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和豐
基于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各行業生產力得到不斷提升,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給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需要具有極高專業能力的人才,更需要道德素養高的人才。為此,勞動教育必須與思政教學進行科學結合,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幫助高中生形成敬業意識和勞動意識,使之帶著正確觀念走入不斷變化的社會,能夠適應激烈的競爭環境。那么,在高中思政課堂中,教師應放眼未來并緊抓時代特色,將勞動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政課堂,同時對所遇各類問題進行分析,結合高中生的真實需求來設計融入方案,使高中生在全新模式下形成正確的勞動意識,也樹立起正確的擇業觀,成長為高素質人才。
一、勞動教育融入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教育教學目標不明確
高中生所具有的勞動意識并不強,需要教師通過多元引導,才能使之帶著正確意識成長,同時規范自身行為,肩負起民族復興重任。但部分教師未能對各階段勞動教育目標進行科學明確,也沒有將其與思政教學有效結合,從而暴露出教學目標不夠明確的現實問題,更是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足,不利于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的科學結合。還有部分思政教師對勞動教育知識的傳遞呈現出單一性,學生隨之產生不同程度的抵觸心理,不能帶著熱情參與勞動實踐活動,失去勞動主動性。
(二)學生勞動意識待提升
勞動意識需要在經驗積累中形成,勞動素養水平的不斷提升更是應以實踐活動為支撐,才能讓高中生對勞動有全新認識,從而走出勞動即體力勞動的誤區。但在思政教學中,部分教師未能通過科學與合理的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使之薄弱的勞動情感得不到增強,出現勞動意識不堅定的情況,影響其勞動觀念的形成,阻礙素養水平提升。部分學生因為認知偏差而不能帶著正確態度參與實踐,暴露出勞動意識待提升的嚴重問題。
(三)教學方法創新力缺乏
在高中思政課堂中,部分教師依舊選擇標簽式的解讀來完成知識的傳遞,學生往往是選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進行記憶,所以對勞動的認識只停留于表面,未能形成勞動價值觀念。部分教師還以勞動為懲罰,使學生產生錯誤認識,未能體會到勞動價值。可見,教學方法的科學創新可以將勞動教育巧妙融入思政課堂,讓教學途徑呈現出豐富性,讓課堂極具吸引力,更是讓勞動教育與思政教育水平獲得同步提升。
二、勞動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課堂的重要性
(一)樹立正確觀念
基于時代進步,勞動教育內容發生改變,呈現出延伸特點,能夠為勞動價值觀的形成夯實基礎。但高中生自身未對勞動概念有清晰的認識,缺少對勞動價值觀的認同,從而沒有形成正確的觀念,不利于其習慣的養成。此時,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有效結合,能夠讓學生在參與各類實踐活動時增強體驗感,對勞動內涵有全新認識。在此基礎上,高中生能糾正以往有偏差的勞動理念,走出認知困局,從而帶著正確觀念成長為有智慧、會創新和愛勞動的全新人才。
(二)夯實復興基礎
部分高中生對勞動較為抵觸,不利于其勞動習慣的養成,也易抵觸各種勞動,從而出現拖延勞動的問題。那么,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堂后,學生可以在正確引導下參與各類勞動實踐活動,從自我服務開始,走入公益勞動和生產活動,從而強化其服務意識與勞動意識,能夠掌握勞動技巧。可見,勞動教育與思政課堂的有效結合,可以讓勞動實踐活動呈現出系統性,學生在實踐活動體系的構建中磨煉意志,形成極強的勞動情感,為中國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夯實基礎。
(三)形成敬業意識
勞動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形成極強的耐挫能力,使之感受到勞動帶來的幸福感,能夠體會堅持的可貴,有利于其形成敬業意識,成為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撐。由于部分高中生是家庭中的太小陽,父母溺愛使之無法體會到何為艱苦奮斗,從而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不能帶著積極態度走入社會環境,更經不起困難的檢驗。那么,勞動教育若能融入思政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各類實踐活動形成工匠精神,也能帶著奮斗精神參與各項工作,強化其敬業意識,為新時代的發展帶來推動。
(四)提升核心素養
在思政課堂中,教師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讓高中生認識到勞動是不存在高低之分的,能夠帶著正確的勞動觀念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也樂于參與各種勞動,培養出高中生熱愛勞動的真實情感。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播放改革開放期間,我國大力發展工業,有很多知識青年參與工業生產,在第一生產線參與勞動,與勞動人民一起工作的場景。或是為學生播放新中國勞動楷模視頻,比如植樹楷模:馬永順;機械楷模:馬恒昌;工人先鋒:許振超等光榮事跡,讓學生了解勞動楷模背后的付出精神和愛崗敬業精神,從而引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為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這樣學生在思政教育與勞動教育中能夠站在不同角度考慮,對自身價值做到實現,提升其核心素養,從而獲得全方位成長。
三、勞動教育融入思政教學的對策
