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惟瀚
【摘要】在第三次信息革命的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jīng)漸漸開始融入并走進了我們?nèi)粘5慕虒W中,例如微課、電子白板等使用。與此同時,AR技術也漸漸引入并應用到了學前教育中。特別是增強虛擬現(xiàn)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AR增強現(xiàn)實技術能夠將原本在現(xiàn)實世界的空間范圍中比較難以進行體驗的實體信息在電腦等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實施模擬仿真處理。本文通過論述AR技術引入課堂的前期思考,AR技術在課堂中的使用探索,AR課程的反思與發(fā)展前景3個方面進行論述與分析。
【關鍵詞】AR增強現(xiàn)實技術 學前教育 玩樂探索 幼兒
通過引入電子信息技術,將為幼兒在AR室創(chuàng)建一個個不同的情景,讓幼兒能夠在情境中游戲,寓教于樂。由于幼兒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四種多元化的感官對于幼兒認知能力發(fā)展過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學前教育課程本身具有生活化、游戲化、活動性、直接經(jīng)驗性和潛在性的特點,使得AR技術的與學前教育的結合需要幼教更加深入地進行趣味化結合、思考,開展課程的前期思考也顯得格外的重要。
一、AR課程前期開展的思考
(一)硬件、環(huán)境思考
AR課程作為一項新興技術,其增強現(xiàn)實的屬性使得硬件支持格外重要。 簡單來說,AR課程的硬件設施主要有投影儀、投影屏幕、紅外線感應儀、計算機四個方面組成。針對園舍場地情況,配合專業(yè)設置人員,筆者將園舍的AR室場地設計、劃分成為屏幕墻投區(qū)、屏幕地投區(qū)、小器械區(qū)。三個不同的區(qū)域使得課程的開展更有層次性、針對性與目的性。良好寬闊的場地,配合電腦屬性的運用,從多角度為課程的物質(zhì)準備提供了相應的基礎。
(二)設計課程環(huán)節(jié)的趣味性思考
教師的能力決定著教學質(zhì)量。教師本身就是一種資源,任何教學改革、課題組討論,必須有教師的參與。學前期間,在幼兒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一項有趣的課程除了能夠有讓幼兒眼前一亮的技術外,教師對于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也顯得格外重要。幼兒園時期的幼兒相比人生其他任何時期都好動。這個時候的幼兒不僅動作能力快速發(fā)展,同時肢體的某些能力甚至相比成人更強。因此,在前期的AR課程中,筆者注重將AR課程的現(xiàn)行重點設置在健康領域中,針對幼兒身體的大肌肉、小肌肉的發(fā)展進行初步的課程探索。
二、AR技術在課堂中的玩樂探索
(一)有效激趣,吸引幼兒初次玩樂
由于AR課程為全新的引入,如何吸引幼兒參與到AR課程中,筆者針對初次活動設計了“我是小小消防員”的活動融入其中。在三個區(qū)域設置了不同的單項活動,通過一個循環(huán)進行區(qū)域串聯(lián),組成了一個簡單的“AR課程”。首先,筆者在墻投區(qū)域設置了一個“消防員”場景,AR墻投屏幕上“房屋著火”的場景,幼兒通過手中的沙包進行投擲,沙包接觸到屏幕后通過紅外感應儀進行反饋“滅火”。其次,在地投處放上的是搬運箱子的場景,幼兒通過跳躍到不同的“橋板”上,進行跳躍動作的練習。最后,位于小器械區(qū),筆者在小器械區(qū)放置了幾塊地墊,幼兒通過鉆爬鍛煉匍匐能力。因此從運送物資—匍匐前進—沙包滅火,這一個循環(huán)的構成,組成了一次“我是小小消防員”的AR活動
(二)不同區(qū)域的課程設置的探索、聯(lián)動
(1)屏幕墻投區(qū):在墻投區(qū)可以進行的游戲種類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是沙包觸屏感應,鍛煉幼兒的手眼協(xié)調(diào)、投擲動作等練習,幼兒通過使用正確的投擲沙包的動作,眼睛對準目標(乘著對應沙包顏色氣球起飛的大灰狼、書上調(diào)皮的猴子)進行投擲;第二類是紅外感應,幼兒通過感應儀與游戲中的角色進行不同的全身動作運動(通過影子去觸碰鉆石、通過遙控人物進行躲避)進行游戲,這一類別能夠讓幼兒全身動起來,更加的有代入感,幼兒往往在這一領域上顯得格外的投入;第三類則是知識性、歌曲類認識。例如通過投屏,與幼兒分享甲骨文漢字的演變,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也通過有趣的音樂兒歌進行藝術領域的教學。
(2)地投區(qū):這一個區(qū)域的活動,筆者分為兩類。第一是跳躍類,在活動中通過池塘跳躍、跳小箱子等情景,引導幼兒如何立定跳遠、正確的小跳躍。第二類則是投影互動類,例如通過投影選擇正確的橋梁進行拼接,直到將橋梁拼出正確的樣子。
