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蓉
一、案例背景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教學的核心板塊,其教學關系到學生英語能力提升和核心素養的養成。但現階段,英語閱讀仍是小學生的薄弱板塊。閱讀教學中由于教學路徑不明確,教學環節繁多、重點不突出,導致教學過程缺乏完整性和連貫性。
在傳統小學英語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把重點放在了閱讀量的積累及內容的延伸上,教學方式是以教師領讀、串講并設置不同的閱讀理解題為主,忽視了對學生的理解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學生在課堂上忙于回答問題,機械式的進行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課堂參與意識淡薄,致使課堂教學失去活力。
教師往往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總是想做到面面俱到,會更多關注語言的理解和語言的掌握等表面現象,而忽略對文本進行深入地解讀。導致教學目標把握不準,重難點偏移,甚至失去重心。
基于以上現狀,筆者在小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中引入了“問題鏈”教學方式。問題是學習的導線,學習的過程是問題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的過程。問題鏈能夠以問題作為紐帶,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所謂問題鏈是指在既定的學習范圍內,圍繞某學習目標,考慮學生的認知現狀,圍繞教學目標、重難點精心的設計一組相對獨立又存在關聯的問題。其本質并非是幾個問題簡單的組合,而是將其作為一個組相互串聯,環環相扣。問題鏈的引入可以保證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問題鏈的引領下,通過閱讀文本回答各種難易不同的問題,并且在連續不斷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的閱讀興趣濃厚,通過探究養成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提高核心素養。
二、案例描述
在問題設計前,首先要明確本節課在單元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而初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了解學生的已知、經驗和需求以及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從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個環節來設計問題。問題要能激發學生進入文本,引導學生與文本互動,在文本基礎上有所提升。
以牛津全國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下冊Module1 Unit 2 “Our new home”單元為例。本單元的話題是Moving home,教學目標為能在”Moving home”的語境中正確認讀及拼讀本單元的核心詞匯和詞組why,because,study,dining room,change,place,every,then,all day,并能正確運用進行應答,描述及書寫。能在“Moving home”的語境中運用本單元核心句型Why...? Because...進行正確詢問、應答、描述及書寫。能結合已學知識,口頭及書面介紹自己夢想的家園,鞏固和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與技能。
本課時為本單元的第一課時Changing home. 教學目標為在介紹鳥類遷徙的語境中初步感知本單元的核心詞匯change,place,every,then并掌握其音、形、義。能聽說認讀wild goose及其復數wild goose,twice,north,south,enough. 能在moving home的語境中運用本單元的核心句型Why...? Because... 詢問并說明大雁遷徙的原因。能通過閱讀活動理解大雁遷徙的過程。能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將其他動物遷徙的過程及原因進行描述。
在設計問題時要圍繞目標展開,根據本單元的單元目標及本節課的課時目標,筆者設計的教學活動是:通過談論home導入新課;談論圖片中的動物遷徙原因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學習;通過第一次閱讀了解大雁遷徙的原因;通過第二次閱讀了解大雁遷徙的路線;通過回歸文本再一次梳理進行課文復述;最后聯系實際,總結不同動物的遷徙原因,將所學內容進行語用輸出。設問就圍繞這樣的教學思路,形成問題鏈,使教學活動現實化。
1.閱讀前問題設計(Pre-task preparations)
Q1:How is your home? Do you like your home?Why or why not?
Q2:Do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home?Why or why not?
Q3:Do animals change homes?
1)Why do penguins change homes?
2)Why do fish change homes?
3)Why do ants change homes?
4)Why do zebras change homes?
設計說明:此環節為閱讀前的準備活動,要完成課堂的導入、生詞處理和閱讀前的預測。首先通過圖片的形式導入新課,以學生熟悉的home話題展開,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問題:How is your home? Do you like your home?Why or why not? Do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home?Why or why not?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先談論自己的家,再進一步思考是否要搬家及其原因,一步步的向本節課changing home的主題靠攏。接下來進一步思考:Do animals change homes? Why do penguins change homes? Why do fish change homes? Why do ants change homes? Why do zebras change homes? 該問題鏈的設計緊緊圍繞核心目標,由第一個問題引出故事的背景,接下來的問題鏈引出不同動物遷徙的原因。兩組問題看似獨立,但實際互為照應環環相扣、層層深入。通過這兩組問題,學生一下子就被帶入故事里,思維也打開了,為接下來閱讀中環節問題鏈教學的順利開展做了完美的鋪墊和導入。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目的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閱讀質量。
2.閱讀中問題設計(While-task procedures)
Q1:Why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
1)Why do wild geese fly south in autumn?
2)Why do wild geese fly north in spring?
Q2:How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
1)When and where do wild geese fly?
Q3:What do you think of wild geese?
