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蘭
摘要:情感朗讀是學生語文素養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事實上,我們農村小學語文課堂上并沒有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浮于表面,過于形式。老師對學生的情感朗讀訓練不扎實,走過場,導致學生整體情感朗讀能力薄弱。基于這樣的現狀,探索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小學生情感朗讀能力的教學策略很有必要。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情感朗讀;策略
一、農村小學生語文課堂情感朗讀現狀
農村小學生語文課堂情感朗讀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整體對情感朗讀的興致不高;學生情感朗讀能力整體較低;教師極少對學生進行扎實的情感朗讀技巧指導,浮于形式;語文課堂上教師留給學生讀書的時間極少,不注重以讀代講、以讀悟情;教師不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朗讀進行多元化評價。
二、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朗讀的教學中,學生應該有愛讀、想讀、樂讀的沖動,這是朗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所以教師必須找到調動學生情感參與的方法。在教學中,只有身臨其境,將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與文中主人的思想和情感融為一體,激起內心的情感共鳴,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如,使用配樂為學生營造氛圍,以便他們可以快速進入課文中的角色,這有助于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朗讀配樂時,要注意音樂的風格,旋律和藝術概念,并且配樂應與文本內容保持一致。歡樂的音樂應與喜劇文字相匹配,低調的音樂應與悲劇內容相匹配。如,在《橋》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插入一首激昂節奏感較快的曲子,讓學生感受到洪水的兇猛、殘酷無情,慌亂的場面,讓學生跟著配樂讀出鏗鏘的語氣,從而體會到老漢沉著冷靜如山一般的形象。
2.理解感悟法
“感悟”是情感朗讀的基礎,而“情感”朗讀則是感悟的內化、升華。理解感悟法是一種經常用到的朗讀教學方法。此法要求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并有效的感悟語言文字和文本的內含。在教學中,有很多學生朗讀有缺陷,是因為我們在指導學生理解感悟上沒有到位。有感情地朗讀前提是讓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刻理解,對文中所描寫的人物、事件的深刻體會,對語言文字內在含義的有效感悟。語言感悟到位,朗讀的情感才能到位。
3.想象體驗法
想象就是學生在朗讀文本時腦海里形成的文本所描繪描的情景或者畫面;體驗就是學生身心融入到文本所描述的那個情景畫面里,像自己親身領受一樣。教師在指導學生情感朗讀時,當讀到文本中畫面感強的、有想象留白的文段,可以用想象體驗法,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在讀中走進文本,在想象中走出文本,讀出文本表達的思想,讀出文本描繪的境界。身臨其境是最能打動人心的。
4.評價指導法
在朗讀指導課中,學生朗讀之后,教師、學生恰到好處地點評反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朗讀自信和朗讀興趣,應該讓多元化評價貫穿始終。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不是指老師只言片語的重復,也不是指學生單一的說出優點或者缺點。教師和學生盡量讓自己的評價語言豐富多變。讓朗讀的學生明白自己的朗讀好在哪里?哪個方面需要提高?教師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本身也是指導朗讀的過程,評價是激勵、是學習、更是指導。
5.角色轉換法
眾所周知,評價一個學生朗讀得好不好,不但要聽其聲,還要視其形,聽學生朗讀時的語調、語速是否具有感染力,還要看學生朗讀時能否根據文章情節、人物角色等表露出相應的神態。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童話故事時,采取分角色朗讀就頗為合適。
6.對比體會法
(1)刪減、替換詞語對比:對于學生朗讀時不知道使用何種感情來讀的段句,教師可以對段句中的相關詞語進行刪減或替換,后引導學生將修改的語段與原文進行比較,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并加深體會段句所蘊含的情感,朗讀時讀出這種感情。例如,在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為了引導學生讀出作者對母親的愛和感激,在朗讀語段“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時,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原文和刪減四個“立刻”后的句子“母親說完,坐了下去,彎曲了背,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了,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讓學生理解四個“立刻”在文段中表明了母親工作時動作快、節奏快,從而感悟母親的不辭勞苦,爭分奪秒的工作狀態。當學生再讀語段時,才能讀出重音,讀出語氣變化,讀出作者對母親的愛和感激。
(2)不同語氣、神態對比:就是用不同的語氣、神態讀同一詞句,讓學生感受并區分哪一種朗讀效果好,從中選擇更恰當、更適合自己的讀法。
7.補充提示法
我們深入理解、具體感受作品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詞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語言后面更深一層的意思,抓住語言后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語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就是內在語。特別是在指導含有人物對話、心理活動描寫的內容時,通過增加人物內在語的方式,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這樣讀,才能使學生更加準確、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讀與理解課文、體會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有感情朗讀。例如在指導學生朗讀《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父親得知兒子被埋在廢墟下面,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然后跪在地上痛哭的語段時,為了引導學生讀出父親悲痛之情,教師讓學生深入到字里行間,想象父親大喊時的心理活動:今早我們還大手牽小手,哼著歌兒一起上學,現在卻埋在廢墟下面,生死未卜……通過想象補白,真真切切的體會父子情深,將文字背后隱藏的意象形象化,具體化,學生的朗讀才能入情入境。
三、結束語
朗讀貫穿于整個小學語文階段的教學,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當前素質教育大環境下,農村小學語文朗讀有效性教學活動的實施,可以通過大量作品的朗讀來培養學生語感。同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朗讀情況有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朗讀訓練營造合適的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樂趣,逐漸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最終實現提高學生情感朗讀有效性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苗現霞.淺析農村小學朗讀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8(13):33-34.
[3]李燕連.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如何加強朗讀訓練[J].廣西教育:義務教育,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