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想娣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本教育觀念逐漸深入人心。前置性作業就是生本教育的體現,它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的以生為本,“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的基本理念。[1]前置性小研究的設計不僅影響著課堂的質量和效率,也關系到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素養的形成與培養。
關鍵詞:生本教育;前置性小研究;數學學習素養
前置性作業也叫前置性小研究,是指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老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難點,設計的有關下節課內容的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自主地去探究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終嘗試解決問題的一項作業。
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上來,基本良好的行為習慣都還沒養成,所以在習慣養成一段時間后,我開始在實驗一二班試行生本教育。剛開始對生本教育的理念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徹,所以在設計小研究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只是一味的照搬專家和其他優秀教師的做法,出現了比較多的問題。比如:在設計作業題量時題目多了,以至于在課堂上完成不了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題目的設計沒有層次,內容比較深入,讓部分的后進生無法完成作業;又或是小研究設計的過于簡單,致使優等生覺得簡單;小研究的設計形式比較單一,只有簡單的筆頭模式。
基于在小研究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不斷的進行學習和總結,發現要設計好前置性作業,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教師自己必須熟悉教材教參,把握每節課中的知識要點,了解本班學生的學情。只有把這些基本功做好,才能設計出利于學生學習的前置性作業。其次,在作業的設計上應該遵循以下原則:簡單低入、根本開放、形式多樣。
為了更好的踐行以人為本的教育,現結合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談談在小學低年級數學前置性作業設計的看法和感悟。下面以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還剩下多少》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我設計了如下小研究:
一、簡單低入,面向全體學生
低年級學生由于認知水平有限,小研究的設計應該側重于自學習慣的培養,對他們在新授課的前置性作業用不著面面俱到,小研究的設計必須面向全體學生,讓人人都有所得。[2]比如:在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還剩下多少》這一課的教學前,我先教會學生如何進行預習,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預習之后的所得,讓同學們自己獨立完成。小研究的第一題為5以內減法的口算題,是在學生學習了5以內加法的計算之后的新知識,根據我班學生的情況及他們原有的知識基礎設計的。作為認識減法的起始課,他們大部分已經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獨自解決,對于個別學習稍微困難的學生,他們也能夠達到初步認識減法的目標。
二、從“根”入手,抓住知識主線
教師在布置前置性作業前,要做到心中有數,精心備課,抓住知識的“根”,使學生通過預習就能夠掌握大部分的知識點。比如《還剩下多少》這一課的主要目標是在認識減法的基礎上,學生要能理解減法的含義以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而小研究的第二題設計就是本節課的“根”。這是一道看圖列式,題目首先考察了學生看懂圖的能力,學生看懂圖基本上也就能理解減法算式所表示的含義。然后通過把自己的思考以“我的想法”的形式寫下來,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如第(1)小題,它是以連環畫的形式出現的,學生很容易能說出:盤子里有3個蘋果,小女孩吃掉了2個,還剩下1個蘋果,用減法表示,也就是3-2=1(個)。 第(2)小題,相對第一小題對于后進生來說稍微有點難度,因為只有一幅圖,學習了加法之后,學生有的就會理解為用加法計算列出1+3=4(只)的結果。這是對圖意沒有理解,所以對他們來說這是難點。但是對于學困生來說是難點的題,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的解決,他們心中就會感到喜悅,于是讓這部分學生以小老師的身份給其他同學講解,既體現學生是課堂中主人的地位,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從而讓學生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牢牢抓住知識的“根”。
三、打開思維,舉一反三
在學生能夠理解了減法含義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試著舉例子。小研究設計的“我能舉例”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能夠發現減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原型。比如我班學生有的以畫圖的形式展示自己理解的減法,如:畫了5個三角形,再用斜線劃去2個,列出算式5-2=3;有的以口述的形式展示了自己理解的減法如:有4支鉛筆,用了1支,還剩下3支,列式為4-1=3;還有用文字編成的減法問題如:有3輛小車,開走了1輛,還剩下多少輛?等等。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每個同學都能夠發揮自己才能,實現人人都有所得。
四、拒絕單一,形式多樣
單一形式的前置性作業,會讓學生感覺枯燥乏味,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我根據教學內容及目標的不同設計了幾種不同形式的前置性作業。第一種是課前設計好的前置小研究,以表格的形式展現如《還剩下多少》的設計,根據內容的不同有時適當的設計必答題和選做題。第二種是直接讓學生自學課本,在書上做標記、提問題的方式。第三種是讓學生自己準備好一本專門的小研究本,在小研究本上完成前置性作業。
不管是哪種形式的作業,都是圍繞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來進行設計,脫離目標的設計只是簡單機械式的練習,效用不大。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設計作業時目標定位要準確。
五、接收反饋,評價要及時
老師在布置完前置性作業后要尊重學生的勞動,及時進行檢查評價,在課堂上盡可能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示前置性學習的成果,讓他們的勞動有所做也有所用,對認真完成的同學和小組要給予表揚和鼓勵。[3]教師應尊重學生完成前置性作業的成果,用發展的眼光和心態去評價學生的的前置性作業,多以表揚鼓勵的方式促使他們成長與進步,使他們的心靈在教師的賞識中的到舒展,讓他們變得更加優秀。
通過幾個月的不斷探索,嘗試,我總結出針對低年級的學生的前置性作業設計除了應該遵循以上的設計原則,還應該把握好題量的設置,要做到“少而精”。再有,作業設計出來應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喜歡學,愿意學,從主觀上自覺認真的去完成。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不多,作業的設計更應該簡潔明了,多以圖形的形式展現,少些大篇幅的文字。
參考文獻:
[1] 數學課程標準 2011.版
[2] 趙麗. 淺談生本理念下前置性作業的有效設計[J]. 研究,2015(18).
[3] 淺談生本課堂小學數學教學中前置性作業的布置_百度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