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戲劇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融匯多種藝術元素。古今中外不同的戲劇門類和優秀作品,通過塑造鮮活的舞臺藝術形象,展現社會文化的發展進程。文章從歌劇《卡門》經典唱段在課堂上的教學實踐出發,以“賞—念—唱—演”為教學邏輯主線,引導學生在戲劇的體驗式學習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感悟經典歌劇作品的獨特藝術魅力,從而讓高中“音樂與戲劇”教學模塊的課堂更生動、深刻、形象。
關鍵詞:高中音樂;歌劇;教學;卡門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3
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必修課程包括音樂鑒賞、歌唱、演奏、音樂創編、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六個模塊,是培育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主體課程,面向全體學生,課程具有基礎性。將“音樂與戲劇”安排在第六模塊,因為“戲劇是將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視覺與聽覺表現元素有機綜合于一體的藝術形式”[1]。可以說,音樂戲劇課綜合了前五個模塊的學習內容,是全面發展學生綜合藝術表演和編創才能的課程。
本教學案例的課型設置為“音樂與戲劇”,教學內容為經典歌劇選段。戲劇是以綜合藝術的形式去表演,落實到歌劇,就是以歌唱為主的戲劇表演方式。作為面向普通高中生的戲劇藝術課,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戲劇實踐表演活動的積極性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歌劇的呈現離不開音樂本體,落實到課堂教學實踐中,就要求教師通過多種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將音樂要素滲透到每一個教學環節;將文學、音樂、美術、舞蹈、對白表演等多種要素融會貫通于教學過程。這點適用于所有的“音樂與戲劇”模塊教學。
1 賞析劇作,解讀人物
四幕歌劇《卡門》由法國作曲家比才根據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比才于1872年作曲,1875年初演于法國巴黎。劇本主要描寫了美麗的吉卜賽姑娘卡門與士兵唐·何塞之間發生的一段愛情悲劇。歌劇《卡門》在西方歌劇發展史上被稱為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歌劇抒情舞臺上最富戲劇性的奇跡。其成功之處在于巧妙地運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以質樸、自然的音樂刻畫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比才將音樂和戲劇這兩個元素融合在一起,豐富了作品的戲劇內涵和創作技法。
戲劇作為一門富有較強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舞臺藝術,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歌劇經典唱段時,必須將作品置于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對作品戲劇情境進行深入體驗、探究和理解,感受作品呈現的人物生活體驗和哲理,進而感悟作品的精神內涵,即“從形式進入作品內質、人物內心與作家心靈的過程”,也就是審美過程。因此,在賞析歌劇的過程中,通過人物形象去理解人物性格,進而分析人物的行為與命運發展走向,是深刻體味作品思想內涵的關鍵。
在傳統的戲劇人物安排中,女性的形象是溫柔、善良的;男性的形象是陽剛、有力的。然而,在歌劇《卡門》中,主角卡門和何塞的性格特征似乎叛離了這個模式。在歌劇《卡門》中,明亮的愛情色彩與陰暗的情殺主線相互交融,構成了作品強烈的戲劇沖突與張力,這種打破傳統戲劇男女角色性格設置的方式,似乎是一種“性格錯位”。
梅里美小說中對卡門的出場這樣描述:“卡門穿的紅裙很短,露出來的白色長絲襪破了好幾個洞,一雙小巧的摩洛哥紅皮鞋,系著火紅色綢緞鞋帶。她撩起頭巾,亮出自己的肩膀和插在襯衫里的一大束金合歡花,她的嘴角還叼著一朵金合歡花,扭動著腰臀……她的習性也跟所有的女人和貓一樣:召喚不來,不招自來。”[2]
在傳統的戲劇模式中,男女主人公的角色設置是固定的,男性永遠居于主動地位,女性則是被動的、柔弱的。男性形象陽剛有力,女性形象則陰柔怯懦、善良溫順。但在《卡門》中卻完全不是這樣。
在卡門即將登場之前,由大提琴和低音貝司合奏出急促的三連音,士兵們相互低沉迫切地詢問:“卡門怎么還不來!”隨后立即由小提琴響亮地奏出卡門出場亮相的動機,場上全體青年歡呼雀躍:“她來了!她來了!那是卡門!”
場上的青年們圍繞著這位吉卜賽姑娘,迫切地詢問她什么時候會愛上自己,卡門則漫不經心地回答:“愛上你們?哈!沒門兒!也許,永遠不,也許,明天。(堅決地)但絕不是——今天!”