(3)小器械區(qū):本區(qū)域,筆者在課程中運用了3種不同的材料進行嘗試。第一運用了地墊,通過地墊鍛煉幼兒匍匐能力、側滾等能力。第二運用交通錐,在創(chuàng)設活動中引導幼兒繞著交通錐進行奔跑或是雙手交叉觸碰左右兩個交通錐進行手眼協(xié)調(diào)的練習,第三是紙杯,在活動中筆者設計過一個運送紙杯的游戲,將其創(chuàng)設進入AR游戲中,通過頭頂紙杯的活動,鍛煉幼兒的平衡能力。而未來,針對小器械與AR課程的相互使用,筆者也會繼續(xù)地探索與創(chuàng)設。
三、當前開展AR課程的特點與不足
作為一門有趣的新興課程,將科技引入課程中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何平衡好幼兒與電子技術的關系始終是現(xiàn)在甚至未來需要反復思考的環(huán)節(jié)。筆者針對開展一學期的AR課程后可提高之處進行小結:
(一)提高AR課程的幼兒主體性
在當前活動中,更多的是以教師主動創(chuàng)設情景,告訴幼兒要玩什么,怎么玩。對于貫徹從幼兒中來,到幼兒中去,還需要反思。筆者通過一學期的課程發(fā)現(xiàn),5-6歲的大班幼兒在AR課程的后半段已經(jīng)對于游戲、設備有了一定的熟悉了,開始會漸漸的提出一些全新的玩法,但是一切定是基于幼兒自身熟悉了游戲,能夠通過日常課程簡單熟悉了這些設備的使用原理,才能進行有效的反饋。對于年齡層面的界定、是否適合混齡,也是接下來的課程中亟待反思與提高的地方。
(二)提高AR課程中家園合作的密切性
家園合作,一直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如何促進家長加入到AR課程與幼兒進行有效互動。在未來,則會提供AR課程的系統(tǒng)評價App,通過孩子每次在活動時獲得的成績與當前相同年齡段規(guī)定的標準進行比對。家長可以通過信息了解到孩子在體智能中尚可進步的空間。當前家園互動仍然以建立微信群,分享照片為主。是否可以思考更多家園互動的方式,讓這一活動更加的立體,讓AR課程能讓更多的家長參與進來,共同見證幼兒的進步。將AR課程不單單只是孩子的AR,而是親子共同體驗的AR課程。
(三)提高幼兒收獲體驗的培養(yǎng)
AR課程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往往會使得幼兒玩完盡興就過去了,如何讓幼兒在游戲中注重收獲的體驗,收獲的感想,確是與我們?nèi)粘嶋H教學活動中完全不同的。“AR游戲”不僅僅只是一個游戲的,如何真正做到寓教于樂,也是未來需要不斷探索與反思的重中之重。同時也要做到使用信息技術要著眼于幼兒的興趣點,促進幼兒和幼師的溝通交流,推動幼兒更加積極的學習,擴大幼兒思維發(fā)展的空間。
四、AR課程的可發(fā)展空間設想
一、嘗試更多領域課程的挖掘
目前課程領域大部分以體智能為主,筆者在學期末嘗試通過互動式體驗引入了介紹甲骨文的小科普,但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如何通過當下富有科技感的AR設備與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更巧妙地動靜結合,引入更多領域課程的挖掘,也是亟待未來繼續(xù)去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通過挖掘更多的領域課程也定會讓傳統(tǒng)的領域教學有不同的發(fā)展思路和發(fā)展空間,也能夠為幼兒提供更為廣闊、多元的體驗平臺。
二、可制定學前AR課程的專項培訓
當前,幼兒不知不覺在生活中接觸到科技已經(jīng)十分多元化,那么在校園中,我們也可配合科技的力量來豐富我們的教學手段,但這要求教師在課程開展中做好相對應的平衡。而AR技術作為一個技術手段,甚至是一個平臺,是能夠將體智能、和各大領域有機的進行呈現(xiàn),而這一技術也會漸漸成為未來學前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它可成為日常教學中的一個新興教育手段。而許多幼兒教師對于這一技術的認識也不多,因此筆者在此呼吁,政府可相對應的扶持AR專項技術,并定期組織各幼兒園派出專項教師通過嚴格系統(tǒng)的專項培訓,統(tǒng)一AR課程的技術標準、課程標準,嘗試性地將AR技術融入到幼兒園日常教學中。
綜上所述,這是一門嶄新而富有巨大潛力的課程,接觸到AR課程也真正讓筆者感受到科技對于當前教育活動的影響力有多大。也讓筆者開始重點思考如何平衡日常生活中,幼兒乃至成人與各類電子產(chǎn)品之間的時間、距離的問題,希望于未來,我們能夠與幼兒共同探索與科技為伴、AR課程的神奇奧秘。
參考文獻:
[1]王涌天,陳靖,程德文.增強現(xiàn)實技術導論[J].科學出版社,2015.4.
[2]張博.幼兒園教育中不同活動背景下的互動行為分析[J].學前教育研究,2005(02):17-20.