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此類人才的培養必須依賴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使命擔當要求其專業設置必須緊跟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根據地方產業需求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本文以重慶交通職業學院近年來在此方面的經驗做法為例,圍繞高職院校專業對接產業機制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高職院校;專業;產業
國家《職業教育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提出要促使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重慶交通職業學院自建校以來,始終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以區域產業發展為依托,根據產業發展設置專業,根據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建設專業,專業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不斷完善、水平不斷提升。
一、前 言
實現專業與產業有效對接,必須系統了解和分析高職院校的專業和地方經濟發展中的產業。高職院校中所建設的專業是對社會職業群或崗位群所需要的共同知識、技能和態度歸納后的一種科學“編碼”,用來描述職業生涯某一階段、某一人群用來謀生且長時期從事的具體業務作業規范,是一種建立在職業分析基礎上的獲取職業資格和職業能力的教育“載體”。產業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由利益相互聯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個相關行業所組成的業態總稱,某一產業的興起會帶動一批社會職業群或崗位群,并需要一大批能達到其崗位能力的“產業人”。因此,專業設置必須緊跟產業發展,根據產業發展情況動態調整專業設置。
(一)根據產業需求設置專業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專門成立了校、院(系)兩級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各專業建設,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都必須有教學專家和現場專家參與。學校在設置每個專業前,都要根據重慶市產業發展規劃認真進行人才市場需求的調研,近年來,學校根據重慶市“6+1”支柱產業規劃以及“2+10”產業布局,先后設立包括新能源汽車、機械加工與制造、現代軌道裝備制造等37個與重慶市支柱產業和產業集群高度吻合的專業,為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學生就業率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二)貼近產業需求開展專業建設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長期堅持邀請產業和行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論證與修訂。根據產業和行業崗位需求,制定專業課程標準,確定專業課程學時,目前大部分專業課程實踐環節比例達到了50%以上,在夯實學生理論知識基礎的同時,提高學生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積極推進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學校聯合企業專家成立課程開發團隊,共同研究制定建設方案,近年來,為重慶市支柱產業和產業集群輸送了大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三)結合產業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重慶交通職業學院結合產業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全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是通過“內培外引”等形式不斷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一方面學校積極引進實踐經驗豐富的高級工程師擔任專業課教師,同時要求45周歲以下專業教師必須取得相關專業職業資格中高級以上證書。二是學校強力推行 “雙百工程”(百名教師進企業、百名技師進課堂)加強校企深度融合,鍛造“上得了講臺,下得了車間”的高水平“雙師素質”教師隊伍。三是學校注重抓好企業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堅持聘請企業兼職教師擔任專業實訓課程指導教師。通過抓好校內外專兼職教師隊伍的建設,逐漸形成了一支“上得了講臺,能上一堂好課;下得了車間,能干一手好活”教師隊伍。
二、專業對接產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與產業對接的機制缺失
政府在謀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時,沒有把職業教育與產業的對接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規劃與統籌,使得專業與產業對接失去重要平臺與有效機制。
(二)企業參與度不高,校企合作不能深入開展
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缺乏內在驅動力,形成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局面。究其根源,主要是企業社會責任感不足,利益驅動機制缺位。難以形成校企雙方合作的效度、深度和廣度,嚴重制約了高職院校產業融合以及產學研相結合有效開展。
(三)高職院校信息不對稱,掌握產業需求精準度不高
高職院校由于目前體制機制限制,不能完全掌握產業、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規格方面的精確信息,產業和高職院校信息不對稱降低了人才培養的效果和效率,導致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三、高職院校專業對接產業的路徑
(一)建立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體制機制
建立企業參與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激勵機制,如通過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稅收返還或教育附加費減免等措施以提高企業積極性,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二)建立政府采購企業頂崗實習崗位的機制
建立政府采購企業頂崗實習崗位的機制通過財政為頂崗實習的高職學生購買在企業頂崗實習崗位,使頂崗實習回歸本質,而不是讓學生成為企業短期、廉價的臨時工。
(三)完善專業評估機制
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職院校,必須定期對已開辦和擬開辦的專業進行評估,依托學院專業建設理事會,建立由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等多方參與的評估機制,以專業評估結果為依據,逐步建立起科學的專業增設、改造、重組、調整與退出機制。
(四)建立人才需求信息、產業結構信息、專業對接產業信息資源庫
通過多種形式了解企業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的要求,明確行業、企業的崗位專項技能以及必備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了解畢業生的就業流向、就業情況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情況的意見。了解國內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總量、主要崗位群、人才規格要求、人才使用政策等信息,建立人才需求信息庫。
參考文獻:
[1]王炎斌.關于專業與產業對接的思考[J].管理觀察,2012(01).
[2]徐勇軍,高燕.高等職業院校專業與產業對接的幾點思考[J].當代職業教育,2014(12)
作者簡介:宋玲(1983.11—)女,民族:漢,陜西漢中人,重慶交通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當代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研究、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