在演唱“愛情像一只自由鳥”之前的這一段劇情非常重要,寥寥數語,通過場上眾人的對話和卡門簡單的回答,勾勒出了一個大膽、傲慢、性感且充滿誘惑力的女郎形象。
作為一名吉卜賽女郎,卡門籠罩著一層神秘感,她性格奔放,外表風情萬種。女中音的音色較為寬厚、低沉,十分適合表現卡門粗獷野性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她用歌聲宣示了自己的愛情觀:愛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鳥,沒有人能夠馴服她。
作為一名女性,卡門不再是一個被動的形象。在歌劇中,她扮演的是具有誘惑力的角色。與之相對應的角色——何塞,則是被誘惑的那一個,與卡門相比,他是被動的、迷茫的、優柔寡斷的。
2 音樂性與戲劇性的合理并構
“戲劇不但有多樣化的形式,而且有大量內涵豐富、藝術特色鮮明的優秀作品。在教學中,應通過合理的途徑,引導學生在鑒賞和表演實踐的基礎上深化理解,增進體驗,豐富經驗,提高鑒賞力。”[3]
在引導學生賞析歌劇《卡門》經典唱段“愛情像一只自由鳥”的同時,筆者注意到歌劇這一劇種更多關注的是音樂在戲劇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要突出強調音樂與戲劇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教學實踐當中,對于歌劇作品的學習,除了引導學生感知戲劇藝術的普遍規律外,還要體現音樂在歌劇藝術中的核心地位和魅力。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僅以表演的技能訓練為主,而應將音樂性與戲劇性進行合理并構,不能只側重于表演而忽視了作品賞析與知識積累。
“在歌劇音樂劇藝術中,音樂元素與戲劇元素是構成其綜合藝術體的兩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綜合要素。”[4]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音樂性和戲劇性的融合,引導學生在學唱環節既要通過控制氣息、練習咬字吐字、調理音色來體現歌唱的美感,又要將自己置身于戲劇情節中,用沉浸式學習方式將角色塑造得完整豐滿。將聲音和情感結合,以此體會人物的思想,再通過臺詞和外在肢體的表演,去整體理解、表現戲劇人物。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在賞析環節做好充足的準備,逐層深入分析角色性格特征,從而感受戲劇角色的心理狀態,以達到與角色共情的目的。
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發現,由于東西方價值觀和文化理念的不同,對于高中生來說,要想深入理解卡門并演繹這一獨特的女性形象難度較大。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表演,教師必須在賞析環節下足功夫,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利用教具、戲服、音樂、影像資料等多種工具,營造生動的戲劇表演情境和欣賞氣氛,通過充滿懸念感的語言描繪出角色所處的環境,幫助學生走進戲劇,理解角色的心理狀態,做到“真聽、真看、真感覺”。在此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引入唱段的學習和演繹,通過反復揣摩,再結合背景音樂的烘托,從而引導學生在演繹中盡可能做到戲劇性和音樂性的融合。
對此,筆者嘗試在創設情境這一環節中,以師生合作、對白配樂、角色互換、鋪設問題答案等多樣的教學手段進行啟發誘導式教學。
首先,筆者通過廣場上眾人迫切等待卡門的心情鋪設懸念:“熱鬧的西班牙塞維利亞廣場上,人來人往,大家都在等待卡門的出現。卡門在眾人的眼里,到底是怎樣的形象呢?”
隨后,導入情境創設環節:“卡門首次登場的時候,眾人有一段對話,老師將為大家現場用鋼琴配樂,請同學們共同合作,分角色演繹、感受卡門的形象。”
歌劇《卡門》第一幕片段臺詞:
士兵們:卡門怎么還不來!
(師配樂:卡門登場)
青年們:她來了!
士兵們:她來了!
全體:她來了!那是卡門!
全體:(迫切地)卡門,發發慈悲吧,至少請回答,何時你才會愛上我們?
(師配樂)卡門:(漫不經心地)愛上你們?哈!沒門兒!也許,永遠不。也許,明天。(堅決地)但,絕不是今天!
