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英
【摘要】加強道德教育既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教育,也是構建社會道德體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在現代社會環境中,小學素質教育持續推行,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需要重視的新問題、新挑戰,而道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面對學生思想道德培養方面的新思考,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道德教育實踐策略。文章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對當前小學道德教育中面臨的新問題進行探究,并結合實踐,分析有效策略,以期提高小學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小學生;道德教育;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4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2)11—0019—04
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人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作為社會體系構建的重要部分,在人才培養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新時代人才培養離不開素質教育的推進[1]。可以說,素質教育是我國現代教育的基本內容,而德育則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道德品質、行為模式塑造的關鍵時期,通過系統的德育培養,不僅能夠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更能夠為社會培養道德品質優秀的人才。在目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德育面臨著新挑戰和新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從現實問題出發,探究科學有效的道德教育實踐路徑。在此,筆者結合當下小學德育的現狀,在素質教育的視角下,圍繞小學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談談自己的看法,以期全面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品質。
素質教育強調的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綜合協調發展,而以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為目標的道德教育則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可以通過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等,為學生打好精神“底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支撐。在小學教育階段,可基于新課程標準要求,根據小學生的客觀實際,開展道德教育。但由于現代社會環境、教育環境的變化,小學道德教育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缺位、低效等問題比較突出。具體來看,目前小學德育實踐中依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德育目標與素質教育要求脫節,忽視學生全面發展
思想道德教育強調人精神層面的變革,而這與一個人的覺悟、意志力、體魄、能力、技能等方面素養的培養關系密切。但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一些教育工作者受應試教育思維影響,忽視了德育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過分強化學科文化知識的學習積累,學生學習變得功利化。
不僅如此,一些教育工作者的德育目標設計也陷入形式化、表面化,導致小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相對片面,無法有效助推德育工作開展,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再加上德育評價不完善,沒有真正體現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在一些小學德育評價中,應試教育的評價思維占據主導,側重于量化分析學生對思想道德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忽視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多方面核心素養,導致德育評價徒有形式,也弱化了對學生的激勵和引導作用[1]。
(二)德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脫節
在小學生道德教育實踐中,有些教育工作者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將學生的思想道德培養局限在校園空間,讓學生的價值理念塑造失去了生活內容的支撐。這樣的情況導致德育工作無法深入生活實際,無法為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困惑提供“解題思路”,甚至讓一些學生出現了“在校一套,回家一套”的言行割裂狀態,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三)德育實踐活動形式化,難以產生實際的德育效果
在德育綜合實踐活動設計中,一些教育工作者缺乏對學生成長需求的調查和了解,無法在教育目標與學生素質發展之間找到平衡,盲目根據課程實踐需要設計活動方案。并強制學生參加,這使學生在活動中難以真正接受道德的熏陶,自然無法使學生將思想道德品質內化為自我發展的需求。
(一)明確德育目標,凸顯素質教育要求
在小學教育階段,德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也體現了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更好地向社會輸送具備良好道德品質的人才。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尤其教師要思考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才培養要從小抓起,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角度出發,明確道德教育目標。
1.將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道德教育的目標應根據社會發展需要有所體現,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是新時代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備要素,也是新時代青少年立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要素。
2.將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作為一個合格公民,社會性是必不可少的。小學生在進入學校體驗集體生活之后,便開始了對自身社會性的初步認識。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抓住這一時機,讓學生認識到個體在群體中的獨特價值,逐步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團結合作精神。
3.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力,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全面協調發展。學生個體在融入集體的過程中,往往會面臨“說謊和誠實”的兩難困境,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從知、情、意、行四個維度實現統一,則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對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將智能思維、思想交流、價值判斷、情感驅動作為德育工作內容,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2]。一般來說,小學生的行為普遍存在著與其道德判斷力不一致的現象,但是,他們的道德判斷力發展水平和階段越高,道德判斷與行為的一致程度也就越高。因此,道德教育的關鍵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的逐步提高。
