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毓萍
摘 要:多年以來,小學美術教學一直堅持推行素質教育,在此過程之中實現“以美育人”的目標。美術教師應始終堅持以“以美育人”為目標來設計和開展教學活動。在這一教育目標的指引之下,各個學校的美術教師都應引導學生通過藝術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正是由于小學美術課程擔負著通過美育讓學生具備感受他人關愛和表達自身對世界美好感受的教育職責,小學美術教師必須創新美術教育方式以適應美育要求,并且基于小學美術核心素養嘗試以良好的生活情境為基礎創新美術教育路徑。在“美”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小學美術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理念造成的思想桎梏,創設良好生活情境,推動小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生活化
一、小學美術課堂開展生活教育的意義
1. 傾注教師關愛,推進“以美育人”目標的實現
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學生剛剛由幼兒階段成長到兒童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小學美術教師可以通過美育為學生打開與外界交流的通道,并且豐富學生表達自身生活的方式。在教師精心的教學安排下和教師的關愛與關注下,美術可以發揮藝術教育的優勢,成為學生打開心靈窗戶的有效方式,提升小學生對圖像的識讀能力,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培養學生的基本的審美能力,為小學生在美術方面的發展打下基礎。在注重“以美育人”的實踐中,教師應當更加重視將自身對學生的關愛傾注到教學過程之中;更加重視在美育中向學生展現人性優秀品質,“以美育人”不僅是帶領學生學習掌握一種美術技能,探索自己喜愛的美術表現方式,更注重在藝術熏染的氛圍下,人與人之間真摯的生活被真切感受到。學生在美育引導下具備積極陽光的個人品質并具備感受美好生活、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品德。
2. 加強師生互動,密切美育與德育的聯系
小學美育與德育有著天然的聯系。藝術強調表達人類與自然中的積極與美好要素,抒發自己的家國情懷,以及留下日常生活中的美好點滴。這些也剛好與德育教育倡導學生需要養成的各種優秀品質相關聯。因此,美術課程不應僅僅局限于自身教育,還應當通過教師的積極引導和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讓學生感受創造美的方式有許多種,中華民族的美術形式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并指導學生逐漸形式符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特征的審美情趣。在美育與德育融合的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的元素,最終通過美術教育與德育教育幫助小學生形成自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使學生熱愛中華文化,也能欣賞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作品,真正懂得取長補短、博采眾長的含義。
3. 把美引入課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學理念,引導教師在美術課程之中融入生活之美,加強學生對生活與藝術的聯系與認知,促使學生體會生活之美,發現身邊的美。由此可見,小學美術教師應該將生活之美融入課堂,拓展授課的方式,增加生活之美的深度。教師授課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徒有其表,而是需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變化,體會生活之美,加強對學生的藝術熏陶,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小學美術課堂開展生活教育的策略
1. 關注學生美術愛好,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
小學美術課堂是美育教育的主陣地。小學美術教師應當深入分析小學生所具有的特殊心理特質,結合小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愛好以及學校硬件設施等實際情況,精心設計美術教學內容,在富有趣味性的課堂氛圍中,運用教師關愛與美術技能指導,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興趣。在課堂中,教師應當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善于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推動學生積極自主地參與到美術學習中。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美感轉變為學生對美術的興趣,這樣才能夠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2. 精心設計課程內容,積極拓展美育內容
小學美術教育應當貼合時代需要,教師要精心設計課程內容,幫助學生留意身邊的美景,拓展美術教育外延,教師不僅利用美術課堂開展美術教育,還可以帶領學生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和各類社會資源,走出課堂,走入社會開展美術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生活中處處皆是美的觀念,只要用心感受生活,美麗的場景無處不在。同時,教師還要向學生傳授事物聯想的方法,激活學生創造力,幫助學生運用自己的奇思妙想改造美化身邊環境。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中,學生樹立起美術源自生活,生活中的美術靈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觀念。
3. 落實因材施教理念,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們用心觀察,將其中具有藝術特長的學生與普通學生區分開,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雖然普通學生與具有美術特長的學生都需要接受美術教育,但是,對于有繪畫興趣愛好的學生來說,教師應當根據能力和水平的不同對其進行更多的專業訓練。普通的學生需要了解基本美術技能和藝術賞析方法,注重培養對美的感受能力。在教師有意識的關注下,應用分層教育方式,讓有天賦的學生可以得到充分的專業發展,為普通學生提供基本的美術教育,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例如,在具體的美術課程中既安排有中國的山水畫教學,又安排有西方的雕塑賞析;既安排有傳統的民族紋樣教學,又安排有現代的漫畫訓練。如此豐富的教學內容為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提供了學習的機會,有美術特長和專業發展目標的學生可以就某一專題開展深入的學習,普通學生也可以受惠于廣泛的教學內容,從而對美有一個現代化的認知,具備基本的審美能力。這種因材施教的方法讓“物盡其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教育觀與現代個性化藝術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的教學實踐運用。
三、結束語
美術教育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小學美術教師要將更多的關愛傾注于學生身上,善于肯定學生創作過程中的付出,使得小學生可以在美術創作過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面對小學生的美術作品,教師需要站在學生視角去審視,聽取學生對自己作品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將美與快樂相聯系,鼓勵有美術愛好的學生認真學習美術技能,將自己的興趣與美術技能的學習相結合,培育學生成為未來的美術人才。同時,鼓勵教育也可以使普通學生在美術創作中感受美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戴萍.小學美術生活化教學與學生美術素養培育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18):144-145.
[2] 劉璟涵.基于生活教育理論的小學美術教學生活化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174-175.
[3] 陳紅.讓美術走進生活——探索小學美術生活化課堂構建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