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毅


摘要:深度學習關注思維引領和核心素養,本論文建構了能力遷移、遞進發展、歸納整合等模式,并以案例進行分析論證,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形成。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歷史;問題鏈設計
一、問題提出
問題鏈需要教師根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深入剖析教材,結合每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將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梯度性和層次性的一連串的教學問題,從而幫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1]問題鏈是一組問題而且有聯系并逐層深入,本文將問題鏈定義為:依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和問題點,教師分析研究課程標準、歷史學科指導意見、教材之后確定好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將教材知識點設計成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的一連串的問題組,它是根據教材的內容,提煉課文的課魂,并圍繞著中心,設計有層次、有發展、有遞進、相對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問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最終深入淺出解決問題。
二、問題鏈設計模式
本文研究了高中歷史問題鏈設計的實踐研究,從教材和學情出發,建構了能力遷移的問題鏈、遞進發展的問題鏈、歸納整合的問題鏈等模式,并進行了教學實踐,以期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1.能力遷移的問題鏈
學習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在已有知識以及認知技能和態度的基礎上進行的;而新知識的獲取又會對原有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甚至學習策略等產生影響,這種新舊知識之間的影響即學習遷移的過程。在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研究中,有遷移性的問題能夠從橫向或縱向角度孕育其他問題的方案;能力遷移的問題鏈,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遷移能力設計的方式從簡單到復雜來著手。從舊知識A通過問題鏈設計遷移到新知識B,從舊能力C到新能力D的變化過程。
例1:在學習《美國1787年憲法》時,設計如下問題鏈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問題1:美國為什么要從邦聯制過渡到聯邦制?
問題2:1787年憲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為什么不是英國的權利法案?英國有憲法嗎?《權利法案》有何特質?
問題3:1787年憲法在美國確立了什么政體?它和英國的政體有何異同?
問題4:美國的政治制度與古希臘民主制度有什么的比較?
問題5:美國的聯邦制與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比較聯系。
案例分析:在設計遷移類的問題鏈時,既可以關注學科內的遷移,也可以把不同學科或是歷史與現實間的遷移作為主線,并關注歷史發展的動態。
當然,應注意陳述性知識,而對于采用問題鏈來學習的程序性知識,則應避免出現課堂被一系列問題肢解的現象,教師仍需運用多種策略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
2.遞進發展的問題鏈
遞進發展的問題鏈,是根據事物之間的聯系,利用正向或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一連串的由淺入深的問題組。教師需要遵循“了解—理解—運用”的認識規律,設計問題時候要注意提問的層次性,一層一層提問,跳躍性不宜過大;在第一問的時候盡量采用學生能熟悉的史料或教材文本。問題鏈設計時要構建情景,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避免將問題設計的太具體,既不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也不利于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思路;課堂上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2]
例2: 《新航路開辟》教學片斷
導入《馬可·波羅游記》插畫:馬可·波羅覲見忽必烈大汗圖
問題1:你是否能以簡單的語言為大家介紹馬可·波羅和他的游記?
問題2:在這幅14世紀的版畫中,你覺得有哪些不合史實的地方?你能解釋當時畫家“犯錯”的原因嗎?
案例分析:在案例2的教學片斷中,問題1就是讓學生來介紹相關知識,因為《新航路開辟》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就已經出現,同學們對相關知識比較熟悉,便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2中設置了讓學生去尋找犯錯的點,找尋原因并解釋,具有很好的開放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想法天花亂墜,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版畫的關鍵點是他們的服飾,引導學生關注服飾的變化。讓學生這些服飾都是中世紀歐洲的服飾,而不是東方的服飾;本則案例,利用了一幅插圖來形象化地說明歐洲人對馬可·波羅及其游記的誤讀,使學生去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了當時的歐洲會相信馬可·波羅的話呢?其背后是什么呢?這就深化學生對這個知識點深化理解。答案是歷史造就的世界觀的限制。
實際上,人們常常利用自己的舊的知識去理解新的知識,馬可·波羅的作品在歐洲成為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但同時在佛羅倫薩的街頭,又有被稱為“馬可·波羅小丑”在說大話。設問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深度發展。
問題3:為什么馬可·波羅在歐洲既受到歡迎又受到嘲笑嗎?
問題4:結合當時中世紀歐洲人的世界觀,歐洲人會對《馬可·波羅游記》中哪些部分感興趣?
進而導入問題3和問題4的設問,進一步深化了主題——人們對于東方世界的向往。尤其是歐洲人認為東方使富饒的,遍地是黃金,有被稱為“天堂”的美好都市。本則案例在設問上,除了關注史料中的人,進一步延伸到史料外的人。該案例很好地挖掘了教材包含的隱性知識,考慮了學生的知識能力,幫助學生反思歷史的經驗教訓,會很好地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增進對現實問題的理解。
3.歸納整合的問題鏈
歷史是有內涵和外延的,有些同學缺乏通史意識,不去理解歷史的內涵,不去理解歷史外延;不知道歷史的前因后果,不知道歷史史實之間存在的相互關聯,也看不到歷史史實中在階段中的共同點,更沒有把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形成完整地系統地歷史知識網絡。
歸納整合的問題鏈一般放置在每課的小結、課后知識梳理等不同場合使用,此類問題鏈可以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更為清晰的把握,能建構知識體系,并將平時分散的知識點在比較之后形成一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在探索過程中,我們慢慢形成了歸納整合問題鏈設計如圖:
例3:
舉例《美國國父華盛頓》
(1)1773年帶領軍隊援助波士頓傾茶事件
(2)1774年參加第一屆大陸會議并被推選為佛吉尼亞代表
……
材料一:在美國數十位歷任總統中,華盛頓和林肯是受后人崇敬的兩位最偉大的總統。然而,兩人造就自己歷史英名的行為模式,卻不盡相同。林肯依靠“有所為”而成就英名。……。華盛頓的歷史英名造就,主要靠的卻是他終身一貫的“有所不為” ……
—— 張光《誰造就了華盛頓不朽的英名》[3]
材料二: “一個兩次締造美國的人,如何免疫于最高權力的誘惑,出演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退場。”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
問題鏈設計:
問題1:請根據上表繼續完善華盛頓的大事年表?
問題2:結合大事年表,請指出華盛頓的政治生命與什么聯系最密切?
問題3:根據大事年表和材料一、二,請概括說明華盛頓的主要貢獻?
問題4:華盛頓的“有所不為”體現在哪里?
問題5:華盛頓的身上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精神品質?
案例分析:華盛頓這一課中,知識點多,并且聯系相對緊密。問題1和問題2是對知識點的認識,問題3則是要求根據材料概括華盛頓的主要貢獻。問題5則是要求從材料中,能留下哪些寶貴的精神,是在前面問題的基礎上,對華盛頓知識點的歸納和整理。讓學生的認知層次有很大的提高。
三、思考:
在本文發現過程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跟進研究,比如:
1.課堂生成的問題。學生的思維的是活躍的是動態的,教師的預案要設計的更加有效。不能簡單的要求學生敘述所獲取的信息,而應該盡可能的將目標轉向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進行深度學習
2.問題鏈的設計角度,設計的資源如何進一步開發,教師的專業技能需要進一步挖掘。
總之,歷史問題鏈設計是否生動合理,關系到一堂課深度和廣度,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需要所有歷史教師的思考。
參考文獻:
[1]王后雄.“問題鏈”的類型及教學功能——以化學教學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0,(5).
[2]陳勇.具有思考價值的化學問題特征[J].山東教育,2005,(5).
[3]http://m.kdnet.net/share-463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