勞動教育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教師若想將其與思政教學進行有效結合,需要根據高中生的成長特點,將勞動資源巧妙轉換為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帶著積極向上的心態走上成才之路。但在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結合的過程中,暴露出諸多問題,不僅影響到教學的整體質量,也不利于高中生的健康成長,教師必須對問題進行針對性解決,才能發揮出勞動教育的真正作用,也讓思政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對勞動教育融入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講述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結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幾點科學的融入對策,力求培養出與時代需求相契合的復合型人才。
(一)深度教育資源,融入勞動教育
正常來講,教師若想將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進行有效結合,需要考慮內容與方法的有效性。因為創新的教學方法如果缺少帶有深度的內容,是無法發揮出應有作用的,反而會出現形式化,不利于勞動教育融入日常思政教學。為此,教師需要借助先進技術對勞動教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才能將其與思政教學資源進行完美結合,讓勞動教育極具高效性。例如,在解讀《法治社會》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首先給出三大議題:一是法治社會的內涵;二是法治社會的建設方法;三是法治社會的意義。其次,鼓勵學生通過小組探討對議題進行分析,同時借助生活資源讓學生意識到勞動能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落實帶來極大程度的推動,也意識到社會建設與發展需要無私奉獻精神,而勞動可以傳承雷鋒精神,讓學生在探索所學知識時,能夠接觸到與勞動相關的各類知識,使之從哲學、政治與文化等多個方面感受勞動價值,對勞動知識全新認識,從而形成一定的勞動意識。
(二)豐富勞育文化,發揮教育作用
以往通過打掃教室和校園衛生來強化高中生勞動意識的方式已呈現出單一性與盲目性,無法將勞動內涵做到科學展現。那么,在思政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入勞動教育,結合高中生壓力大等特點對校園文化進行豐富,借助社會與家庭力量來保證勞動教育能夠有效融入思政教學。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植樹節帶領高中生參與植樹活動,使之鍛煉自身體力,感受勞動的不易,也可以在雷鋒月帶領學生走入養老院,通過打掃衛生和照顧老人來奉獻愛心。教師對勞育文化進行科學豐富,學生在多樣化的思政教學中感受勞動的偉大與平凡,激發出其勞動熱情,使之愛上勞動并善于勞動。例如,在《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的學習中,教師通過多媒體等設備讓學生看到我國分配制度的優勢,同時從生活入手引導學生明白勞動具有的價值,形成正確勞動意識,帶著積極性參與勞動與政治生活,也產生政治認同,明白多勞多得,從而對按勞分配意義做到充分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需要借助家校合作,強化家庭勞動教育功能,鼓勵學生參與家庭周末活動設計,同時根據家庭收入來設計每周、每月消費計劃表,在創造性活動中感受勞動價值,培養其熱愛勞動的終身習慣。在此基礎上,教師還應依托社會支持,培養高中生的勞動品質。例如,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學習中,教師從各國所有制的對比入手,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進行解讀,并且在安全的前提下將課堂延伸至企業發展,學生能夠參觀真正的勞動生產過程,意識到創業的不易,經濟發展更不容易,從而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成長,能夠帶著正確勞動價值觀參與實踐活動,形成勞動品質。
(三)創新教學方法,強化勞動意識
由于學生參與勞動的機會不多,教師在思政教學中需要創造校內與校外的勞動機會讓學生能夠參與更多實踐活動,從而強化其所應具有的勞動意識,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教學。為此,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極大程度的創新,解決高中生鄙視勞動的問題,通過多樣化的引導讓學生形成極強的勞動意識,使之在參與活動時獲得勞動情感,從而形成勞動認同感。在具體授課中,教師需要改變標簽式的知識解讀方式,而是做到古法新用,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整合,實現1+1>2,學生能夠在掌握政治課內容的基礎上將知識進行科學轉化,形成勞動能力,獲得勞動精神的科學培養,養成勞動習慣。教師考慮到高中生面對枯燥內容易產生倦怠情緒,所以創設不同情境,讓學生看到立體化的知識,也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吃透理論知識,帶著持續的熱情參與實踐活動,從而感受到勞動價值,對勞動重要性做到全新認識。例如,在解讀與新發展理念相關的內容時,教師結合高中生成長特點,從生活入手來保證勞動教育可更好地融入思政教學,讓學生能夠從生活變化中感受勞動的作用,也認識到何為新發展理念,從而形成正確的“三觀”,帶著勞動意識成長為全新人才。
結束語:
在新時期下,勞動教育與高中思政課堂的有效結合成為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與社會發展需求相契合,為課堂教學改革指明方向。在高中思政課堂中,教師應從多角度考慮,結合高中生的成長特點和真實需求,將勞動教育巧妙融入思政課堂,將艱苦奮斗精神做到有效傳承,通過多元引導讓學生形成踏實肯干的精神,使之依托勞動實踐來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那么,教師應秉承“以生為本”的先進理念,借助多樣化方式為勞動教育與思政教學的結合帶來切實有效的促進,讓課程教學彰顯出科學性與可行性,為勞動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帶來有力推動,實現學生的全方位成長。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滲透勞動教育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FJJKXB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