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
摘要:“雙減”背景下,如何大力提升作業設計水平,優化作業設計內容,更好地將作業效果落實、落地,長港路小學走出了一條實施“六增”策略的“雙減”背景下優化作業設計之路。
關鍵詞:“雙減”;作業設計;“六增”策略
作業具有檢驗學習效果、鞏固所學知識、促進應用拓展、發現教學“盲區”的功能,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必要補充。“雙減”背景下,如何大力提升作業設計水平,優化作業設計內容,更好地將作業效果落實、落地,武漢市江漢區長港路小學積極履行作業管理的主體責任,不斷在作業設計上研究探索,實踐創新,走出了一條實施“六增”策略的“雙減”背景下優化作業設計之路。
1.增研,把作業設計研究作為學校教研工作的主攻點。我校一直把作業設計作為一個重要的教研方向。特別是“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是加大力度投入研究,將作業設計水平作為檢驗教師業務能力,教研組教研工作效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組織教研組集體研討,探索最符合本學科特點、最能體現本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要求的作業,實行定向研究、定量設計、定點實施全覆蓋。一是定向研究:教研組集體研究,分工協作,以一個單元、一個學段、一個學期為時間單位,系統化選編、改編、創編具有校本特色的作業;二是定量設計:根據學生的學情確定作業的難度與數量,結合“雙減”和“五項管理”要求的相關規定,明確控制課后作業總量,各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確定作業完成時量,再由教導處會同年級組統籌確定分配各科作業完成時量;三是定點實施:學校通過設置校級研究課題,引導科任教師統籌課堂作業、課后作業與課堂教學,進行系統化、一體化研究,通過作業發現學生在知識掌握、理解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作業反饋為依據,改進課堂教學方式,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
2.增質,把作業質量提升作為檢驗課堂教學的關鍵點。提高作業設計質量,讓減負提質落在根本。在嚴格落實作業政策規定的同時,我們以明確作業質量設計為著力點,要求課堂目標達成檢測性課堂作業,由教研組共同商定,全年級統一,必須具有目標檢測性和課堂教學效果反饋性。課后書面家庭作業,由教研組長擬定鞏固性基礎題目,建議性拓展提高作業由各科任教師根據班級學情選用,做到各班級各科目作業分層次布置。在非書面作業中,學校制定了非書面作業指導意見,詳細規定了非書面作業形式、時長、安全等基本要求,切實為作業減負打好預防針。
3.增效,把提高課堂效率作為作業效率提升的突破點。作業增效的前提是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這就要求教師要對課標、教材精準研讀、把握和執行,要求教師做課標忠實執行者,做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解讀者和踐行者。我們提出,教師要腦中有“綱”、胸中有“標”、腹中有“書”(特別強調教材的創造性使用和深入解讀)、目中有“人”、心中有“法”、手中有“技”。教師注重高效和有效,扎實提高課堂效率,設計出符合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堂練習,科任教師要把作業的功能從“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轉化為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發展性功能,要注重習題的思維性價值,使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事半功倍的練習效果,達到增“效”的目的。
4.增趣,把創新作業形式作為激發學習興趣的增長點。我們努力打造高效課堂的同時,與之相適應的作業設計也應該創新形式,避免簡單機械的重復訓練。為此,我們的做法是:
一是變作業的“封閉性”為“開放性”。合理地設計作業題,給學生提供多角度考慮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發散性、獨創性。
二是變作業的“呆板性”為“情境性”。在作業內容上要注重貼近生活,盡量將知識嵌入生活情境或學科探索情境,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是變作業的“統一性”為“層次性”。注重學生主體性、發展性等人文素養的培養,就要求作業布置要有層次性。可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不同層次的學習組,布置難度相應的作業;可設計階梯型題組,根據教材內容,精選不同層次的題目,有針對性地設置知識、方法、技能、思維相適應的題目。提高輔導的針對性,提升學生學習效果。
5.增寬,把拓寬作業渠道作為實行“五育并舉”的結合點。我們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拓寬作業渠道,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適度布置社會實踐作業,可以在假期或周末安排紅色文化教育、農耕文化體驗、民俗文化研究等研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熏陶培養高尚品德;適宜布置傳統文化學習方面的作業,可以欣賞音樂、觀看電影、練習書法等,陶冶情操,提升內涵;適當布置一些勞動方面的作業,可以做家務、社區勞動、當志愿者等,體驗勞動的艱辛和汗水后的收獲;適時布置體育作業,將終身學習和堅持鍛煉的理念貫穿學習的全過程和各方面,讓每個學生都有強健的體魄和頑強的意志品質。通過拓寬作業渠道,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僅要完成日常教學的各類小作業,更要做好素質教育的大文章。
6.增聯,把家校協同管理作為落實作業要求的落腳點。“雙減”背景下的作業完成,需要更加開放的視角和多維度的能力培養,就要求我們要關注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借助作業設計搭建合作平臺,創建交流機制,例如組織學生研究性學習小組、學習共同體等,促進學生學會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
當前,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環境是家庭和學校,學生很多作業也是放學后或雙休日在家完成的。現階段,“雙減”的全面實施,學生基本在校就可以完成家庭作業。為此,我們還要切實避免“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現象,就必須建立家校協同機制,做到學校在布置作業方面,要做好年級組、學科組、同一班級任課老師等各方面的協調,做好各學科作業比例結構的統籌安排,切實減輕學生課外作業負擔,將“雙減”精神落到實處。
實踐證明,只要我們以系統思維準確把握作業設計背后的目標定位,以瘦形減量為表、提質增效為核,“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變革一定能開辟一片更加廣闊的天地,結出更加喜人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