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要:信息技術作為現如今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同時也是現如今最容易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所以從小就要開始培養,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了一些方案。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如今只能能夠連上網絡就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進行交流,同時也可以進行學習和閱讀,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極大的提高了日常的閱讀量與世界交流的頻率,使得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對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了如指掌,在這個過程中加速了世界的發展,讓提高了普通人的知識存儲量。同時信息技術已被應用到現在的教育業當中,信息技術的進入使得課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充滿樂趣。
一、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進入教育行業之后使得課堂變的更加有趣,更加多元化,極大的刺激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這對于教育業的發展有著十分有利的幫助,但是其只是教學的一種工具,能否讓其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最重要的就看教師能否進行合理的應用,對于現在的信息技術教學存在已久,但是還是存在著無法將其充分的利用起來的問題,接下來就對信息技術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
1.1教學內容單一
信息技術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動手能力,在理論教學中教師通過電腦演示或者相應操作的教學,但是在教學中還是存在著教學內容較為單一簡單,基本上都是入門級別的教學內容,這對學生來說毫無提高能力,同時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積極性作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其在日常的學習中異常重要,它可以促使學生自主的進行學習,因為知識在課堂上是講不完的,它要求學生進行持續性的學習才能掌握好一門知識,而這種積極性就能伴隨學生的進行長期的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存在教學內容單一這種現象就會嚴重打擊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期以往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1.2學生之間信息技術知識差距較大
小學時期的學生在信息技術方面差距較大,這就會導致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學生無法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理解,同時各個同學之間對于信息技術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樣,一部分學生能在較短時間內掌握所學的知識,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因理解的問題,導致無法快速的掌握,這就會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質量。同時還存在一些同學在上課期間對于教師所講內容繼續寧避開,從而去瀏覽網頁或者去玩游戲,這種現象就導致了學生在上課期間對所要求掌握的知識沒有理解,同時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二、探索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質量
信息技術作為現在主流的獲取信息的途徑,其在應用范圍最廣,計算機行業同時也是現如今最為高薪的職業之一,為了培養素質良好的計算機素質,從小學就要開始對學生進行相關技術的培養,我國的信息技術教學存在已久,但是在卻只停留在表面,學生往往上機操作機會少,難以學到專業的知識,這就導致大量問題的出現,如果不對這些問題就會解決就會讓學生難以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接下來就對現存的問題進行討論,從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2.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自主學習,在學習中有自我參與感,同時有自我學習的愿望,這些都需要對學生進行培養,在日常的教學中,通過相應的任務來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如在電子工業出版社小學課本《設置IE瀏覽器的默認主頁》這一節,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要讓同學們掌握對瀏覽器主頁設置功能,在教學中教師先通過對同學們演示如何設置瀏覽器主頁,然后布置任務讓同學能設置出自己喜歡的主頁,通過評比的方式選出優秀的作品,這種方式可以極大的刺激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讓同學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通過這種刺激學生積極性的方式,讓同學們培養出自己主動學習能力,這對于學生以后對信息技術進行學習有些重要的作用。
2.2層次化教學
因為信息化教學對于一些學生而言確實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同學之間的理解能力不一樣,為了不讓同學們之間形成較大的差距感,這就這就要求在教學中進行多層次教學,讓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
如在電子工業出版社小學課本《用“鉛筆”工具畫一幅簡單的圖畫》這一節中,本節課是對電腦繪畫技巧的學習,教師通過由淺到深的層次感。讓同學能對繪畫技巧進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對一些繪畫功能進行親自的演示,理解能力較強的同學,在進行一遍演示之后就可以進行自我繪畫,但是對于閱讀能力較差的同學可以多層次演示,以及通過加強教師與同學之間交流,來對學生在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探討,從而減小學生之間的差距。
結論
本文通過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發現了現在的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單一、同學之間差距較大的問題,從而提出了通過任務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層次化教學從而提升同學們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春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提高策略探討[J].讀寫算,2022(08):37-39.
[2]劉玲玲. 加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策略分析[C]//.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年會論文集(中).[出版者不詳],2021:443-445.DOI:10.26914/c.cnkihy.2021.06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