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曾偉紅 程婭
摘要:新時代背景下,美育作為育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肩負起“立德樹人”的美育使命。深圳市北師大南山附屬學校小學部因地制宜創新音樂課程,開發并實施少兒阮樂校本課程。推動了多樣化課程的有效開發,提升學生藝術核心素養,實現美育是最好的育人途徑的目標,也讓中華傳統藝術基因在少年兒童心中扎根、發芽、開花。
關鍵詞:美育;阮樂;校本課程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美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五育并舉”。美育作為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的重要學科使命。音樂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課程是實現音樂教育目標的核心途徑。深圳市北師大南山附屬學校小學部創新音樂課程,開啟了基礎教育音樂校本課程創新的成功探索。
一、少兒阮樂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1.復興民族傳統文化的時代訴求
民族樂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世紀80年代,西風席卷,學習西洋樂器的人占據半壁以上江山,“阮”作為傳統古老樂器代表與西洋樂器和相比發展受到限制。青少年兒童習阮者寥寥無幾,甚至不知道“阮”為何物。復興民族傳統器樂之一的“阮”,已成為民族器樂復興乃至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2.推動多樣化音樂課程的有效開發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指出:“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重構音樂教學內容,將包含豐富的傳統優秀文化的阮引入課程,推動音樂內容多樣化。此外,將阮樂“演奏”融入到傳統的小學音樂課教學之中,更新了以“歌唱、欣賞、律動”為主要教學方式。
3.呼應“以美育人”的藝美教育目標
長期以來,音樂課程或器樂課程主要以傳授學生演唱、演奏的知識和技巧為主要目標。學生鮮少獲得更深的精神食糧。而音樂教學應在以美導真、以美引善,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品行的修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的愉悅,真正體現“以美育人”的目標。
二、課程目標的確定
阮樂課程開發目標應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原則,引領學生樹立正確審美觀念、提升學生藝術素養。通過對傳統民族樂器的認識、彈奏、感受發展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且產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以上述認識為基礎,確定具體課程目標從認知、技能、情感、文化四個方面進行劃分。
認知目標:在音樂審美過程中體驗想象與創作。
技能目標:演奏、創造技能,開發右腦,鍛煉左右手協調能力。
情感目標:獲得審美體驗,提升審美素養和能力,培養民族文化品格。
文化目標: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成為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人和接班人。
三、課程內容的設計與實施
課程的內容選擇不僅要考究知識體系,還應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以及新時代背景下的學生藝美素養的發展。美育課程的設計不能僅考慮知識、技能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更應將藝術感知力、創造力以及對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培養放在重要地位。因此,少兒阮樂課程從頂層課程模式的設計到具體課程的內容及實施都做了探索和研究。
1.文化引領課程資源的開發
課程開發組根據少兒認知發展規律,開發《少兒阮樂課程》系列學生用書。在選曲方面,不僅考慮適齡兒童的難易學習規律而且重視文化的涵養和熏陶。選取具有濃厚家國情懷、醇郁民族風情的阮樂啟蒙樂曲譜30余篇,如《我愛祖國我愛家》、《草原小牧民》等。
讓文化引領課程資源的開發,豐富課程資源的同時為課程增添了民族文化的底色。在此基礎上每一節內容涉及了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五個板塊。
五個板塊層次清晰,知識、技能、情感、文化立體結合,全面滲透。校本教材資源讓小眾的民族樂器走進大眾視野,填補了因歷史遺留因素而產生的課程資源的單一固化,讓新時代美育課程資源更加多樣化。
2.綜合多樣的課程實施途徑
郭玉婷(2020)指出從實踐層面來看,未來的美育課程的綜合改革會將現階段的美術、音樂進行擴展。引入其他同領域的藝美課程,使美育的實施更加綜合性、多樣性。
(1)金字塔梯級課程發展方式
首先,設置基礎音樂課為主的普及阮課程,將阮融入到基礎教育音樂課程。再由面到點,為對阮文化愛好濃厚的學生提供專業學習的課程資源和指導,進一步感受阮文化。最后通過專業表演,以樂團提升的方式帶動學生個人的發展,實現特色人才的培養。這種金字塔梯級課程發展方式也促進了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發展。
(2)學科本位的聯動融合課程
學科本位的美育課程可進一步分為藝術學科內課程整合和跨學科融合,實現以點帶面、以一帶多的融合效果。
阮一直以來都以民樂團的伴奏為主要表演形式,鮮少有以阮為主奏樂器的樂團。阮樂傳承人寧勇將阮進行改革創造,根據其音質、音色、音域的特點創造了“阮族”樂器。使得不同音高的“阮”能夠以合奏、重奏的形式表演,彰顯主奏樂器的風采。阮樂團打造阮族樂器的合奏、重奏、獨奏等形式的表演,在此基礎上創造性融合了演唱、舞蹈、戲劇、表演、等課程,讓藝術學科內的整合效果發揮到極致。
3.創新課堂教學方式
美育改革課堂的教學方式,決定了其目標達成的效果。以往的器樂演奏課堂以講、唱、練為主要教學方式。少兒阮樂社團專業學習不斷改進,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探索出具有普適性的民族樂器的的課堂教學范式——“四步八法”課堂教學范式。“聽、視、唱、奏、創、練、說、演”等手段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豐富教學手段,使枯燥的器樂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四、結語
新時代下美育校本課程的實踐和探索需要堅持“以美育人”的核心目標。少兒阮樂校本課程的實施和探索做到了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改變傳統藝術教育主要以傳授學生演唱、演奏的知識和技巧的單一目標,代之以提高核心素養、實現以美育人、傳承文化根脈的多維目標。通過“阮”這件古器樂的學習,促進學生品行的修養、情操的陶冶、身心的愉悅。真正體現“以美育人、以樂化人”。
參考文獻:
[1]郭玉婷.“以美育人”目標導向下的美育課程實施路徑思考[J].新課程評論,2020(10).
[2]李靜、蔡春.論中小學課程的美育實施路徑[J].課程教材教法,2015.
[3]張華.關于綜合課程的若干理論問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6) :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