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福剛
摘 要:為了讓學生能夠對民族團結教育有清晰的認知,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建設良好的家園,深刻意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民族團結優良傳統展開大范圍的宣傳。語文教師需要優化語文課程教學,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力度。具體而言,第一,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展開深入的挖掘,充分利用優秀的文章,開展民族團結教育。第二,需要深入剖析優秀人物的形象,對學生的民族團結精神進行全面的培養。另外,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參與多元化的教學活動,制定科學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語文;民族團結教育;有效途徑
前言:
我國人口數量較多,擁有著不同的民族。對于青少年來說,為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需要實施規范性的民族教育。學校教育對于民族文化傳承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針對民族文化傳承來說,需要合理利用學校這一教育途徑,加強學生的民族團結教育力度,使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引下,深刻意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但是針對于目前的教學來說,語文教師對于民族團結教育比較忽視,只是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進行考察,導致語文教學內容一直比較單一,無法有效升華語文教學。因此,教師需要轉變觀念,加強民族團結教育的融入。
一、民族團結教育融入到初中語文教育的主要背景
我國擁有眾多的民族,在歷史上需要互相團結,共同發展[1]。我國中小學對于民族團結教育非常的關注和重視[2]。早在多年以前,國家就已經大力提倡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取得了顯著的工作效果。教育部積極推進民族教育事業,并制定了相關的政策,在各學校廣泛推行了民族團結教育,為廣大師生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提供幫助,使學生能夠形成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將學生凝聚到一起,從而更好地落實民族團結。初中生尚沒有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教師只有融入民族團結教育,才能有益于初中生價值觀念的形成。為此,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民族團結教育展開深入的探索,強化學生的個人意識,使學生能夠形成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激勵學生為實現民族發展而不懈奮斗。
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入民族團結教育的策略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民族團結教學的重要渠道,語文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合理融入民族團結教育,充分利用課本展開教學,使學生能夠學習到多元化的民族教育內容,結合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利用創新性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影響學生。
(一)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
在新課程標準中,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語文學科需要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弘揚,強化學生的民族認同感,使學生能夠形成較強的創造力。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對教材進行深入的挖掘,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目標,制定科學的三維目標,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時,其主要蘇州園林的景色進行了介紹,使學生能夠深刻的感知園林的圖畫美。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各民族的民族風情有進一步的認知。例如,《美麗的西雙版納》充分展現了西雙版納的風光,使學生對我國國土的遼闊有深刻的體會,意識到資源的豐富。又如,《阿里山紀行》描繪了阿里山如詩如畫的美景,表達了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這些課文無不體現了不同地區的風光,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情感。同時,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本土的民族物質風俗,讓學生能夠通過了解本土物質風俗,對本民族文化的學習產生高度的熱情,強化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創新教學方式
目前,在學校的大力引導下,學校教師已經深刻意識到了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性,并在課堂上加強了民族教育的滲透,但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針對這一現象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從中發現課堂上教師運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說教,主要以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主,對于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比較忽視,導致整個課堂非常的沉悶,對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產生了一定的阻礙。新課程標準為教育工作的落實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教師需要延伸語文學習的范圍,合理運用現代科技。這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教學方法加以改進,合理創新教學手段,融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同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電腦等實現創新性的教學。
例如,在教學《七律 長征》這一課時,其主要對紅軍在長征路途中所經歷的困難進行的敘述,雖然字符比較少,但是通過學習此節課,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長征路上的艱難和曲折,了解這一時期的英雄壯舉,將傲視山川的奪人氣勢充分展現出來。為了讓學生對此節課有進一步的了解,教師需要在課前展開深入的研究,做好課前準備,為學生準備烏蒙山的圖片及金沙江的錄像,還有關于此節課的朗誦錄像,制作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創設特定的情景,對課文的寫作背景進行敘述,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使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地區的景象,體會烏蒙山的高大雄偉。課后還要讓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到長征時期所經歷的困難,使學生更加珍惜現今的生活,體會到正是各民族團結在一起,才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結論:
綜上,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優秀傳統,其是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組成,也是促進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石。只有將各民族團結到一起,才能實現民族的共同繁榮。如今,民族團結已經成為各學校教學的重點,初中語文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需要將語文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結合具體教學實際,順利實施民族團結教育,為實現民族復興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歐陽常青. 論民族團結教育的價值、屬性及其實踐路徑[J]. 民族教育研究,2021,30(03):46-53.
[2]唐正. 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小學校民族團結教育現狀及問題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