設計說明:此環節的問題旨在引導學生運用文本中的知識,培養閱讀策略。學生需要多次閱讀文本,進行語言的輸人轉換,再進行輸出,為拓展活動做好準備。文本閱讀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否深入到位。在閱讀Why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文本時,為了加強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在閱讀的過程中,筆者根據文本內容設計了以下相關的問題鏈:①Why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該問題下又有兩個小問題Why do wild geese fly south in autumn? Why do wild geese fly north in spring?構成,此問題鏈的設置直擊本單元的核心問題Why...?Because...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并總結大雁遷徙是因為氣候及食物的原因。②How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學生通過第二次閱讀,在了解大雁遷徙原因的基礎上倒推大雁遷徙的時間和地點,通過read and find和read and draw的活動找出大雁遷徙的地點及畫出大雁遷徙的線路圖,更加深入理解了本節課的重點。③What do you think of wild geese?最后通過總結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
通過設置展開性問題鏈,由簡單的文本閱讀問題①和②到文本概括推理性問題③,層層深入,同時緊緊圍繞文本的學習目標,針對文本閱讀的要求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既考慮文本差異,又關注學生閱讀水平的個體差異,為下一步的鞏固性問題教學開啟了思維的大門。
3.閱讀后問題(Post-task activities)
Why do animals change homes?
設計說明:此環節的問題是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具有真實性;學生通過fill in the blanks及retell兩個環節復習鞏固課文,在此過程中學生關注文本中描述大雁遷徙過程及原因的表達方式。接下來通過小組活動,學生以小組形式描述自己了解的其他動物的遷徙過程及原因,并說出自己的看法,突出了“人與自然”的主題;最后通過總結不同動物遷徙的原因來升華We live with the animals in the world.The world is our home.We love our home.的主題。
以往的閱讀課堂往往以課外閱讀的訓練提升結束閱讀教學,或以知識點的學習鞏固對文本閱讀的理解。從文本閱讀到文本理解,不僅僅是認識幾個詞匯熟悉幾個句型、掌握幾個語言點那么簡單,因為這些不是閱讀理解的重點。從導入到展開,從了解故事到知道故事的發展過程,必定會有一個理解升華,也就是文本閱讀的意義所在。在結束Why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的文本之后,筆者設計了Why do animals change homes?的問題。此問題的設置是學生讀完文本后能夠遷移運用,用所學的大雁遷徙的過程及原因的表達來描述其他動物的遷徙過程及表達,學生將所學知識做到了真正的理解與運用,從而使得思維品質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整堂課通過問題鏈的設置,輕松、清晰、有層次地完成了閱讀理解的教學。學生能夠積極參與文本閱讀活動,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筆者注重了文本的差異,注重了文本的導入和展開,注重學生理解的深度和廣度。關注了閱讀理解的真正意義所在,體現了教學的深度。
三、案例反思
課堂是檢驗問題鏈設計優良的平臺。本節課學生參與積極性很高,實現了英語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的結合,體現了“生本”的理念,做到學習聯系生活,活動形式生動,預設利于生成。本節課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以問題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進入閱讀。通過問題鏈的設置,輕松、清晰、有層次地完成了閱讀理解的教學。整個教學中學生能積極參與文本閱讀活動,注重了文本的差異,注重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注重了文本的導入和展開,關注了閱讀理解的真正意思所在,體現了教學的深度,閃耀著教學的智慧。
(一)環環相扣,設計問題階梯
本節課在進行閱讀教學時,首先出示了wild geese的圖片,引出問題:Why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學生猜想完成后安排學生自讀文本找到答案,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并提問:“Why do wild geese fly south in autumn? Why do wild geese fly north in spring?”來引出大雁的遷徙原因是氣候和食物。學生再次閱讀找到How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 When and where do wild geese fly? What do you think of wild geese?來理解并畫出大雁遷徙的路線。通過環環相扣、有階梯的問題鏈,學生自讀、教師引導閱讀等環節展開教學,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
在進行問題鏈設計時,依據了文本主題的內容,讓問題之間環環相扣,緊扣主題引導學生展開閱讀探究。同時設置問題時把握了問題鏈的階梯性,將問題鏈分階梯逐步引導學生在環環相扣中進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借助問題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開展的思維活動達到了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目的。
(二)由淺入深,逐步引導探究
本節課在開課時以本單元home這個話題進入,引出問題How is your home? Do you like your home? Why or why not? Do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home?Why or why not? Do animals change homes? Why do animals change homes?等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逐步進行引導學生閱讀探究,提高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思維。在進行問題鏈設計時,注重了問題的由淺入深地的層次性。
問題鏈在英語閱讀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應用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興趣和探索欲望,提高了學生的提問水平和英語思維品質,是提高閱讀課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尤其是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同時,運用問題鏈進行教學,引出新問題、加深老問題,學生能產生更高的欲望,從而使得思維品質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
四、案例評析:
本節課基于《課程標準》和學情對單元教材內容進行了合理、有序的規劃。教學目標體現了進性和整體性;教學內容滲透了適切的育人價值并均指向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這堂課以Why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故事為教學內容,整節課層次清晰,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首先從動物遷徙的原因入手,先呈現許多遷徙的動物,引出主題學習,在學生第一次閱讀后提問why do wild geese change homes?由于本課是氣候原因,學生在閱讀后找出Because ...在學生第二次閱讀后提問How do they change homes?提煉出重點語言練習,最后梳理出全文進行復述課文。之后的閱讀再回到動物遷徙的原因,深入練習本單元重點語言Why...?Because...學生在活動中總結并復習動物遷徙的原因有氣候、繁殖及食物。最后的練習基于作業核心目標,做到了圍繞目標精講精練,是一節很有意義的教學研究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