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禮蘭
庚子年的春天,一場疫情讓面對面的教學轉變為空中教學。我執教二年級的數學,一直在思考:如何讓二年級的孩子在這一學期、在這樣特別的授課形式下、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依舊保持對數學的興趣?對了,游戲!
2002年數學大師陳省身教授為廣大少年兒童題詞“數學好玩”。這是陳省身教授在至美至純的數學世界里獲得的深切感受和體驗。讓學生在“玩”中學數學,更是陳省身教授對中小學數學教育的呼喊和期盼。正如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張景中院士所說,游戲就是玩。游戲生動、活潑有趣更受兒童喜愛,是促進兒童身心發展的最好活動形式。數學游戲貼合小學生的天性,能夠吸引他們主動參與,樂此不疲,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數學游戲活動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因此,把數學游戲有效地應用于教學中,一直是小學特別是低年級數學教育教學的要求。
方法找到了,結合本期教材所學內容,我定下了在下午輔導課程中增加3分鐘游戲時間,游戲內容定為巧算24點。24點在四年級教材習題中才出現,二年級的學生才學完表內除法,就讓他們嘗試玩這個游戲,會不會太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在后來的探索中,證實我的擔心完全多余的,學生們不僅很感興趣,而且玩得越來越“溜”!
“苔花如米小,就學牡丹開”!
用1、3、4、4巧算24點
①1×3=3 ②4+4=8 ③3×8=24
用1、3、4、5巧算24點
①4×5=20 ②1+3=4 ③20+4=24
最開始玩24點游戲前幾天,就是讓全班學生明白游戲規則。出4張撲克牌,用上撲克牌上面的4個點數,用加減乘除運算算出24來,最開始有的學生有畏難情緒,有的學生習慣屏蔽那個“多余”數,但是經過引導及鼓勵后,大家慢慢地都理解了規則,喜歡上這個游戲,并大膽嘗試湊24點呢。
用2、5、2、7巧算24點
①2×5=10 ②2×7=14 ③10+14=24
這道題最后是用14+10=24,你算出來了嗎?
慢慢地,學生開始學會找規律了。一天 ,算完下面兩組題后
“你能發現這兩組題里有什么相同的數嗎?”
“你能發現這兩組題的解答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嗎?”
用1、6、2、8巧算24點
①1×6=6 ②8÷2=4 ③4×6=24
用1、6、2、9巧算24點
①9-1=8 ②8÷2=4 ③4×6=24
“見六造四 ”有時可以幫助我們更快算出來。
再來兩組題:
用2、8、10、10巧算24點
方法一:①8÷2=4 ②10+10+4=24
方法二:①10÷10=1 ②2+1=3 ③3×8=24
用1、1、4、8巧算24點
方法一:①8-1-1=6 ②4×6=24
方法二:①1×1=1 ②4-1=3 ③3×8=24
嗯,“見八造三”這個方法也不錯!
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這個游戲越來越喜愛,算得也越來越快!其中涌現出康天瑞、趙辰浩、朱家奕、羅孫一鳴、劉力聞、易大唯、黃熙然、馬天一、云天浩、張晶晶、羅薇語、夏楚瑜、羅恩漪、辛芷妍等一批二十四點小能手。
四張撲克牌都要用到,在不知不覺中學到兼顧所有,學到了加減乘除全面考量,讓學生的樂趣發揮到了極點。不要以為在游戲中學不到東西,其實恰恰相反,看!
用2、3、2、9巧算24點
①2×3=6 ②2×9=18 ③6+18=24
很多時候,我看到了孩子們在玩游戲時迸發出的奇思妙想和無窮潛力。
上面一組題,題目一出示,同學們紛紛舉手!
“老師,我想出來了!”
“老師,我來說!”
“老師,我有另外的方法!”
......
本來紀律良好的課堂每逢到游戲環節,好似“亂”了,不再遵循先舉手再發言的規定,學生爭先恐后——如果自己的算法不被老師和同學知道,那該是多深的遺憾啊!老師太懂你們了!往往這時候,我都不忍責備這群朝氣蓬勃,躊躇滿志的娃。這道題不再用老師提示,一下子可以想出四種不同算法。
24點游戲除了讓師生課堂上同玩同樂,也能在課下玩,家長和孩子一起玩,較好地促進了親子關系。樂于分享的張晶晶家長、趙辰浩家長、羅薇語家長發來了和孩子一起玩24點游戲的小視頻。
24點游戲的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發現并體驗到數學的好玩。每節課游戲時間雖短,游戲內容不變,但題目卻千變萬化,它又讓你在一天一天的練習中尋到了規律,積累經驗,體驗到算得出24的喜悅,體會到學習上小小成就感。通過練習,進一步提高了口算、視算能力以及估算能力,真是一舉多得!讓學生在快樂游戲的過程中達到鞏固了表內乘法口訣以及表內除法目的,達成多元化的游戲目標。借此機會,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練習,變單一思維為開放思維,變順向思維為逆向思維。
當然,對于小學數學教育來說,游戲并不能代表所有。把游戲作為一種課程資源或教育手段,既是一種對規定課程的補充,又尊重兒童認知世界的方式。數學游戲為兒童數學思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可能性,可讓學生在自由生長中更為舒展與蓬勃。“苔花如米小,就學牡丹開”!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數學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