為此,教師可以密切接觸學生,通過觀察、了解、調查、研究,掌握學生實際道德發展水平和認識水平,再設計與學生道德判斷發展水平及教學內容相符的內容,這樣才能合情合理,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學“尊重友誼,講究誠信”一課時,我選擇了小學高年級兩位同學的一個案例。A、B兩位同學是從幼兒園到小學的同學和好友,有一天,班上一位同學丟了一塊電話手表,大家到處尋找未果。晚上,A同學去B同學家玩耍時,意外地發現了那塊手表。幾經追問,B承認是他拿了手表,并請求A為他保密。“A同學該怎么辦?”我拋出這個問題,班里的學生們展開討論,很多學生的看法有分歧。對此,我適時引導學生們大膽交流,最終大家從不同側面進行分析,選擇了更合理的推理方式。由此可見,在這樣討論中,學生能較好地積極思考道德問題,從中學到德育相關知識,更能有效地強化學生的道德判斷力。
(二)挖掘教育資源,推動德育校本課程建設
開發德育校本課程是創新新時代德育工作、凸顯德育工作特色、提高素質教育實踐效果的重要措施,而德育校本教材是德育校本課程的重要支撐。在實際工作中,教師應根據學校要求,深入課題研究,根據學校的特色以及學生的成長需要,開發系統的德育校本資源。如通過對學生相關情況的調查分析,發現多數學生在生活中缺乏德育、安全意識。對此,筆者所在的學校根據校本課程的教學要求,在德育課程中增加了“德育篇”“安全教育篇”等內容。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時刻滲透相關教育觀念,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相關典型案例視頻課件,指導學生學習有效的應對措施,提高學生的德育意識、國家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由敘述,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整理相關教育素材資源,展開專題教育和指導。在這樣的基礎上開發、完善的校本課程,能夠有效豐富德育課程資源,確保德育工作契合學生實際需求,切實有效提升了德育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時,留下了“講好西路軍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殷切囑托。近三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以“傳承弘揚紅西路軍精神”為主題,進一步深入挖掘紅西路軍歷史文化,依托紅色教育基地,把講好紅西路軍的故事與弘揚紅色文化深度融合,圍繞紅西路軍精神內涵,通過宣講紅色故事、傳唱紅色歌曲、開展主題演講及紅色課本劇表演等方式,豐富教育載體和德育資源,打造學校德育校本課程品牌,使德育課成為紅色基因的傳承地、革命精神的弘揚地、愛國主義教育的大課堂。
(三)依托生活背景,進行生活化德育教學
新的教育理念下,提倡道德教育要立足學生生活,突出時代性和生活化的特征。所謂的德育生活化,就是從小學生的實際生活、實際活動為出發點,將教學內容延伸到生活中,用生活化的語言或場景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表達出來,利用生活現象和生活情境活動,對學生進行主題道德教育。為了實現德育的生活化,筆者積極給小學生創造體驗生活的機會,給學生提供生活化德育場地,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和感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從而將所見、所學、所悟的德育內容付諸于生活之中,落實到具體的生活實踐之中。
為了更好地讓青少年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和傳承紅西路軍精神,我們聯合紅西路軍紀念館、“紅軍營”等紅色旅游體驗單位和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積極引導學生參加長征文化體驗活動,參與踏尋紅色足跡、再現戰斗歷程、紅色文化體驗、革命傳統教育為一體的教育活動。通過走長征路、吃憶苦飯、看紅色電影、聽紅西路軍奮戰故事等方式,讓學生親身體驗身邊的紅色文化。通過一個個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模擬場景,讓學生參與其中,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德育熏陶。
(四)強調活動育人,提升德育工作實效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學校、教師應堅持活動育人的原則,并在教育實踐中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心理和成長需要,在教學中開展內容豐富、主題明確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以積極向上的力量激勵學生,促使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學習習慣。小學生正處于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發展的萌芽階段,要想真正達到活動育人的效果,教師需要進一步加強德育活動的組織與設計,形成系統科學的德育活動方案,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相關德育活動之中。這樣,學生才能在實踐中,接受思想熏陶,在內心產生提升自我、發展自我的愿望。
例如,借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6周年系列活動”開展的契機,學校和班級組織了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內容包括:在紀念日當天的早晨舉行以“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為主題的升國旗儀式;每個班級組織一次相關主題班會,布置相應的主題學習園地;班會結束后,組織學生共同觀看抗戰題材的影像資料,共同感受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堅忍不拔、前赴后繼的民族精神;組織以“緬懷抗日英烈,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題的征文比賽;各中隊組織歌詠比賽活動,傳唱紅色經典歌曲。這些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有機會深切體會到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調動起自身奮發成才、報效祖國的熱情。
(五)做好過程評價,優化德育效果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小學生德育評價工作也應作出一定的調整與優化。教師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學生,認識到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行為發展聯系的實際,并利用成長檔案等,對學生的道德培養過程進行全記錄。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過程也展現出學生的個性發展情況,其中德育知識積累、能力提升、身心成熟等都離不開學生在平時成長中的點滴積累,而將學生平時的表現匯聚起來,教師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到學生的成長軌跡,從而相應進行更加準確、人性化的評價。在此基礎上開展道德教育,教師可以為學生制作檔案袋,檔案袋一式兩份,一份存在學校,一份寄給家長。教師定期對學生的相應情況進行總結、評價,讓每個學生在每一個道德教育階段都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讓每個學生在成長中都能獲得被認可、激勵的喜悅,為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充足的情感驅動。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視角下,小學德育工作中面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德育目標形式化、道德教育資源有限、德育滲透與現實生活相脫節、德育實踐缺乏實效、德育評價模式單一等。針對這些問題,教育工作者應結合課題研究,把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作為我們的道德教育目標,把努力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當作首要任務,深度挖掘身邊的德育資源,通過生活化的德育體驗活動,構建豐富的德育資源庫,并不斷優化、拓展德育實踐活動及評價模式,不斷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為小學生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1]鄔江.小學德育系統化構建育人機制創新實踐探索——以成都市雙林小學為例[J].新生代,2020(04):64-69.
[2]宋宜秀.有效加強小學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名師在線,2020(19):32-33.
[3]黃興.讓德育助力學生更好成長——談小學如何做好學校德育工作[J].華夏教師,2020(17):3-5.
[4]毛毅平.“道德兩難故事法”在中學品德課中的運用[J].思想品德研究,2004(09):109-118.
編輯: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