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娟
摘 要:學生心理情感忽視指的是父母對孩子關注度不夠,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這種結果有兩種原因,一是大批欠發達地區青壯年勞動力選擇離鄉打工,從而造成這些家庭的未成年子女留守,他們缺乏父母的陪伴。另一部分父母雖然陪伴在學生身邊,但不是有效陪伴,只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忽略了心理的健康發展。學校作為學生的直接教育主體,應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必須從根基、細節、實踐層面落實心理教育引導的工作,采取多措并舉的有效策略,切實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情感忽視;心理健康;家校
一、情感忽視背景下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存在人際交往障礙
一方面由于自身性格存在敏感多疑、自卑、自私等缺陷,另一方面由于身邊缺少模仿學習人際交往方式的對象,再加上對他們實施監護撫養的祖輩對孫輩的教養方式通常游走于放縱與嬌慣之間,使得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處于劣勢。他們不善表達、不懂控制情緒,對他人的言行往往過度解讀,在與他人交往之時常常充滿警惕和敵意,久而久之,導致他們朋友越來越少。
(二)存在性格缺陷
學生一般由年邁、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祖輩撫養,長期遠離父母,平時與父母見面、溝通較少,早早就要獨自面對生活、學習、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壓力,容易形成內向、孤僻、自卑、敏感、自私的性格特點。他們對外界及自身缺乏理性認識,對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缺乏科學合理的引導,思想上容易偏執,行為上以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具有較強的叛逆傾向。面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他們更傾向于逃避現實,表現出厭學、逃學、沉迷游戲等不良行為。
(三)存在人生觀、價值觀的偏移
受當前用工形勢的影響及貧富兩極分化現象的存在,在依然存在“讀書無用論”“金錢至上論”“出身論”。存在這樣觀念的家長對孩子文化學習、道德教育并不上心,經常利用物質方式來彌補平時父母親情的缺失。這使得學生缺乏高遠的理想、宏大的抱負,盲目攀比物質條件,甚至認為初中或高中一畢業就外出打工就是自己未來唯一的出路。這樣容易導致學生對個人價值、人生理想狹隘化,以謀求財富作為人生唯一的追求,或以消極、不思進取的心態應對生活,形成不良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學校加強學生心理教育引導的策略建議
(一)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導服務
首先,開設心理健康課,確保一周兩節以上的課時,通過生動活潑的視頻、案例等向孩子們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疏導方式,引導孩子們利用心理學的知識、心理學的手段化解自身的心理問題。其次,設立心理咨詢室,關注每個孩子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普測,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定期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或心理健康班會,安排有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教師值班,為心理問題學生提供定期談話咨詢、疏導,并及時與其家長溝通,指導家長配合心理引導工作。最后,學校可以適當增加投入,建立心理游戲減壓室,孩子們可以通過游戲減壓放松、調整心理狀態。
(二)積極開展體育鍛煉
有研究證明,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心理健康,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身體素質,也有利于改善抑郁、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及行為失調,促進智力意志品質、積極心理品質的發展。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疏導學生的負性情緒,讓他們從自我封閉的消極情緒中走出來。體育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團隊體育項目,讓學生在一起學習、切磋、鍛煉、比賽中,加強溝通,增進互信,體驗到集體歸屬感,進而改善同學間的關系,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
(三)加強對學生的關注
對于學生來說,班級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也是他們每天待得最多的地方。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源,對一個班級環境及氣氛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把控作用。班主任掌握學生的家庭情況、思想狀態、學習程度、日常行為習慣,形成學生檔案;要求班主任對學生給予特殊關愛,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學校的溫暖,日常中注重與他們談心交流;引導班級多開展一些人文關懷類、心理健康類、安全法制類的集體活動、班會、主題教育活動,帶領其他同學也一起關愛學生;引導班主任不定期開展家訪,多與孩子們的父母及其監管人溝通;引導班主任在學生管理和評價中不“唯成績論”,不公開成績排名,對每個孩子盡量采用積極的激勵性語言,盡量消除孩子自卑心理的障礙。
(四)積極構建家校互動平臺
學校要充分發揮家長及其他監護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引導作用,積極構建完善的家校交流互動平臺,建立學生與在外家長、班主任與在外家長及實際監護人的聯系制度,實現學校、學生、家庭之間的良好互動。要求父母無論多么忙碌,都要每天與子女進行交流和分享,而不是一味地詢問子女的學習,讓其更多地感受到親情關愛;每學期要面向家長舉辦一次以上教育培訓活動,教給他們先進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普及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幫助他們分析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提高他們對兒童的教育指導能力;鼓勵和引導家長采用以“高要求、高關心、高響應”為特征的勤勉型教養方式,或者退而求其次的“低要求、高關心、高響應”的寵愛型教養方式,建立積極融洽的親子關系。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情感忽視導致的心理問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解決這個問題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和政府的攜手合作,有效調動各界的物質、人力、教育等資源,多渠道、多方式聯動互動,共同守護和關愛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學校作為學生的直接教育者,不能被動地“等、靠”,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積極主動性,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教育方法,著力開展德育教育、素質教育,打造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推廣豐富多彩的特長教育、心理教育、體育鍛煉、閱讀等校園文化活動,積極構建家校互動平臺并尋求社會資源的幫助,為培養更多具備完善人格、健康身心和優秀品質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李秀岐.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學生的服務探究[J].決策探索(下),2020,23(2):53-56.
[2]余慧.淺談學校班主任對學生的心理教育方法[J]. 科技風,2020(1):74-75.
[3]祁穎.運用閱讀療法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