉這一形象則凸顯了現代鄉村另一類農民形象,他們困于溫飽但不失善性,苦守田埂不好高騖遠,而且他們有自己的頭腦與信念,不跟風也不易上當受騙,換言之,他們堅信并執著于個人的奮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維持著鄉村緩慢的進程,賦予了凋敝鄉村些微生機。
(二)刻畫人物塑造形象
環境在文學作品中本是為人物活動提供一個場所和背景的,因而環境的描寫,往往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也就是說,作家為了表現人物豐富的心境、復雜的性格,往往要為人物設置多種不同的環境,用以記錄其種種行為,從而顯露其性格[3]。如高曉聲的《陳奐生上城》,是通過一個農民進城的一番戲劇性經歷來展現他的心理,表現農民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精神、心態上的變化的。這是個有血有肉的新時期農民形象,文章開頭寫陳奐生“悠然上城來”時“寒潮剛過,天氣已經好轉,輕風微微吹來,太陽暖烘烘”而刻畫出一個摘掉了“漏斗戶”帽子的農民,顯得輕松愉快,充滿希望力量的精神狀態。在最后一筆作者又寫到陳奐生由城里回來后所處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帶來自身精神面貌的變化:“果然,從此以后,陳奐生的身份顯著提高了,不但村上的人要聽他講,連大隊干部對他的態度也友好得多,而且,上街的時候,背后也常有人指點著他告訴別人說:‘他坐過吳書記的汽車。’或者‘他住過五塊錢一夜的高級房間’。……從此,陳奐生一直很神氣,做起事來,更比以前有勁得多了。”由此一個處在新舊交替、新舊交錯的過渡年代的一個精神上既有舊式小農的弱點和局限,又極力尋求超越并確實已有所超越的新時期農民極富個性的形象躍然紙上,這是打上了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某些烙印的既舊又新的農民形象。
三、結語
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小說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任重道遠,教師肩負的不僅僅是知識教育,還有審美教育,而小說教學就是搭起學生與審美能力培養的堅實橋梁。教師要通過小說教學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從小說中的環境,人物出發去感受生活中平凡人的獨特美,感受生活中那些煙火氣息和人間百態,多多觀察生活中的美,堅持積累素材,這不光能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更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拓展學生的審美世界。
參考文獻:
[1]張帆.基于高中語文核心素養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培養研究[D].漢中:陜西理工大學,2018.
[2]張露.高中小說閱讀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3]逯慧.普通高中語文審美教育實施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