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蓮子
評價課堂教學行為,也就是通常稱為的“評課”,是基本的教學活動,《教育大辭典》對評課的定義是:對教師上的課進行分析評論,檢查教學質量,總結經驗的一種方式。通過評課,參與活動的全體教師,可以從課堂教學實例中有所裨益,把公開課教學與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比較研究,借鑒他人的成功經驗,反思課堂上的不足,梳理教學邏輯、重構教學結構,形成“備課——授課——再備課”的良性循環過程。
課堂是教師、學生圍繞教材發生的一系列復雜活動。而授課教師作為一個局中人,有時很難發現自己的問題,而有效的評課恰好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發現問題,促使教師專業的提高。沒有完美的課堂,本著以評促教的初心,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路徑進行評課。
一、“對癥下藥”
教法,是評課的重心所在,它包括教材處理與教學流程。教法能反映教師是否進行了充分的備課,是否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教學效果如何。評課應遵循診斷與治療相結合的原則,既能提出問題也能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可供參考借鑒的操作方法,這樣的評課才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
如,兩節圍繞《活著》整本書教學的同課異構的課例。教學目標均為:①了解《活著》整本書的故事與人物;②體味書中對生命的思考,領悟活著的意義。先是A老師帶著學生由淺讀到細品再到探究,全程以學生講解思維導圖,設計書簽等方式展開,形式多樣,課堂氣氛活躍。后是B老師由新冠肺炎疫情導入,到現場調查,到人物關系、情節連線圖,再到問答題,他讓學生一步步思考“活著”“生命”等話題。兩種教法各有所長,授課教師對于教材的處理都有了精心的理解與領會,并且課堂上能抓住重難點,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評課時可從教法中先找出兩節課的共同點,如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律,后找出兩節課的問題所在,如A教師讓學生主動展示,課堂氣氛熱鬧但對教材的深度挖掘不足;B教師列舉了青少年自殺的大數據,進行生命的教育,讓學生反思等,但教師過多的講解又會代替了學生的經驗。《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即教師是實現學生主體性的保障,從這一點來說,把課堂還給學生絕不是放任自流。對此,我們可針對A教師課堂提出修改的建議:可以利用最后5分鐘點評小結,借此升華此節課。新課標還提出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鑒于此,B教師可以在后半部分讓學生寫下感受然后交流,代替教師的灌輸。因此,在評課時我們應“對癥下藥”,指導授課教師對原有素材進行二次加工,說出“病癥”、找出“病因”、開出“處方”,從憑經驗下結論向基于證據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轉變。
二、錦上添花
教學的某個環節設計得好,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但好的環節還可錦上添花。如,某教師在講授《陳情表》一課時,用“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要像夢一樣自由,回家養豬,請批”等“最牛辭職信”導入。本來,這樣的導入趣味性強,讓學生一下子進入本節教學情景中。《新課標》中關于師生互動評價提出“課堂上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指出“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因此,在評課時教師應改進,在引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同時,相機誘導還可讓學生注意文中表述用語上的謙卑與謹慎,如“聽臣微志,庶臣僥幸”等,以及布局上先動之以情后曉之以理的匠心所在。這樣的評課是錦上添花,教師在互評互議中,找到了問題解決的更優途徑,使研教更深入。
又如,高一作文指導課,學生剛接觸議論文,如何讓學生快速掌握議論文寫作方法。某教師選取了“工匠精神”這一話題,先講授議論段的步驟,接著給出“鐘揚找種子”的事跡,以及視頻,讓學生全面了解這個人物素材,再讓學生堂上練習,最后展示、點評。這節課是根據學情特點設計,運用信息技術條件下的電教媒體,效果較好。在教學活動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最終都要在學生那里得到體現。在處理“評教”與“評學”的關系問題上,課程改革強調了以“評學”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點,提出了“以學論教、教為了促學”的口號。基于此,本節課在學法上還可再改進,如學生在運用人物素材時還可以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的成就、影響等要素,并且要學會根據論點定向表述素材,為接下來的議論作準備。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教師應加強學法的指導。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評課時還應“評學”,這樣的研討不僅利于教師進步,也利用學生提高。
三、義正詞婉
如,某次評課中,某位教師使用了一連串反問的句式并且聲色俱厲地指出課堂上的失誤之處,現場的氣氛有點尷尬。雖然筆者也佩服那位教師發現問題的眼光,敢于指出不足的勇氣,但在表達上還是值得商榷的。看央視的“主持人大賽”,筆者折服于董卿的點評藝術,她點評時,“一針見血,溫柔卻有力量”。網友說:“她會告訴你好,好在哪里。你不好,不好在哪里,應該怎么改正。這五點里面,最后一點最難能可貴。”我們在評課時,也可遵循這樣的順序,這樣授課教師更易接受。評課者應以謙虛的態度、商量的語氣與授課教師共同分析研討,比如“你看,這樣合適不合適?會不會更好?”“如果……會不會更好”等,讓授課教師感受到真正的“雪中送炭”,激發其提升自身教學素養的內驅力。
仰高篤行,知新致遠。評課不是因課論人,而應是品其成功,彌補不足,這樣才能達到以評促教,以研提效的目的,最終讓教師與學生都得以成長。
責任編輯? 溫鐵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