通過鋪設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作為一群普通的高中生,同學們在表演過程中,因為藝術表現能力的局限,無法做到準確演繹歌劇人物。但是,現場對白配樂加角色互換的方式一樣可以引導學生去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體驗人物微妙的情感變化,進而讓同學們感受到歌劇的獨特魅力,并激發他們演唱、表演、二度創作的欲望。
3 演唱教學實踐分析
歌劇《卡門》選段“愛情像一只自由鳥”又名“哈巴涅拉舞曲”,是吉卜賽女郎卡門在初次登臺亮相時所演唱的一首詠嘆調。歌曲中所表達的“自由”就是卡門愛情觀中最關鍵的部分,主旋律通過連續半音向下滑行的音調和頻繁的三連音節奏構成,并融入了卡門響板“叮當作響”的三連音,不斷反復,調性游移于同名大小調間,旋律音域跨度不大,調性的變換和頓挫有力的節奏使音樂充滿吉卜賽浪漫氣息,并帶有一種捉摸不定的感覺,活潑而輕佻,生動表現了卡門奔放妖嬈、桀驁不馴的個性(見譜例1)。
對于普通高中生而言,學唱“愛情像一只自由的鳥兒”這一歌劇經典唱段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即使是用中文演唱,為了盡可能表現人物形象,仍然需要注意調整歌唱狀態、咬字吐字以及輔以必要的肢體語言。
首先,歌曲開口的第一字“愛”(ai),屬于復元音韻母中的前響復元音,可以分為韻腹、韻尾兩部分。這個字在演唱時很容易發聲位置偏低,造成“大白嗓”現象。為了規避這種現象,可以請學生深吸氣,用不張嘴打哈欠的方式先找到哼鳴的感覺,再把聲音送出去、送遠。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決“愛”字的咬字歸韻問題。
其次,從譜例中可以看出,歌曲第一段的每個樂句都是以半音下行的方式,從高音到低音依次進行,這種旋律進行的方式,再加上跳躍的音符,乍聽上去似乎是自由散漫、飄忽不定的,實則富于誘惑力和挑逗感。整首樂曲的音域跨度不大:從小字一組的d至小字二組的d,始終維持在一個八度之內來回徘徊,這個音域跨度正是女中音發揮音色優勢的最佳音區,要求低音渾厚有力,高音明亮、有爆發力。
在學唱這首歌曲的過程中,筆者要求同學們首先做到聲情并茂地朗讀歌詞,在聆聽中文版歌詞演唱之后,請同學們說一說,演唱時的音色、音區、旋律特點,在熟悉歌曲旋律特點和演唱要領的基礎上,跟琴進行填詞模唱,以此達到良好的課堂演唱效果。
4 課堂戲劇表演實踐
在賞、念、唱的基礎上,筆者請學生欣賞1984年在法國上映的歌劇電影版《卡門》片段“愛情像一只自由鳥”,引導同學們分析思考:與舞臺劇版相比,影視劇版運用了哪些戲劇元素去拓展戲劇動感空間。
與舞臺劇版對比發現,影視劇版《卡門》通過實景營造,舞蹈編排、人物表情特寫鏡頭等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更真實、細致入微地表達了人物內心世界的旋律描繪,讓戲劇的故事情節更生動逼真、更加感人。這種歌劇電影的模式通過引入電影獨有的蒙太奇等拍攝手法,使戲劇情節、場景變換更快速流暢,同時將歌劇的音樂融入其中。不僅擺脫了舞臺的局限性,更能在展現歌劇戲劇情節的同時,融入更多西班牙當地的風土人情,使觀眾眼界更開闊,進而對戲劇人物的命運發展有更透徹、直觀的了解。
在此基礎上,結合課堂學習,給全班同學布置戲劇實踐演出任務:籌劃歌劇《卡門》片段的戲劇表演。在正式上演前,要制作海報、敲定主要角色、準備戲服,最終完整表演這一歌劇片段,從而深化對戲劇作品核心理念和價值觀的理解。
5 結語
近年來,隨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的公開發表和《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及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精神的貫徹落實,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教育振興戲劇的步伐也邁得愈加堅定。毋庸置疑,要真正落實“五育”并舉,就必須重視藝術教育,尤其是STEAM視角下綜合性藝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感受戲劇表演的魅力,體驗千姿百態的人生,在戲劇模塊課程資源開發和教學實踐探究上,希望文章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筆者衷心期待在不久的將來涌現更多更優秀的戲劇教學案例。
參考文獻:
[1] 張瑩瑩.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2.
[2] [法]梅里美.梅里美中短篇小說經典[M].李玉民,譯.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252-253.
[3] 王安國.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31.
[4] 居奇宏.中國歌劇音樂劇創作歷史與現狀研究[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3:2.
作者簡介:余慧(1983—),女,安徽合肥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